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仁愛為本
為老師講情
張謙宜懲罰皇子觸怒龍顏,不少人暗暗猜測康熙肯定會嚴懲張謙宜,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康熙本人呢,回到宮中后仍然怒氣不減,對佟佳氏說:“這個老學究,看朕怎么懲治他。”佟佳氏不敢多言,想了想說道:“萬歲息怒,不要氣壞了身體。”
這時,胤禛從書房回來了,他小心地走進來站在父母身邊,垂頭不語。佟佳氏剛要派人帶他下去,康熙喊住了他:“四阿哥,你不要走,你說,今天到底怎么回事?”
胤禛一五一十說明了事情的經過,又不敢言語了。
康熙聽完了,琢磨一會兒突然有了個主意,他問:“四阿哥,依你看,皇阿瑪該如何處治張謙宜?”
“處治?”胤禛臉色漲紅了,顯然無法想象這樣的事情,遲疑了一會兒才說,“師傅處罰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好好學習,這也是皇阿瑪一直教導我們的。今天我們做錯了,師傅就該處罰我們。要是皇阿瑪因此處治師傅,我覺得……覺得……”
“覺得什么?”康熙追問。
“不應該處治張謙宜,他又沒做錯。”這句話脫口而出,說完后胤禛長長出了口氣。
康熙驚訝異常,他盯著胤禛好像不認識他一樣,一時語塞。佟佳氏不明白康熙是什么意思,擔心胤禛說錯了話,小心地插嘴道:“四阿哥,張謙宜敢罰阿哥們下跪,這還了得。你怎么說他沒做錯呢?應該處治他,狠狠處治他!”
胤禛抿著小嘴,膽怯而又堅定地看著康熙,并不說話。
康熙忽然笑了,慈愛地拍拍胤禛的肩頭:“嗯,不錯,小小年紀有些胸懷。”其實,康熙被張謙宜頂撞,一開始心里不太高興,可他是個明智的君主,很快就想開了。同時,他又是個謀略極深的人,立刻想到通過這件事考察兒子的心懷和智量。胤禛沒有記恨張謙宜,還真誠地為他講情,認為他沒有做錯,這在康熙看來,確實難得。
佟佳氏看到康熙夸獎胤禛,莫名其妙,問道:“萬歲剛剛不是要處治張謙宜嗎?怎么……”
“呵呵,”康熙繼續笑著,“阿哥們身為皇子,將來要治理天下,不僅需要淵博的知識,出眾的才能,更要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容納天下,成就帝王之業。如果為了一丁點小事動輒發怒施威,毫無仁愛之心,怎么可能得到百姓愛戴?”
佟佳氏恍然明白,高興地說:“萬歲以仁愛治理天下,也以仁愛教導阿哥們,他們肯定會成為出色的人才。”
胤禛認真地聽著父母談話,知道他們贊同自己的主張,格外開心,開口說道:“皇阿瑪,以后我一定刻苦學習,不再惹師傅生氣,也不讓您和皇額娘跟著操心。”
聽著他稚嫩真誠的話語,康熙和佟佳氏相視而笑:“四阿哥知道心疼父母,真是仁孝的孩子啊。”
從這件事中,康熙看到了胤禛真誠和仁孝的性格,十分滿意。接下來他在考察其他皇子時,這種印象更加深刻了。幾天后,他分別向胤禔、胤礽和胤祉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如何處治張謙宜?結果得到的答案與胤禛不同,胤禔認為:“張謙宜太狂傲了,不但處罰皇子下跪,還敢頂撞父皇,這樣的人應該重重地處治。”胤礽的說法是:“張謙宜目無萬歲和儲君,是對皇權和大清的蔑視,多年來,漢人一直不服我們的統治,我看他也是這樣的漢人,留之無益。”胤祉卻說:“張謙宜一介學究,學問做得好,卻太固執,不適合為人師表。”康熙仔細分析他們的答案,雖說各執己見,但透露出共同一點,這就是張謙宜做錯了,而皇子們沒錯。這與胤禛主動承認錯誤,為張謙宜求情,是截然不同的心態和做法。經過這番比較,康熙更加喜愛胤禛了。
此后,張謙宜依然留教尚書房,數年之后,他成為胤禛的專職老師。在他嚴厲督導下,胤禛學業進步很快,擁有了扎實的儒學基礎。康熙對張謙宜的了解也不斷增多,發現他一心著書,家里很窮,就想了個辦法讓他發財。他命人逮捕了一位貪官,放出話說只有四阿哥胤禛的師傅求情才能釋放,意思明擺著是讓張謙宜揩點油水。果然,貪官的家人聽到風聲,立即攜帶千兩銀票去拜見張謙宜。張謙宜正在屋內讀書,見到來人遞上的銀票,伸手拂到地上說了聲:“該殺!”接著埋頭讀書,再也不理睬來人。康熙知道事情的經過后,嘆口氣說:“這個老學究,真是書呆子,我還想放他出去做幾年官,看來確實不是做官的料,就讓他教一輩子書吧。”后來,胤禛長大成人,張謙宜就回鄉教書了。等到胤禛做了皇帝,想起恩師張謙宜,覺得他知識淵博,為人正直,正是他對自己嚴格要求,才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在諸位皇兄皇弟中脫穎而出,于是下詔讓他進京做官。遠在膠州的張謙宜得到消息,不肯入京為仕,悄悄隱退山林,從此再也無人知道他的下落。胤禛聽說后,非常感慨,特意命人給他家送去禮品,感激張謙宜當年的教導之恩。
替兄受過
宮苑深深,歲月匆匆,胤禛在尚書房讀書兩年多了,在各位名家大儒教導下,他不但學習了經史文章,還讀了不少理學典籍,熟練地掌握了滿漢兩種文字。另外,每天下午,他和皇兄們還在師傅帶領下學習騎射,練習強身健體的功夫。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煉,他變得更為健壯,常常騎馬飛奔,夢想著能夠參與南苑圍獵活動。

我國特有的世界稀有動物——麋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
南苑俗稱南海子,位于北京南二十里,方圓一百六十里,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大清入關后,擅長狩獵騎射的滿族貴族對南海子情有獨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加修葺,以南苑名之。據《日下舊聞考》,“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門外。元時為飛放泊,明永樂時復增廣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設海一千六百,人各給地二十四畝。春搜冬狩,以時講武。恭遇大閱,則肅陳兵旅于此。”每年冬日,天子都會率領文武大臣在南苑圍獵,他們把狼、狐等食肉動物列為主要捕殺對象,稱之為“打狼圍”。
圍獵日期一天天臨近了,這天,胤禛在尚書房讀書,課間休息時,大家不免議論起圍獵的事來。大阿哥胤禔已經十四五歲了,從10歲起他就參與圍獵,幾年來每每狩獵都有所收獲,有時捕獲幾只野兔,或射中幾頭小鹿,獵物雖然不多,可對于尚未參加過圍獵的胤祉和胤禛來說,就是極大的誘惑。兩人無限向往,恨不能立即趕到圍獵現場,親眼看一看壯觀的狩獵場景。
胤祉和胤禛被圍獵深深吸引,兩人商量后,決定前去求太子胤礽幫忙,帶他們參加今年的圍獵。由于太子身份特殊,需要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識與普通皇子不同,1年前他已經搬到單獨一間的書房,與他們分開學習了,這叫出閣講學。胤祉和胤禛探頭探腦來到胤礽書房外,趴在窗子上往里瞧,巧的是,書房里只有胤礽一人。他們從窗子里爬進去,拜見過太子后說出了自己的請求。胤礽看看左右無人,悄悄說:“帶你們去不難,可你倆太小了,不懂騎射,去了能干什么?”
胤禛說:“怎么不懂?我早就會騎馬了,也能拉弓射箭了。”
“是嗎?”胤礽有些不信,“你能拉弓射箭?恐怕你還拿不動弓箭吧。”
“拿動了,拿動了,”胤禛著急地辯解,擔心胤礽不相信,巡視四周,用力搬起一張小桌子說:“你看,我能搬動桌子呢。”
胤祉在一邊為他作證:“老四比我有力氣,前幾天他還射中了練武場的一塊靶心呢。”
胤礽瞧著胤祉說:“那你呢?你射中了嗎?”
胤祉搔搔頭皮,不好意思地說:“沒有,我不愛騎射,我喜歡讀書,我能熟背《詩經》全篇啦。”
康熙接受歷朝歷代在冊立太子問題上遇到的教訓,試圖通過嚴格而系統的教育,為自己塑造一位成功的接班人。因此,胤礽自幼得到的教育比起幾位兄弟來,可以說更為全面而細致,在學業上尤顯突出,不管文采還是武功,都是相當優異。他已經參與三次圍獵,每次都有所斬獲,得到康熙和大臣們一致夸獎。受此影響,年少的他不免有些驕傲,聽說胤祉只會背誦詩篇,更是不以為然,對他說:“背誦《詩經》有什么用?能獲得強壯的身體和統帥天下的本領嗎?你呀,就是個書呆子。我看還不如老四呢,雖說剛直一些,可還是個有用的。”
胤禛聽到太子夸獎自己,欣喜不已,急忙道:“那你答應帶我們去圍獵了?”
胤礽說:“答應了,到時候你們就跟在我的衛隊后面,我會安排他們照顧你們。記住了,不要亂跑,萬一讓父皇看見,事情就麻煩了。”
胤祉和胤禛連忙謝過胤礽,歡天喜地地跑回書房去了。
半月后,圍獵活動開始了,在胤礽安排下,胤祉和胤禛喬裝改扮,混入衛隊行列。第一天,他們跟在衛隊后面觀望他人射獵,只見從康熙到普通士兵,一個個都是全副武裝,騎著精良的馬匹,手挽弓弩,時而奔馳,時而勒馬,顯得格外威武。兄弟倆覺得十分有趣,緊緊追隨在隊伍后面,不住地為射殺到獵物的人喝彩叫好。黃昏時分,胤礽射獲了一只狍子,胤祉和胤禛非常激動,湊過去與侍衛們一起收拾獵物。結果,事情露餡了。

清代《射獵圖》,表現清貴族冬季圍獵生活的畫卷。
康熙聽說胤礽射中獵物,親自過來觀看,他一下子發現了胤祉和胤禛,當即喝問:“你們好大膽子,不知道沒有允許不準參與圍獵的規矩嗎?說,是誰讓你們來的?”
胤祉和胤禛慌忙跪在地上,互相對視一眼,誰也不敢說話。
康熙似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轉向胤礽問:“是你帶他倆來的?”
胤礽也趕緊跪下了,張口結舌地推托道:“事情與兒臣無關,是……是……”
胤禛忽然接口說:“回稟皇阿瑪,這件事情不是太子的錯,是我和三哥求他,他才帶我們來的,求皇阿瑪不要怪罪太子。”胤祉一聽,也忙應承:“是,是我和老四的錯,與太子無關。”
康熙微微點點頭,語氣緩和地說:“你們兄弟倒是重情義,肯為他人擔當。太子,你說,這件事情該如何處置?”
胤礽想了想,有些不情愿地說:“兒臣帶頭犯錯,聽憑父皇責處。”
康熙由怒轉喜,望著幾位兒子說:“三阿哥9歲了,已經到了參加圍獵的年齡,四阿哥雖說小1歲,不過能文愛武,體格不錯。既然你們這么想參加圍獵,朕準許了。”
三兄弟不但沒有受罰,反而獲準參加圍獵的資格,一個個喜笑顏開,謝恩而去。這邊,一位叫尹泰的大臣提醒康熙:“萬歲,這么做會不會縱容阿哥們和太子爺?”
康熙笑道:“太子既是將來的君主,又是兄弟們中的一員,他要依靠這些兄弟治理天下,朕應該給他機會。你沒看見,三阿哥和四阿哥主動為太子開脫嗎?這倆孩子倒是仁義。”說到這里,他眼前不由浮現胤禛為張謙宜求情的事,覺得這個兒子經過學習,與先前急躁、倔強的個性相比,更多了份真誠和仁愛,心里頗感欣慰。
尹泰聽罷,信服地說:“萬歲考慮得真周全。”
圍獵過后,胤禛和兄弟們又恢復了以往刻苦讀書的歲月,尚書房內,又響起了朗朗的誦讀聲。在這些時日中,他的學問漸漸增長,遇到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