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樣煉成的
- 蔣小華
- 1657字
- 2020-08-04 16:22:22
4.修行者
有一個叫二宮尊德的人,他出身貧寒,毫無學識,卻憑著一把鋤頭、一把圓鍬,每天天沒亮就出門下田工作,直到滿天星斗為止。結果,讓他成就了一項了不起的事業,把原本荒蕪凋敝的農村改造成富饒的村落。
基于他的輝煌成績,日本德川幕府請他拔擢入府,與眾諸侯平起平坐,盡管不曾受過任何禮儀的訓練,但當時他表現出來的行為,有如出身顯赫的貴族般散發著威嚴,神情更是泰然自若。
為什么一個普通農戶會有如此的氣度呢?我認為,二宮尊德每天辛苦流汗,埋首農事,不知不覺中專注的勞作深耕了他的內心,陶冶了他的人格,磨練了他的心性,提升了他的靈魂。這是咫尺匠心勞作的結果——勞動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業績,更在于完善人的內心。
俗話說,相由心生。所謂心,行為的結晶也。一個人是懶惰的還是勤勞的,是大度的還是小氣的,都可以從外在的氣質加以判斷。于是乎,不禁會想:人哪里需要遠離凡塵去修行?工作的場所就是修行的最佳場所。工作可以讓人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可以讓人開發出一個成熟穩健的大腦,也可以讓人磨練出沉靜祥和的心靈。
鑒別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之心,離職前的一個月就是最好的體現。那些自始至終都認認真真,盡職盡責,并站好最后一班崗的人,他們具備修行之心。在他們看來,工作從來就不只是為了生計,也不只是為了單位和領導。工作中的表現就是自己人格的一張“名片”,是提升心性和磨練人格的最佳途徑。
梁漱溟先生在著作《人生的藝術》中談“如何才能得到合理痛快的生活”,說一個人的力量要用出來才能夠痛快。他這樣寫著:“我們都是身體很少勞動的人,可我常是這樣,頗費力氣的事情開頭懶于去做,等到勞動以后,遍身出汗,心里倒覺得異常痛快。”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不痛即不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若你問我,如何能夠提升心性、磨練人格,我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好好干,干好每一件工作。有位木匠師傅曾告訴我,“樹木里有生命,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的工作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能傾聽到生命發出的呼聲。”這種讓人動容的語言,只有終身努力、專精工作的人才說得出來。他們肯定是克服了工作中的各種苦累,潛心鉆研。在這一過程中孕育厚重的人格——這樣的人最有魅力。
源遠流長的東方智慧認為勞動是一種美德,美好的工作產生美好的心靈,認真工作能塑造美麗心靈。人們從早到晚,勤勤懇懇,身體雖然很辛苦,內心卻是快樂與喜悅的。因為活著不是為了獲取報酬,而是活得有意義。一個衣食無憂的人如果長期不工作,常常會感到自己“廢了”,圈子窄了,視野小了。勞動是光榮和高貴的行為,通過每一天認真踏實的工作,逐步鑄成自己獨立的、優秀的人格,造就美好品行與修養。
李宗盛在《致匠心》[3]中說,你先要成就它,它才能成就你。希望自己的人生璀璨奪目,就必須有所成就,有所貢獻。然而,所謂的成就與貢獻絕不會突然降臨到某個人的身上,它是不斷地提升與修行的結果。
65歲的稻盛和夫先生曾皈依佛門,全身心進行修行與頓悟。著名主持人張泉靈離開央視時說:“下半輩子,我想重新來過”,蘊含著她對生命更高的追求。確切地說,她希望在修行的道路上呈現出更加美好的一頁。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長大、成熟及衰老,是一個蛻變的過程。除了機理變化外,伴隨著的是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我們每天除了衣食住行、感受日升月落外,就是圍繞價值創造和心性成長進行深度挖掘。其差別源于工作修行的高度,那些善于修行的人們終將會讓生命留下最為光輝的一頁。
在修行這個巨大的目的面前,個人在世時積累的財產、名譽、地位就顯得微不足道。事業成功,飛黃騰達,富可敵國,所有這一切,與提升心性相比,猶如塵埃,不足掛齒……宇宙賦予我們的這個人生,不過是修煉我們靈魂的道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的心靈深處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創業創新、建功建樹的不竭“源泉”。然而,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希望功成名就,卻缺少必備的“成功之源”,表現既不愛崗,也不敬業,挑肥揀瘦,這山望著那山高,粗枝大葉,不求“過得硬”但求“過得去”。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做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呢?顯然,匠人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