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樣煉成的
- 蔣小華
- 1831字
- 2020-08-04 16:22:22
3.手藝人精神
小時候,慈祥的祖母總是樂呵呵地跟我說:“大旱餓不死手藝人”。在那個年代,也時常聽到手藝人自豪地講:“活干不好,丟不起人”。有時主家木料不好,木匠都不愿做,為什么?他們說,“傳出去是我做的,沒臉見人”。師傅們手藝有高低,但粗制濫造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那個年代,我深刻感悟到“家有金山銀山,不如一技在身”的內涵。
今天,新工匠仍然保留手藝人的氣質,他們在技藝上不斷追求登峰造極,總是朝著筑造精品的方向不懈努力。瑞士制表界大師菲利普·杜佛曾說:“對我而言,做表必須這樣,機芯、表盤、表殼甚至每一個螺絲和凹槽都必須是我用雙手親自打磨,每一個細節都要完美,哪怕它隱藏在肉眼根本看不見的角落。機器是做不出來這種感覺的。”他從15歲到60歲,一共做了165塊表,每一塊表都是上乘之作,堪稱鐘表類的極品。
“手藝人啊”“這手藝無人能及”“真是羨慕啊”,這是對做事精巧、作品出眾之人的謳歌。有了更多這樣的人,世界會變得更加精致與美好。
癡迷于拼布幾十載,號稱“中國拼布第一人”的金媛善到臺灣參加藝術拼布展,展會解說員對她說:“加拿大的拼布藝術家看過您的《百花爭艷》作品,說這件作品的作者肯定是瘋子,不然做不出這么好的作品……”。關于拼布的手藝如何達到熟練精巧,金媛善說:“應該有超乎尋常甚至近于神經質般的藝術追求。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不管再小都力求盡善盡美。即使是對一件稍加經手的作品,也要負起全部責任。否則就是一個拼布人的恥辱。”有了“近乎神經質般的藝術追求”,還有做不好的事情嗎?
誠然,新工匠對工作懷有莊敬之意,對產品擁有敬畏之心,對高手抱有敬慕之情,對技藝提升永遠孜孜不倦。
寫這部書稿時,每當文思枯竭,就越感受到手藝人那種近乎神經質般的追求。坦率來說,本書的順利成稿,金媛善這樣的匠人給予了我莫大的鞭策,鼓舞著我沿著匠人的步伐,要成功打造滿意的匠品。這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讓人為之動容的使命。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中國美術學院的民藝博物館見到日本職業作家鹽野米松。這位書寫匠人的匠人,已年過七旬,他那斑白的頭發和濃密的眉毛及炯炯有神的雙眼,讓他全身都散發著一股匠人的氣息。雖然身子有點瘦弱,但其內在表現出的厚重感,讓人油然而生出敬畏。
這位老人對老手藝的癡迷在日本早已家喻戶曉。鹽野米松用三十年時間走遍日本,尋找與走訪現存的一些工匠及手藝人的作坊,聽手藝人講故事,看手藝人視為生命的工具,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傾聽和記錄300多位不同的手藝人的生活。鹽野米松用手藝人的語言記錄手藝人的生活和技藝,先后出版了20余本關于手藝人的書,其中,在我國出版了《留住手藝》一書。為了表彰鹽野米松常年堅持不懈的寫作活動,國際天文聯盟將第11987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
他說:“我是懷著一顆憧憬和向往的心靈,觀望過工匠們做活的眾多孩子中的一個,也是為這些職業不復存在而深感遺憾的人……當沒有了手工業以后,我們才發現,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么適合自己的身體,他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到溫暖。”
早在十幾年前,他走訪了包括江西景德鎮、云南、江蘇、山東、北京在內的大半個中國,意在探究中國手工藝的淵源以及當代日本手工藝對其的傳承,回國整理出版《中國的手藝人》一書。
手藝人用雙手將物件“從無到有”創造出來,很神奇!當一個物件呈現到眼前的時候,眼睛會很美,有伸出手感受物件質感的沖動,而這些是他們耗費半生甚至一生才有的積累。能打動我們的是他們創造的精工物件,而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那些看不到的付出,無法親身體會的是他們的日夜投入。
《尚書》中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治世貴在用心專一、秉承中正之道。鹽野米松這樣的匠人,寫的不只是一部書,而是對手藝行業的記錄與總結。應該說,他為傳承歷史和弘揚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鹽野米松雖然不是傳統意義的手藝人,但他用手藝人精神,記錄了手工藝行業的故事,從他的身上可以讀出手藝人的氣質。
學手藝的過程就是學人生的過程,學一門手藝,學的就是人生本身。學習他的師傅是怎么對待人生的,是怎么生活的,包括對物質的審美也在不斷地磨練中養成。手藝是人品的體現,人生好不好,看看他的手藝就知道了。手藝人精神是一種活法,也是一種人生哲學。
所以,我腦海中時常浮現一個場景:人人都是手藝之人,人人都能做出一副好手工藝品,他們相互媲美,相互敬仰。當置身于這樣的一個環境時,臉上會洋溢出精致美,身上由內而外呈現出格調感——期待更多手藝人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