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推薦序
- 城南舊事(部編版語文教材配套閱讀名著書系)
- 林海音
- 4030字
- 2020-07-27 18:31:16
劉莘
《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是我國的著名作家。林海音祖籍廣東,她于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3歲時隨父母返回臺灣,6歲時又隨父母從遙遠的臺灣漂洋過海來到祖國大陸,并定居于北京城南(那時的北京叫作北平)。林海音在北京居住了25年,從小學讀到大學,并在那里工作、結婚、生子。1948年,30歲的林海音離開北京,舉家遷回臺灣。在此后數十年的歲月里,令林海音魂牽夢繞的一直是她的北平記憶和童年回憶。
一直到1990年,隨著兩岸的探親政策松動,72歲的林海音才回到離別長達42年之久的北京。在這數十年期間,林海音創作了大量回憶故鄉和童年的作品。在她的這些作品中,回憶的總基調是美好的,充滿著濃濃的鄉情。即使這些作品中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氣質,童年和故鄉也非常值得眷戀。人生七十古來稀,年過70的林海音,終于突破無情的歲月和變幻不定的政治風云的阻撓,回到了故鄉北京。我們不妨想象一下,暮年的林海音終于踏上了闊別40余年的故鄉的土地,她會有怎樣的心情?
《城南舊事》這部著作發表于1960年。那時的林海音40歲出頭,正當壯年。那個時候,兩岸關系處于敵對狀態,回歸故鄉是完全沒有指望的。在那個年代的政治氛圍里,遠在臺灣的林海音,或許她的心中有一種永遠無法回家的恐懼或絕望。在這樣的心境中,林海音必須通過創作,讓自己沉浸在回憶的海洋中,以這種方式不斷回到數千里之外的那個城市,并從不同角度融入城南的那些舊事。仿佛這樣才能撫平林海音的思鄉病,才能獲得精神生命的救贖。在《城南舊事》的序言里,林海音這樣寫道:“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城南舊事》中的故事發生在林海音6至12歲讀小學階段。故事中的景、事、人都是以一個孩子的視野來呈現的。這個孩子就是童年的林海音,《城南舊事》中的英子。
在正式閱讀《城南舊事》之前,讓我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想象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那個年代,清帝國崩潰不久,北京的政權幾經更迭,整個中國都處于內憂外患的貧弱狀態。那個年代,各種觀念、思潮、習俗、社會改革或革命的呼聲此起彼伏,它們或沖突或融和,在社會的混亂中彰顯著非凡的活力。可是,作為孩子的英子卻只能在很淺的程度上感受到這些沖突和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的風風雨雨。孩子總是要受到保護的,被父母保護,被學校保護。保護英子的,還有北京城南走不完的胡同和數不清的四合院。
林海音的家境不錯,除了爸爸媽媽,她還先后有了好幾個弟弟妹妹,家中雇有奶媽和廚師,一大家人居住于一整套四合院中。林海音的童年就是在四合院和胡同中度過的。無論外面的世界多喧囂,胡同包圍著的四合院卻總是那樣寧靜。因為有孩子,寧靜的氛圍中就有了生機。我們仿佛能夠看到一個小女孩穿梭于胡同中,她有時追逐蝴蝶,有時驅趕野貓,有時長久地嗅著一朵新開的牽牛花,伴著屋檐下小鳥的歡鬧,獨自感受春天和成長的氣息。她熟悉自家院子的每一個角落,哪個石板縫是螞蟻的家園,哪面爬滿紫藤的墻是壁虎的樂土。在自己家的四合院附近,大小胡同星羅棋布,錯綜復雜,走不完的胡同與數不清的四合院交織成一座大大的迷宮。
這個小女孩對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那樣熟悉,她甚至可以閉著眼睛穿行于外人眼中的迷宮,就像她可以自由地穿行于自己的夢。那座高宅為何人來人往,這座小屋為何寂寞冷清,那個鄰居的孫子的舅舅有什么喜事,這個街坊的姑姑的老家遭受了什么災禍,各種消息在迷宮中任意傳播,真假是非相互混合,醞釀出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懂得的人情冷暖。小女孩并沒有被囚禁在這迷宮中,她背著書包上著新式學堂,她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感受到這個正在變化的世界的奇怪而又令人憧憬的氛圍。小女孩難過的時候,對著在大人看來沒有區別的墻角訴說自己的心聲,那個墻角于是有了靈性,在她的心中獲得了一個永久的特殊地位。小女孩高興的時候,跑到一棵大樹下又唱又跳,間或有一兩個朋友在那里分享她的快樂,那棵大樹下的空地就成了她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喜洲。
再也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寫作《城南舊事》時的林海音,她的心中一定泛起過這樣決絕而可怕的聲音。自1948年離開北平來到臺灣,這個聲音也許從來沒有那樣強烈過。本來是故鄉召喚的聲音,遙遠親切,斷斷續續而又溫柔無比。可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政治局勢的演變,來自故鄉的溫柔的聲音被兩岸的炮火聲所掩沒。狂暴的國際政治風云,徹底阻斷了回鄉的可能性,那個可怕的聲音越來越響亮。越知道故鄉回不去,越思念故鄉。回歸故鄉的愿望越強烈,思鄉的痛苦就越難以排遣。是撕心裂肺的劇痛倒還好了,肉體的劇痛反而可以消滅心靈的隱痛。林海音經歷的那種隱痛是任何一個遠離故鄉的人都可能有的體會,只是不如她的體會那樣深入細膩。
童年一去不復返了,童年的一切經歷,都成為必要的底色,襯托著美好的回憶。但僅憑回憶是不夠的。每回憶一次,都是在提示童年和故鄉回不去了,從而徒增痛苦。這痛苦就像一次一次地揭開傷疤,單調重復而沒有新意。對林海音而言,唯一的出路是用筆描寫自己的回憶和故事,把傷痛提升到美的高度。林海音深知,寫作是一種特別讓人著迷的創作。只有在全身心投入的創作中,才能將惆悵的回憶與思鄉的憂傷升華為心靈的平和與美好。《城南舊事》的敘事基礎是林海音的經歷與回憶,但畢竟是創作,就要求打破現實與過去的壁壘,拆除回憶與想象的藩籬。更重要的是,林海音特有的兒童視野,以及從困惑和憂傷中捕捉美的能力,使《城南舊事》超越了她個人的狹義情感和經歷。《城南舊事》因其敏銳的洞見、細膩的情感、兒童視野的天真、卓越的敘事能力和優美的文筆,成為一部跨越時代的傳世名作。《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是英子的,也是我們大家的——現在和曾經的兒童的。
《城南舊事》出版30年之后的1990年,年過古稀的林海音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她會有怎樣的心情?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經歷了人生的潮起潮落,看慣了世間的生死離別,早有恍如隔世的心理準備。那個機靈調皮的小女孩回來了,帶回了人生暮年,卻無法復制殘存在記憶中的美好畫卷。《城南舊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早已被時間之風吹得無影無蹤。
小女孩不見了,小女孩喜歡傾訴苦惱的墻角總在吧。那個春天第一朵露出笑臉的牽牛花不見了,還有別的花從院子的那面墻上綻放,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應該年年如此吧。小女孩曾經追逐的那一群鴿子早已飛散了,但肯定有別的鴿子盤旋在胡同與院子交錯的迷宮上,呼吸不會改變的清新自由的空氣吧。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物是人非,北京城南的城墻、胡同和四合院仍在,這大概是能夠期待的吧。自己一家人早已搬離了這座城市,搬出了那座宅子,但那座宅子還像當年那樣靜謐典雅吧。不知道宅子現在的主人是誰,是不是也有一位機靈可愛的小女孩,在院子里蹦進蹦出,口念古老的歌謠,手里還捏著正在學習的針線活兒?
我們不知道72歲的林海音回到北京,找到她曾經生活的北京城南時,她的直接感受是什么。除了《城南舊事》,林海音還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散文和小說。我們在林海音的散文集中發現了一些線索,也許可以窺見她回到故鄉的心境。在一篇名叫《故居何處?》的散文中,林海音寫道,海峽兩岸允許探親以后,總有人問她,何時回大陸探訪親友故舊和故居。林海音沒有正面回答,她引用了一位先回北京探親的好友的文章。林海音的好友想必也是一位遠離故鄉數十年的老人了。林海音在自己的文章中只摘抄了那篇文章的五個字。林海音說,她讀到這短短五個字時,差點哭了出來。那五個字是:“我的城墻呢?”是啊,那樣厚重高大的城墻都可以被拆毀,何況胡同和四合院。
在另一篇文章中,林海音回憶起自己結婚后居住的那個大四合院。那個院子是林海音的丈夫的父親自己設計建造的。林海音的一個兒子出生于1948年前,后隨父母遷到臺灣。40多年后,林海音的兒子也已步入中年了,他先于林海音返回出生地北京,找尋爺爺、奶奶和自己的父母生活過的故居。林海音描寫了自己兒子眼中的所見:“誰知院子里蓋滿了一個一個小破廚房,住了二三十人家,哪還有白丁香、綠葡萄、紅櫻花、紫藤花的影子呢!”文中還提到,她的兒子想拍一張奶奶當年居住的堂屋的照片,竟因為四合院中亂建的棚子和四處懸掛的衣服被單而無法拍到。林海音在文中寫了兩個字以表達她的心情。這兩個字是:“慘哪”!好一個“慘”字,從這個字中,我們大概能夠想象,當林海音1990年回到故鄉時的心情。我們可以猜測,幸好林海音在回到故鄉之前,已通過親人和友人的描述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否則,她怎能承受故鄉的面目全非呢?
我們知道了這些背景,再來讀《城南舊事》,才更能體會到,這是一本多么有意思的著作。《城南舊事》以兒童的觀察、感受和想象,敘述了發生在英子身邊的幾個大人和孩子的故事。被寫進故事的有家外面的瘋子和小偷,也有家里面的保姆和客人。這些大人和孩子有各自的命運,但都通過與英子的交互,或近或遠地關聯了起來。幾個故事匯在一起,描繪出那個時代這個兒童眼中的一幅活潑的生活畫卷。一旦回憶和對回憶的再加工凝結成了優美的文字,場景、人物和故事都顯得那樣鮮活,那么真切,時間再也無法洗褪童年和故鄉的色彩。
兒童眼中的世界不同于大人眼中的世界,《城南舊事》的序言里就有所揭示。英子非常喜歡駱駝隊停在自己的家門口。駱駝排成長長的一串,帶來了城里人需要的商品。在大人的眼中,駱駝是托運商品的動物,但在英子的心中,駱駝的長相、力氣、性格,樣樣都很神奇。英子特別喜歡駱駝脖子下的鈴鐺,駱駝走起來,或遇有急風,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英子問爸爸,為什么要給駱駝系一個鈴鐺?爸爸說,因為野外有狼,駱駝系上鈴鐺,在寂靜的夜里聲音就會傳得很遠很遠,對狼有警示作用。英子則說,一定是與駱駝伴行的人,受不住無聊的長途途程,他們才給駱駝戴上鈴鐺。他們要靠著鈴鐺的聲音,才能排解旅途的寂寞。爸爸笑了,承認英子的想法更美。不僅更美,也許更有意思,含義更豐富。
(劉莘,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四川大學哲學系主任,哲學與教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