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學問長進
評論《長相思》
胤禛在學習中一天天成長,知識不斷增加,思考問題的能力也逐漸增強,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更為重要的是,在父皇和師傅們的影響下,他的心胸和眼界逐漸開闊,性格得以磨練,這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有一天,侍講顧八代為皇子們講授滿文課程。課畢,眾人討論時,他對在座的納蘭性德說:“納蘭公子,你是我朝有名才子,請為阿哥們用滿文賦詩一首吧。”
納蘭性德緩緩起立,略一沉思,說道:“在下曾經隨從萬歲爺赴盛京,途中日行夜宿,跋山涉水,越過重重關隘,一路上感慨很深,寫了一首《長相思》,今日獻丑,讀給大家聽聽。”
“好!”眾人拍手喊好。
納蘭性德用低緩的語調念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他用滿文念完,似乎意猶未盡,又用漢語念了一遍。這首詞是納蘭性德最出色的詩詞之一,自從問世,得到無數文人墨客賞識,就連康熙也評論說:“納蘭性德經過刻苦學習,做出如此優秀詩詞,不亞于漢人文學家,這是我們滿人的驕傲。”清人在入關前,一向重視騎射武術,沒有正式的文字,缺乏文學素養。入關后,他們之中不少人依然認為文學無用,不肯學習,也不培養子孫讀書。為此,康熙以身作則,努力攻讀漢書經典,還嚴格要求皇子們學習。所以,納蘭性德做出著名的《長相思》之后,他格外激動,在清朝大臣中多次提到此事,無非就是要提高他們學習文化的興趣。

納蘭性德手跡。
顧八代是滿洲鑲黃旗人,去年入值尚書房,成為皇子們的老師。他早就讀過《長相思》,今日聽納蘭性德親自朗誦,依然十分欣賞,對皇子們說:“請各位阿哥評一評這首詞。”
大阿哥胤禔的母親是納蘭性德的父親明珠的妹妹,也就是說,納蘭性德與大阿哥是表兄弟。明珠在朝中地位很高,與太子的叔外公索額圖并列宰臣之首,他們憑借著特殊的身分,影響很大。胤禔母子與明珠一家交往很深。現在胤禔第一個發言:“皇阿瑪說了,這首詞是我們滿人的驕傲,超過任何漢人作品。”
太子胤礽今日也與大家一起學習,他打斷胤禔的話:“皇阿瑪只是說這首詞非常優秀,并沒有說超過任何漢人作品。”
胤祉富有文學天賦,經常對文章做出深刻的見解,插嘴說:“這是滿人作家中絕無僅有的作品,用詞簡潔凝練,意境優美感人,我最喜歡最后一句,‘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多么形象,多么逼真,真是絕妙!”
納蘭性德謙虛地說:“三阿哥過獎了。”
胤禛開口說:“三哥分析得精辟,不過我卻有新看法。”
眾人一驚,同時望著胤禛,等他發表高見。胤禛說:“我喜歡這首詞的前半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富有豪邁氣概,讀起來更覺過癮。要是我也隨父皇遠征,能夠領受在帳篷過夜的滋味,那該多好!”
胤礽笑著說:“瞧你這點出息,在帳篷中過夜有什么好的?哪里比得上皇宮大院。”
胤禛反駁道:“行程萬里,志在天下,這是好男兒的向往,在皇宮大院能見識什么?我讀過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覺得這種豪俠氣概真是不同一般。”
胤礽依然不同意他的觀點,說:“文人墨客喜歡夸張做作,寫出來的東西很多不合時宜,過分推崇只會讓他們驕傲自大。”
“現在我們討論文章,并不是討論文人。”胤祉不滿地說。
“對,”胤禛說,“皇阿瑪經常對我們說,文章天下事,說明文章是很重要的,我們天天學習,就是通過文章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哼,”胤礽生氣了,“你們倆知道什么?讀過幾天書?敢在這里賣弄!”
胤祉本想繼續發言,看到太子發火了,欲言又止,慢慢坐下來用書本遮住面孔,悄悄地觀望著。胤禛一時性起,沒有想到這么多,沖著胤礽反問:“我和三哥已經讀了3年書,讀過許多典籍,怎么不能評論文章?”
“3年算什么?”胤礽不屑地說,“你隨便問問朝中的哪位臣子,誰不是讀了幾十年書?他們都不敢胡亂評論文章,哪輪得到你們?”
顧八代一直細心地聽著皇子們辯論,見他們對文章、文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十分欣慰。特別是胤禛說出豪邁之感時,他不由想到,四阿哥生在富貴鄉中,生活安逸,卻有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氣概,倒是可喜可賀。這時,他見皇子們爭執起來,擔心事情鬧大了不好收場,出面說道:“各位靜一靜,討論結束了。這幾天我聽說了幾個謎語,給大家猜一猜好不好?”
“好!”皇子們與普通孩子一樣,也是愛玩的。
顧八代說:“一月復一月,兩月共半邊,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六口共一室,兩口不團圓。猜一個字。”
胤禛和幾位兄弟、侍讀聽了,有的在手心里比劃,有的在桌子上寫寫畫畫,還有的閉目苦思,爭相猜測謎底。納蘭性德顯然知道謎底,他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靜靜地看著皇子們猜測。不一會兒,各位皇子開始輪番說出自己的謎底,可惜都錯了。顧八代提醒道:“我們學習儒學,學習中庸之道,其中最要緊的是什么?”
沒等他的話音落地,胤禛搶先回答:“中庸之道乃為之用,謎底是‘用’字。”
顧八代點頭說:“好,回答得好。還有一個謎語,大家聽好了,‘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只宜在下!’”
這又是個什么字呢?大家疑惑地猜測著,不知道這次是誰猜對了?
用千里鏡觀測月食
眾人苦思冥想,不知道謎底是什么,顧八代看看時候不早,說:“回去繼續猜吧,今天的作業就是它了。”
胤禛走出書房,在太監護送下轉回宮中,一路上他只顧思索謎語,竟然幾次走錯方向。隨行太監叫小鐘用,他不住地提醒說:“四阿哥,您往東,四阿哥,您往西。”這樣說來說去,胤禛有些煩了,訓斥道:“我在思考問題,你不要說話打擾我。”
小鐘用嚇得不敢出聲了,可又擔心出問題,只好亦步亦趨地跟隨著,一步不離左右。他們主仆兩人這般趕路,引起一人注意,這就是前來皇宮拜見皇貴妃的隆科多。隆科多是皇貴妃佟佳氏的弟弟,一等公佟國維的兒子,朝廷一等侍衛,算起來是胤禛的娘舅。由于他經常進宮,與胤禛早就熟識,兩人關系不錯。隆科多奇怪地看著胤禛和小鐘用,不解地上前詢問:“四阿哥,您怎么啦?小鐘用為何跟得這樣緊?”
胤禛見到隆科多,這才回過神來,高興地說:“舅舅,你什么時候來的?對了,今天師傅出了一個謎語,我們都沒有猜出來,你知道答案嗎?”說著,他把謎題告訴了隆科多。
隆科多想了想,搖搖頭說:“阿哥們都猜不出來,我哪里知道?走,回去問皇貴妃娘娘。”他們正準備回宮,突然遠處跑來一位太監,急急地喊住胤禛說:“四阿哥留步,四阿哥留步。萬歲有旨,宣各位阿哥進宮見駕。”
胤禛覺得好奇怪,心想,這么晚了有什么事?他不敢耽擱,急忙和隆科多一起向乾清宮而去。路上隆科多小心地向太監打聽發生了什么事,太監悄悄告訴他:“宮里來了幾個洋人,萬歲打算讓阿哥們向他們學習新鮮的學問。”
“有這樣的事?”隆科多十分驚奇,他知道康熙喜歡西學,先后拜過幾位西洋師傅,還在宮中任命幾位西洋人做欽天監,負責氣象等事,可他沒想到康熙會讓皇子們也學習西學。這樣一路想著,很快來到乾清宮。
果然,康熙召見皇子,正是為了西學一事。負責氣象的西洋欽天監根據天文觀測,預報今天將有月偏食發生。康熙了解到月食是一種自然現象,并非傳說中的天狗吃月亮。為了驗證其中的科學道理,他特意讓幾個兒子到乾清宮,與他一起用科學儀器觀測月食現象。
這件事顯然出乎胤禛兄弟想象,他們奇怪地盯著桌子上的千里鏡,不過黑禿禿一個鐵架子,怎么可能看到遙遠的月亮呢?再說,傳說中天狗吃月亮時,人們應該敲鑼打鼓驅趕天狗,現在卻要搬著一個鐵架子觀望,會不會觸怒天神?他們深受傳統思想影響,對于先進的西學缺乏認識,自然無法想象月食的真實情況。康熙似乎看出了兒子們的疑慮,招呼說:“來,誰幫皇阿瑪一起搬這個千里鏡?”
幾位皇子面面相覷,最后,太子上前說:“皇阿瑪,這就是千里鏡嗎?”
“是啊,”康熙說,“它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東西,故而取名千里鏡。走,你們跟父皇一起到院子里,用它觀測月亮變化情況。”

大清皇帝使用過的天文望遠鏡。
胤祉走過來撫摸一下千里鏡,驚異地說:“這個鐵家伙竟然可以看到千里之外,成了天上的神仙千里眼了。”
“千里眼?”胤禛也走過來,一邊伸手觸摸千里鏡,一邊前后左右打量著,不明白它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
康熙和兒子們親手搬動千里鏡,把它挪到院中的臺子上。幾個西洋人幫助他們架好,調整方向和距離,然后與康熙輪流觀測,確保安置成功了才叫幾位皇子上前觀測。這個過程中,胤禛兄弟始終目不轉睛地觀看著,覺得有趣極了。特別是胤祉,他最愛用心學習,看到他們調試的整個過程后,之后竟然學會了安裝千里鏡。不過重要的是先來看看他們觀測月食的情況。
過了許久,天上的月亮出現陰影,月食發生了。康熙連忙安排胤禛兄弟輪流用千里鏡觀察,并不時向他們提出問題,詢問他們觀測到的情況。
康熙不但帶領兒子們觀測月食,還帶領他們觀測日食,多年后,胤禛做了皇帝,曾經回憶起當年父皇帶領他們兄弟觀測日食和月食的事情。他說:“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時,日光照耀,難以仰視。皇考親率朕同諸兄弟在乾清宮,用千里鏡,四周用夾紙遮蔽日光,然后看出考驗所虧分數。此朕身經試驗者。”
在康熙的言傳身教影響下,皇子們對自然科學技術的興趣日漸濃厚。當時,一位來自法國的傳教士白晉在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曾說,康熙讓皇子們看了所有由西方傳教士幫助制作的裝飾精美的教學儀器,并親自帶他到天文觀測臺觀覽。他還說:“皇帝對計數表(傳教士洪若翰等專為康熙制造)極為重視,他一學會使用,就立即教給皇太子;而皇太子則為了表明對計數表的重視,把它裝在套子里,掛在腰帶上。”

位于今天北京建國門外的天文觀測臺。
不僅如此,康熙還根據兒子們不同的自身條件,有選擇地在某一方面進行重點培養。就在這次觀測月食之后,他發現三阿哥胤祉非常適合學習幾何學,于是親自給他講解幾何學原理。在他傾心教導下,胤祉成為皇子中最博學者。他后來又學習律呂知識,主持編修《律歷淵源》,將中國、外國鐘盤(磬)絲竹等樂器,分門別類,改正錯訛。
那么,胤禛受到了西學的哪些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之路又會出現哪些變化呢?
胤禛和兄弟們讀書騎射,進步很快。這時,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位對他影響深遠的人物,這個人名叫顧八代,能文善武。有一次,顧八代穿著破洞衣服給皇子講課,引起一場勤儉之爭。面對與眾不同的顧八代,胤禛會是什么態度呢?
一次射擊比賽,引發一場學以致用的教育,顧八代得到康熙認可。而顧八代講述的“一袋金子”、“母親不裹腳”兩個故事,又會對胤禛產生哪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