- 愿在他鄉做使者
- 何勇
- 1560字
- 2020-07-29 11:00:56
孜孜不倦
人類學科在美國常設為四個分支: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也可以說人類語言學)。研讀人類學專業的學生大多專修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不言而喻,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研究的就是人類生物學(human biology),有時包括一些靈長類動物,如猩猩、猿猴等。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系是美國人類學的鼻祖,由著名的人類學家弗朗西斯·博厄斯(Francis Boas)于20世紀初創立。哥大人類學系是美國第一個設立博士學位的人類學系。很多聞名世界的人類學家曾在哥大人類學系任過教,如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和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許多人搞不清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區別。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不知何故不承認人類學,例如著名的人類學家費孝通在國內被稱作社會學家,他自己雖然沒提抗議,但是我想他一定是不樂意的。
人類學與社會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第一點不同是,通常認為人類學家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社會學家研究本民族的文化。人類學認為研究者在研究本族文化時或多或少會帶有先入之見,因此這一學科堅持研究他人的文化。也就是說,你在研究一個文化前對它的了解越少越好。哥大人類學系有一名助理教授,就是因為研究的是美國本土文化而遲遲未獲終身教授職位。
第二點不同是,人類學偏向研究鄉村,研究一個小的部落或群體,而社會學偏向研究城市、偏向研究大群體。我們經常見到“對五城市青年婚姻觀的調查”這樣的研究項目,一看就是社會學的研究話題。人類學偏向研究農村是因為它認為人最本質的特性和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結果都來自農村。現在的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可能都是農村人。
一個學科之所以有別于另一個學科,是因為它獨具的研究方法。社會學習慣采用的調查方法是問卷,但人類學家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問卷太不準確。
人類學家把人的行為分為兩類:理想的行為和實際的行為。通過問卷答案反映出來的往往是理想行為,例如你的問卷問“你在家打老婆嗎”,填答案的人大概不會寫“是的”——即使他在家里常打老婆。人類學家要找出的是實際行為。因此,他們不靠問卷而靠“參與性觀察”。
所謂“參與性觀察”就是不問問題,深入到調查地,和當地人同吃、同住、同生活,這樣觀察到的現象是最準確的。此外人類學要求學生在寫博士論文前,到他研究的地方做至少一年的田野調查。為什么至少一年呢?這是因為人類學認為人的行為一年四季不同,要準確地觀察一個部落或一個群體的實際行為,需要通過一年四季才能完成全面觀察。
進入哥大人類學系讀博的學生,需在四個分支中專修一項,我的專修分支自然選了人類語言學。雖然每人有專修,但在其他的三個分支還要各修至少兩本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持續兩個學期的文化人類學導論,這門課如果考不過就得走人。
我以前從未接觸過人類學,到哥大又晚了近三個星期,進課堂后的確壓力很大。給我們上課的都是大教授,他們在課堂里往往是滿腹經綸地“雜談”,如果不習慣這種授課方法,學生往往不得要領。
其實教授們在課堂上只是指個路,更多的要學生自己去看書。他們布置的作業常常是一個星期看完一本大部頭原著,如果另外三門課也布置同樣的作業量,那我們一星期就得看四部大作。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我每天的空余時間幾乎都是泡在圖書館里的。
我剛到哥大的第二個星期,系里秘書就來找我,說博士生入學時要考兩門外語,別人都已考過,只有我還沒考,需要馬上完成。我先選了英語和日語,但秘書說英語是授課語言不能算外語,建議我可以把中文算作外語。雖然不合理卻更有利,因此我欣然同意,考試結果無需多言。日語是我在國內為滿足職稱晉升要求跟收音機學的,不算很好,所以我有點兒擔心。但實際考試是給出一篇用日語寫的人類學文章,讓我翻譯成英文。日語大量使用漢字,學術文章尤其如此,而且學術文章里漢字的意思跟中文幾乎一樣,所以連估帶猜地也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