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學學術規范與方法論研究
- 胡阿祥 顏岸青
- 2503字
- 2020-07-31 22:02:24
1.3 歷史學學術規范的目的
通過前文所梳理的歷史學學術規范的有關概念與基本內容,我們已經能夠感知到學術規范對于歷史學科的重要性。那么制定歷史學學術規范的目的、學習歷史學學術規范的意義何在呢?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如果你生活的國家沒有法律,生活的社會沒有道德,你整天處在一個無政府、無原則的“生態”之下,你的正常生活還能繼續下去嗎?
沒有法律、道德,社會就會缺乏敬畏和規矩,觸犯了法律而沒有懲罰,有人就會肆無忌憚地隨心所欲,做出有損他人、有害社會的事情,社會群體也會分崩離析為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同樣,如果缺乏學術規范,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學術圈子,不可能會有健康的學術生態,學術研究也將走入死胡同,從而呈現出“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沒落可悲局面。
1.3.1 保障學術傳承
在《清儒地理考據研究·魏晉南北朝卷》的“后記”中,筆者寫道:
在多年的傳統沿革地理與現代歷史地理的學習與研究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繼承”之于“創新”的前提意義。然而反觀今日之國內學界,在一味甚或片面強調“創新”的氛圍下,“繼承”似乎已經被淡忘甚或被蔑視。誠然,“創新”是可貴的,但真正的“創新”,必須以“繼承”為基礎、為參照,否則,所謂的“創新”既可能是重復的、虛偽的,也可能是相對于先賢成就、理念的倒退、落后——我們堅信,如上所述之“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僅傳統沿革地理與現代歷史地理是這樣,對于積累深厚的中國傳統人文學科而言,也無例外!(18)
這里可以進一步指出的是,歷史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正在歷史學研究的首要目的,不是創新,而是傳承。歷史是傳承的,沒有傳承,傳統就會被遺忘。中國文明史能夠經歷數千年而延綿不斷,也正是一代代歷史學人對于傳承責任的堅守。在中國歷史學的發展歷程中,一項研究傳承幾代甚至延續千年的例子數不勝數。以《史記》的研究為例,從南朝與唐代流傳下來的“三家注”,到清代學者的“樸學”考據,再到近代以來利用考古成果開展的文本研究、《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的思想研究等,圍繞《史記》的研究,持續了一千五百余年,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是琳瑯滿目,諸如眉批、評點、札記、書后、志疑、考異、測義、知意、達旨、探原、發微、訂補、瑣言、輯評、集說、評注等等,可謂應有盡有。而時至今日,關于《史記》研究的新成果還在不斷涌現中。由此足見“傳承”在歷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也正因為歷史學有著這樣的學術特色,學術規范對于保障歷史學科的正常發展,作用才更為凸顯。因為傳承不是簡單的抄錄,而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與發揚。學術規范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確定了學術研究的標準和尺度,既要禁絕破壞規范的研究,又要避免重復無用的研究。學術規范告訴我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在歷史學研究領域,研究者從事每項具體研究前,都要對相關課題的前人成果進行總結,這既是對過去研究的傳承,也是從事新研究的起點。在歷史學學術規范的指引與保障下,每形成新的觀點概念、理論成果,都會成為新的規范,并轉化為下一步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傳承、不斷地弘揚,形成健康的學術生態圈,于是歷史學得以在傳承中不斷發展。
1.3.2 促進學術交流
學術規范與學術交流有什么關系?這里先舉一個例子。牛頓、萊布尼茨分別獨立地研究出微積分理論,并歷來被視為這兩位偉大科學家的學術創舉,也被無數學人津津樂道。其實仔細分析,這是缺乏正常的學術交流而造成的重復研究,也是這兩位科學家寶貴精力的一種浪費。如果17世紀的歐洲就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學術規范體系,牛頓和萊布尼茨能夠保持合理的學術交流,他們完全可以共同完成微積分的研究,從而抽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出更多的科學理論,這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豈不是具有更大的作用?
任何學術研究都不能閉門造車,歷史學的研究尤其如此。不同的學術共同體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學術交流,而學術交流也要遵循一定的準則。例如歷史研究的成果發表,肯定要有對學術史的回顧,以及對相關研究成果的引用,如此,對既往的學術史怎樣進行客觀而全面的回顧與總結,對不同時期、不同出處甚至不同版本的史料又如何進行規范的引用,就成為衡量歷史學學術成果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符合規范的史學研究論著,才會具備相應的學術意義;反之,在沒有弄清前人的成果狀況、尚未把握前人的研究水平的情況下,即盲目地開展研究,由此而形成的所謂“研究成果”,極有可能或為重復勞動,或為粗制濫造,其對學術研究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或阻礙的作用。
以我國當今情況來說,歷史類期刊有數百種,加上各高校學報、綜合類期刊的歷史學科版塊,歷史學的理論陣地達到千種之多,每年發表的各類專業論文也有上萬篇,但是真正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并且具有創新價值的文章并不太多。而針對這樣的狀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學術規范,形成良性的學術交流氛圍,對于推進學術的傳播與知識的互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3.3 推動學術創新
歷史學強調傳承,但并不否認創新。相反,積累深厚的歷史學,較之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更加需要創新。創新是學術本質的追求,也是一個學科能夠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沒有創新,學術的發展就會固步自封、陷于停滯。從歷史學科發展的軌跡看,每一次史學研究的飛躍,都是歷史學科本身的創新與進步。如從兩漢時期的經史不分,到東晉以后歷史學科的逐漸獨立,再到隋唐以后史部正式成為“四部”之一,特別是20世紀以來我國史學從“舊史學”邁向“新史學”,這些巨大的轉變都是歷史學科本身的創新與飛躍。
學術規范與學術創新是相互依托的關系。創新建立在傳承基礎之上,即對已有成果進行消化、吸收、理解、再認識,進而得到升華,并在新材料、新理論、新觀點的基礎之上,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而如果缺乏學術規范,且不說學術創新了,我們甚至都不能辨別學術成果究竟是傳承,還是重復研究,抑或就是抄襲或者粗制濫造。只有在學術規范的引領下,學術研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會形成良性互動,才能在積累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當然規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學術規范也有其時代性和階段性。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遵守規范不代表盲目迷信規范,學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會突破原有規范的樊籬,形成新的、更加科學的規范,從而推動學術的前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