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記憶何以可能:建構論之反思(1)
1925年,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發表其經典著作《記憶的社會框架》,在書中首次提出并詳細闡述了“集體記憶”的概念。此后,集體記憶(或稱社會記憶)逐漸成為西方社會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并演變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記憶研究的主流范式隨之發生顯著轉移,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強調集體與社會框架對個體記憶的制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建構論”的研究視角。時至今日,幾乎已沒有人能夠或者愿意在集體和社會框架之外談論記憶,似乎舍集體和社會則無記憶。然而,這無疑是一種錯覺,因為無論如何,終究只有具備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活生生的個人才能記憶,所謂集體記憶之存在,必須以每一個集體成員的個體記憶為載體。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在集體記憶、社會記憶的強勢話語下,對個體記憶之主體性何以可能、何以可為的問題略作探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