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告別的聚會
2007年10月2日,一個平常的國慶長假的第二天。但在我們遙待佇望的心看來,這一天的天空格外藍,這一天的大地分外新。因為,我們——南京大學中文系1983級的同學們正從地球的各個角落,經由陸空的不同線路奔向南京,共赴畢業20周年的聚會。放眼看去,湛藍的天空里,廣袤的大地上,到處有我們歸心似箭的同學!
一個,兩個,三個……昔日的同學紛紛回來了。本省的同學早已為聚會做著各種準備,北京的李鋒、山東的崔華山,急切的心被涌動的思情驅使著,提前一天就踏上了歸途。遠在美國的饒文倩,遙在澳洲的陸丹葉,為了跟久別的同學見一面,又何顧山高水遠?大家互相辨認著,詢問著,喊出一個名字就是一片歡呼聲。飛燕思歸,倦鳥知返,潮濕的雙眼里奔涌著思念的浪潮,忘情的笑語里躍動著歡聚的旋律。
夜,拉上了帷幕,但情感的帷幕卻剛剛拉開。在江蘇商廈,我們五十多個同學在別離了20年之后,終于又坐到了同一個餐廳。燈是柔的,酒是熱的,心是暖的,座位的順序很快被喧騰的熱浪打破。同學們端起酒杯,往來穿梭,互致問候。同窗共讀的情誼與美酒的烈焰一同燃燒,感情的濃度與酒精的濃度交融疊加之時,這酒的度數又何可計算!那些令人發噱的“故事”和“花絮”不斷被同學們重新“曝光”,笑鬧聲此起彼伏,酒店頓成心潮逐浪高的歡樂海洋。在我們讀書時那個矜持的時代,男女同學難得講話。在人到中年的今天,大家無論過去相交深淺,都能敞開心扉,笑談過往,暢敘別情。有女同學感嘆:“今天一晚上和男同學說的話,比大學四年加起來還多!”男同學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感慨?這是因為我們都已走過了青澀的季節,經歷了人生的起落沉浮和悲歡離合,我們都更加懷念和珍視這清澈晶瑩、不含功利,洞透明凈、不蒙塵埃的同窗之情。這是在紅塵中永不會遭遇的“緣分的天空”,這是在職場上永不會再現的“廊橋遺夢”啊!
第二天上午,我們相聚在中文系會議室,說自己,講同學,談感悟。從文,從政,從商,自由職業……我們選擇的道路不盡相同,但我們都在認真做人,勤勉做事。不少同學已事業有成,徐興無、杜駿飛已成了母校的名教授,吳錦銘、葛洪彬分別成了報紙和雜志的總編,當年那個有點內向、言語不多的姑蘇女孩陳淑麗,如今已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言談舉止之間掩不住的是那份圓潤和自信。徐興無淡淡地說:“這二十年就是拿了該拿的學位,讀了該讀的書,寫了幾本書,我們當教師的,路可以一眼看到人生的盡頭。”話語簡單樸素,但二十年如一日,堅守足下的土地,甘坐學問的冷板凳,實踐起來何其難也!更令人欣慰的是,無論從事著什么職業,無論有著怎樣的人生遭際,同學們都保持著一份知足感恩、平淡從容之心。我們沒有談官位、金錢這些東西,我們談得最多的是學習、友誼、健康、平安。周玉華同學說得好:“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我的生活準則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平平淡淡,健康快樂,希望同學們也有這樣的心態,一生都幸福平安。”我們為她說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語而喝彩。我們的古漢語老師高小方高興地說:“你們學生的情懷、青春的活力沒有變,但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他勉勵我們堅持讀書,他動情地說:“事實不斷證明,成功永遠屬于那些在工作中堅持學習、堅持讀書的人。”他的話贏得了同學們發自肺腑的掌聲——因為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晤談之間,不時有同學插話,或回憶,或解釋,或補充,或戲說,會議室里熱浪滾滾,笑語陣陣。其中,杜駿飛同學的觀點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他說:“同學感情是一種僅次于親友的準血緣關系,是不需要去刻意經營的。不管分別了多少年,來到一個城市,撥通同學的電話,不需要寒暄,感到的仍是昨天那份單純和親切。”誰說不是呢?我們不是已有20年沒見了么?但我們何曾有稍許陌生?身心俱疲的我們,在同學中體會到的不正是那份無須掩飾自己的輕松、無須裝扮自己的忘形么?
午后,我們行走在陽光照耀下的校園里。這初秋仍有些灼人的陽光讓我們微微眩暈,恍惚間,我們好似變成了當年的自己,正行走在奔向教室的路上,行進在返回宿舍的途中。北大樓,教學樓,南園小樹林,學生食堂……一切都用昔日溫情的目光注視著我們。我們不約而同來到了曾經住過的宿舍,當年的木窗變成了塑鋼窗,昔日的木門改成了防盜門,但狹窄依舊的走廊,宿舍里的雙人床,盥洗室里掛著的濕漉漉的衣服,仍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舊時景,深切地感到了別樣情。宿舍里正在午休的學生爬起身,驚異地看著我們這群不速之客。我想,正在抱怨宿舍擁擠的他們,正在埋怨功課緊張的他們,當有一天也像我們這樣滿懷疲憊、滿懷思念地歸來時,眼前一定會浮現出今天這幅畫面。而那時,我們對校園的懷念,更是“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了。
10月4日,是相聚的最后一天,我們坐上大巴去感受南京的舊貌新顏。廣州路仍是我們熟悉的街衢,我們常從這里出發去探訪南京的名勝古跡,去淘書,去逛街。而城東干道的嶄新氣象則令外地的同學不識舊時路了。奧體中心是我們參觀的重心,那恢宏的建筑所彰顯的南京人博大遼闊的胸襟氣魄,讓曾是南京公民、南大學子的我們心潮澎湃。南京是我們的求學之地,南京是我們的青春之始,南京是我們永遠的牽掛。我們站在奧體的運動場上合影,祝愿我們的南京明天會更好。
又是華燈齊放的夜晚,燈火如同前天相聚時一樣輝煌,然而,滿斟的“海之藍”卻提示著離別的到來。我們的心洶涌如海,蒼涼如海,憂傷如海。席間,同學們開始陸續離去,踏上征程。一個,兩個,三個……像大學畢業時一樣,我們和出發的同學一一握手告別,萬語千言盡在無聲的凝望中。酒已微醺,人已沉醉。但我們卻清醒地意識到,眼前雖然是相聚,但分離卻是不得不一再經受的生活常態。人生原來不是為相聚而來的,是為著別離而來的。在今天的分別之后,會有畢業25年、30年、35年、40年……的相會,但相聚的盡頭一定是永遠的分離,誰能抑制這濃烈的感傷!感傷的酒更讓我們諳曉,人生真正的意義只在現時,曾經同窗共讀的證明只在現時的相聚。那么,讓我們端起這杯跨越千山萬水的酒,端起這杯又要遠隔重巒疊嶂的酒,道一聲珍重,道一聲再見,共祝青山在,人不老,共待明天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