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從西湖龍井村說起

很多人去過杭州,記得西湖,記得絲綢,記得龍井茶,但很少人想到去看一下龍井茶的生產地——龍井村。

龍井村四面環山,呈北高南低的走勢,擁有近800畝的高山茶園,西北面是一道天然屏障,由北高峰、獅子峰、天竺峰擋住西北寒風的侵襲;南面為九溪,直通錢塘江,春夏季的東南風借勢入谷,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天然優勢。

茶農饒有興致地跟我們講,這里的茶樹是乾隆皇帝御封的。當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到杭州暢游龍井村,在品嘗過龍井茶后,贊不絕口,稱色、香、味、形俱佳,御封了十八棵茶樹。這十八棵茶樹至今猶在。

徒步爬上山頂,看到有不少茶農正在辛勤地勞作。他們說:“采茶是有講究的,急不得,要一顆一顆掂,同時,要根據溫度的不同控制采茶的頻率。茶葉采摘回來后,要放置陰涼的地方風干一小時左右,絕不能放到太陽底下曬,否則,香味就會失去。”

后來,我們來到了茶農炒茶的地方。炒茶看起來簡單,實則不易。炒制西湖龍井茶有一套獨特的手法,可歸納為“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壓”十法。炒茶除了手勢,關鍵是溫度的掌控,靠的是手感的培養。

龍井村的那一抹清新甚是難忘,美中不足的是,上山的路雖然鋪上了石階,但摻雜不少雜物,影響整個龍井村的精致與美好。問題的出現可能與勞動力不足有關系,而勞動力不足,與社會對茶農的關注度不夠有關,與茶農實際收益與“十大名茶之首”的名聲不相稱有關。否則,年輕人不至于不愿意繼承這一經典。

其中一位炒茶師傅告訴我,他帶過6個徒弟,年紀最小的也有40歲了,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炒茶的很少,嫌苦,炒一斤干茶就要4個小時。如果是零基礎的,至少得四五年才學得會,要出師大概得七八年。他們擔憂這種炒茶技術會失傳。

這一趟龍井村之行,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之余,一種深深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我腦海中竟然產生這樣一個念頭:若是乾隆皇帝穿越到現在,是否會如當年一樣御封這十八棵茶樹呢?

我知道,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畢竟此一時彼一時。只不過眼前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警惕和思考。

茶道,不僅體現在品賞茶的美感上,還包含大自然的天工之美與茶農的默默付出,它需要種茶人、炒茶人、賣茶人及品茶人的匠心供奉。

茶道自唐向后世流傳,將日常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融為一體。在物質享受的同時,通過茶會、茶禮,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觀。但經歷元朝統治的近一百年后,茶道幾乎在中華大地上湮滅,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流傳到今天,幾乎沒有了“道”的成分。

如今,茶農及茶文化面臨重大挑戰,如何與山泉雨露之靈氣、得天獨厚之天工相輝映?如何能重現昔日的美妙絕倫?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

我們最近討論的工匠精神能幫助我們重現昔日的龍井村輝煌嗎?即使可以,重現昔日的光景也是遠遠不夠的,這個世界發展太快了。互聯網的喧囂,技術的更新迭代,日益高漲的多元化需求,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該何去何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超越歷史,永不止步!這也是新時代賦予給我們的使命。

基于這樣的使命,我以些許感悟和雕琢之心,匠心供奉從而得以成書,希望與讀者共勉。本書完稿要特別感謝茅于軾教授、楊彬總裁、馬慶仁總裁、楊剛祥總經理等人的大力支持,感謝我的助理丁妍、婁耀杰、周丹麗等人的幫助,他們的辛勤付出及建言給予了我創作的靈感。同時,書中列舉的案例以及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深深地感染了我,給予我足夠的創作動力。可以說,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本書的順利出版,謝謝他們!

謹以此書獻給正在努力打造基業長青的企業和追求“讓作品比生命更長”的卓越人士,希望本書能為你們帶來一點幫助!

另外,誠懇歡迎讀者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希望可以盡快地呈現更加完美的修訂版。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ihke123),E-mail為622000564@qq.com。

蔣小華

2016年11月1日于杭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泰顺县| 广州市| 锡林浩特市| 雷山县| 家居| 大宁县| 龙井市| 蚌埠市| 万宁市| 富民县| 威远县| 佛冈县| 宾阳县| 开江县| 溆浦县| 张家港市| 都江堰市| 徐水县| 曲靖市| 文昌市| 五河县| 布尔津县| 鲁甸县| 龙海市| 沧州市| 德庆县| 无锡市| 鄱阳县| 贡山| 平安县| 清丰县| 阳原县| 开封市| 黄大仙区| 淮南市| 资源县| 西吉县| 怀仁县| 商河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