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歷史學學術規范的作用

作為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歷史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不言而喻。而由于歷史學科尤其是中國歷史學科的某些特殊性,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歷史學科所受到的外界因素,諸如政治、經濟的干擾乃至社會風氣、社會思潮的影響,也相當嚴重,加上彼時歷史學的學術規范尚未完全形成,于是歷史學經歷過坎坷,曾走過彎路。表現之一,便是不少剛剛入門的年輕學人,在還不清楚什么是學術規范的前提下,或者盲從權威,或者懷疑一切,又或者在不了解學術史的情況下,就開始盲目研究,有了一點“成果”就自鳴得意,其實大多是對前人已有成果的重復;更有甚者,還不乏為了名利而不惜抄襲者。因此,系統總結并全面整理歷史學科的學術規范,對于歷史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1.4.1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學術生態圈

良好的學術生態,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如果缺乏學術規范,學科的學術生態長期處于“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狀態,必然會導致該學科的學術發展遭遇瓶頸,甚至出現混亂狀況。歷史學學術規范對于歷史學科學術生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培養并增強學術自由意識。陳寅恪曾經提出,學人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這也為歷史學科的價值體系指明了方向。歷史學較之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尤其要求研究者具備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因為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歷史,而歷史本是嚴肅的、客觀的、不可改變的。從春秋時期晉國董狐“秉筆直書”、齊國崔杼連殺太史的典故,就可以看出董狐、齊國太史所堅守的,正是歷史記錄的直書不隱原則,這種原則,就是早期歷史學科的學術規范。齊國太史為了堅持原則、恪守規范,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又可見歷史學者堅持獨立、自由、客觀的操守是多么的不易。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更加重視學術規范的作用,越是有嚴格的、行之有效的學術規范體系,越是能增強歷史學研究的學術自由和歷史學人的獨立精神。

二是有利于發現并培養學術新人。清人趙翼《論詩》曾經詠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長江后浪推前浪,有志于歷史研究的年輕學人很多,而只有發現并培養那些既能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又在某些領域具有獨到見解的年輕學人,才能讓史學研究得到傳承和發揚,不斷地為歷史學科注入新的活力。

1.4.2 有利于提升學術研究水平

今天,無論是學科隊伍、研究機構,還是專業院系、理論陣地,歷史學都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可謂一門相對成熟的學科。對于這樣的學科來說,強調學術規范,意味著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應該做到“選題精、基礎厚、要求嚴”,應該在論題的選擇、思路的開拓、史料的收集、成果的撰寫等各個環節,都戴上“緊箍咒”,如此才有望推出既能繼承發揚又能有所創新的學術成果,才能在學科理論、研究方法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從而帶動學科的整體發展。

學科質量的提升,本與一些臺面上的數據、指標沒有必然的聯系。歷史學科的發展水平,不是僅靠簡單羅列已有多少具有高級職稱的科研人員、出版了多少著作、發表了多少論文就能衡量的。這些指標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下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有沒有“獨立、自由、客觀、嚴謹”的學術風氣,具不具備對于歷史學科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能不能夠提出真正有學術價值、有前瞻性和指向性的學術觀點,這些都是無法被“量化”的。而學術規范除了一些紙面上的條文外,很多正是精神上的約束和道義上的責任,如此,制定并執行歷史學科的學術規范,既是提升歷史學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基礎性工作。

1.4.3 有利于提升中國歷史學科的國際認可度

從國際學術視野考察,國際史學界的主導話語權在西方而不在中國。中國歷史學科現代學科體系的構建,即是受到西方學科體系影響的結果;中國史學界諸多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的歷史名詞的漢譯,也是學自歐美、日本等國。本來,中國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歷史學在中國的發展也是源遠流長,但是當今中國史學界的研究水平,總體而言尚未進入國際前沿行列,至于國際學術影響,甚至沒有達到與實際研究水平相匹配的程度,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得不承認,西方歷史學界對于學術規范的執行,總體而言,是嚴格甚至近乎苛刻的。比如一本學術專著,從形式上看,有前言、后記、鳴謝、作者簡介,從內容上看,學術回顧不僅全面而且扎實,從技術上看,引文出處、注釋義項清清楚楚。然而這些在西方學術界早就習以為常的規范,在中國學術界卻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再者,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檢索手段的進步,不遵守學術規范、有違學術道德的現象,似乎還有愈加嚴重的趨勢。諸如此類,不僅損害了中國歷史學界在國際學術界的學術聲譽,也降低了中國歷史學在國際學術界應有的地位與影響。

制定并執行歷史學的學術規范,就是要在歷史學界“正本清源”,讓年輕的學人從起步階段開始,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將學術規范印入腦海,并在研究過程中始終嚴格遵守。我們相信,只要在研究過程中堅持學術規范,以中國悠久豐富的歷史、舉世無雙的文獻、深厚扎實的學術積累為基礎,我們就能持續推出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進而不斷提升中國歷史學界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認可度與話語權。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479頁。

(2) 葉繼元等:《學術規范通論》第一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

(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十篇下之“夫”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9頁。

(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十四篇上之“車”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27頁。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十四篇上之“車”部“軷”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27頁。

(6) [北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卷十一《文惠皇太后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55頁。

(7) [唐]李延壽:《北史》卷六十《宇文愷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146頁。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489頁。

(9) 徐夢秋等:《規范通論》第二章,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5頁。

(10) 科學技術部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科研誠信知識讀本》第一章,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

(11) 葉繼元等:《學術規范通論》第一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

(12) 徐夢秋:《規范論的對象和性質》,《哲學動態》2000年第11期,第9頁。

(13) 葉繼元等:《學術規范通論》第一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14) 楊玉圣、張保生:《學術規范導論》上篇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 張積玉:《學術規范體系論略》,《文史哲》2001年第1期,第80—85頁;周祥森:《新舊中西的沖突:關于學術規范討論的思考》,《史學月刊》2003年第10期,第98—107頁;張笑濤、金佩華:《對“學術規范”的規范》,《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12期,第11—12頁。

(16) 葉繼元等:《學術規范通論》第一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17) [美]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二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18) 胡阿祥、胡運宏、姚樂:《清儒地理考據研究·魏晉南北朝卷》“后記”,齊魯書社2015年版,第334頁。

(19)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出自陳寅恪1929年題寫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万州区| 体育| 石楼县| 巫山县| 邢台县| 莱西市| 山东| 南京市| 淳化县| 涟水县| 镇远县| 永和县| 汾阳市| 迁安市| 花莲县| 北宁市| 肥城市| 尼玛县| 巴马| 潍坊市| 天全县| 洛隆县| 昭通市| 谢通门县| 剑河县| 赫章县| 斗六市| 万宁市| 武平县| 梁平县| 县级市| 綦江县| 陆河县| 枝江市| 桐庐县| 漾濞| 陇南市| 治县。| 金坛市|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