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學學術規范與方法論研究
- 胡阿祥 顏岸青
- 3529字
- 2020-07-31 22:02:25
2.3 歷史學科的基本內容
前兩節對歷史學科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優良傳統進行了說明。那么,歷史學科的學科體系是如何構成的,核心要素與非核心要素怎么區分,歷史學具有怎樣的學科性質,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2.3.1 歷史學學科體系
歷史學的學科體系較為復雜,有關的劃分方法也很多。以下主要就目前通行的歷史學科體系劃分方法以及相關的分支學科、關聯學科,進行簡要說明。
1.學科目錄分法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頒布的《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文件中,歷史學被明確劃分為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3個一級學科。至于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雖然規定各學位授予單位可以自主申報,但二級學科的基本設置情況為:中國史一級學科包括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專門史7個二級學科,世界史一級學科包括世界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世界古代中古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地區國別史、專門史與整體史5個二級學科,考古學一級學科包括考古學史和考古學理論、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唐宋元明清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古代文字與銘刻、專門考古9個二級學科。
2.結構分法
結構分類方法可以張豈之等擔任首席專家的《史學概論》為代表,其將歷史學科劃分為理論部分、主體部分、史學輔助學科、歷史學分支學科四大部分,各部分學科門類則如下表所示:
表2-1 “結構分法”下的歷史學學科體系(27)

3.現代學科體系分法
姜義華、瞿林東、趙吉惠編著的《史學導論》指出:“歷史學的現代學科體系,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宏大的學科群。”諸如“關于史料的發掘、搜集、清理及考辨的學說”,有文獻學、檔案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收藏學,考古學、文物學、金石學、古器物學、陶瓷學、印章學、古錢幣學、古建筑學,辨偽學、訓詁學、考據學,甲骨學、簡帛學、敦煌學,等等;“歷史學科的主體部分,是歷史學家陳述歷史發展過程的各種著作。按照時間劃分,有通史、斷代史乃至特定年月日的歷史;按照空間劃分,有世界史、區域史、國別史、地方史;按照族群劃分,有人類史、民族史、階級史、社團史、政黨史;按照內容劃分,有綜合史、專門史、人物史;按照著作形式劃分,有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章節體、典志體、圖表體,音像體。還可按照其他標準,作出各種劃分”;又歷史學科“通過與哲學、心理學、宗教學、人類學、人種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地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學科的直接結合,形成一系列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再者,“歷史學的現代學科體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這就是對于歷史學自身發展過程的全面反思……與此相應,古今中外史學史、各派史學理論、歷史編纂學、歷史教育學等學科,都作為獨立的學科迅速發展起來”。(28)
馬衛東主編的《歷史學理論與方法》中,也從現代學科體系的角度,劃分了史學的分支,即按照史學研究對象的時間跨度,分有通史與斷代史;按照史學所研究歷史的空間(地域)跨度,分有世界史、國別史、地區史和鄉土史等;按照歷史的不同領域、不同方面進行研究與闡述,可以有各種不同學科的專史,如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史、宗教史、哲學史、文學史、教育史、戰爭史以及國際關系史等;對史學自身進行研究和闡述的學科,如史學理論、史學史、史料學、歷史編纂學等。(29)
以上舉例說明了三種歷史學科體系的分類方法。當然,隨著視野的改變、學術的進步,歷史學科體系的分類方法既不是確定的,也不是穩定的。而如何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研究重點,并明確歷史學科體系及與相關分支學科、交叉學科之間的關系,應是歷史學研究者特別需要重視的問題。
2.3.2 歷史學科的核心要素
從上文對歷史學科體系的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學學科體系龐大而復雜。那么歷史學科的核心要素又是什么呢?
所謂學科核心要素,指一個學科特定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學科獨有的研究范疇。歷史學在研究范疇和研究內容上,也有自己獨有的特點,這些特點共同構成歷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歷史學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以史料(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資料)為研究主體,探索歷史發展現象及其規律;歷史學科的核心部分是對歷史過程、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分析研究的學科。具體來說,中國史及其分支學科、世界史及其分支學科、考古學及其分支學科共同構成歷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歷史學研究的非核心要素,主要指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例如歷史學與經濟學交叉形成的經濟史、工業史等,與教育學交叉形成的教育史、歷史教育學等,與建筑學交叉形成的建筑史等。當然,這里并非認為歷史學科體系內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不重要,只是相對于學科的獨特性而言,這些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并不屬于歷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2.3.3 歷史學的學科性質
關于歷史學的學科性質,東西方學術界歷來存在爭論。具體到目前的中國史學界,主流觀點如下:
1.歷史學是科學
歷史學的學科性質,在馬克思主義史學范疇內是不存在分歧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30)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李大釗認為:“史學既與其他科學在性質上全無二致,那么歷史科學當然可以成立。”(31)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歷史學被定性為人文科學,這是沒有疑問的。
事實上,歷史學是科學,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認識,早在20世紀初“新史學”在中國誕生并發展以來,以傅斯年為代表的史料學派,以胡適為代表的史觀派,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等,都將歷史學的學科性質定性為科學。歷史學是科學是目前學術界通行的主導思想,也是主流的學術觀點。
2.歷史學是學科而不是科學
對于歷史學學科性質的不同觀點,目前影響最廣、討論最為深入的是何兆武的觀點。何兆武在《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一文中認為:歷史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即“歷史學Ⅰ”,是對史實或史料的知識或認定,歷史學在第一層次是科學,“是純科學的,或者說是完全科學的”;第二層次即“歷史學Ⅱ”,是對第一層次的理解或詮釋,這是一種哲學,同時“歷史學Ⅱ”又分為兩個方面,即理性思維與體驗能力。基于這種分析,何兆武認為歷史學的學科性質,既是科學,同時又不是(或不僅僅是)科學;它既需要有科學性,又需要有科學性之外的某些東西。(32)
在《歷史學是科學嗎?》一文中,何兆武、張麗艷進一步闡釋了歷史學“既是科學,同時又不是科學”的觀點,并且認為:“歷史學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藝術,是文學……歷史既是自由的人所創造的事業,所以它并不總是具有自然界那樣的必然。”(33)
何兆武的觀點之所以值得引起重視,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馬克思主義史學是科學,這是不容置疑的。而何兆武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重新開啟了歷史學是不是科學的學術爭論,具有理論開創意義,并且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同。當然商榷意見也是存在的,如龐卓恒在《歷史學是不是科學——與何兆武先生商榷》一文中,即對何兆武關于歷史學是“人文學科”而不是“社會科學”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歷史學是科學,其科學性在于從其研究對象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揭示其客觀規律。(34)
3.歷史學兼具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特征
周振鶴在《歷史學:在人文與科學之間?》一文中,對歷史學的學科性質做了獨到的分析,指出歷史學作為人文科學,與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差別很大,“歷史學的確呈現出對象的人文性與方法的科學性并存的現象,使得我們難于簡單地將它置于人文或科學兩只籃子里的哪一只”(35)。換言之,歷史學兼具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特征,對歷史學的學科性質不能簡單化處理,要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等多重因素進行系統考察。
除了以上這三種觀點外,關于歷史學學科性質的討論還有一些其他觀點。按照黃敏蘭在《20世紀中國史學界對歷史學性質的理論思考》一文中的梳理,就有諸如“歷史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歷史學既是科學又是哲學”、“歷史學是科學的解釋學”、“歷史學是藝術”、“歷史學是意識形態表映的一種方法”、“歷史只是歷史”等觀點。(36)這些觀點,無疑有利于我們對歷史學學科性質進一步探尋與思考。
然則無論圍繞歷史學學科性質的討論存在多少種觀點,我國教育主管部門(教育部)是把歷史學劃屬人文社會科學的。如在學科設置上,2011年之前,歷史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8個二級學科;2011年開始,歷史學更被劃分為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3個一級學科。由此也可以看出,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傳統基礎學科(37),歷史學科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發展的路徑也顯得越來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