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IP之謎·什么是泛IP
第一節 到底什么是IP
1.IP火了!文化產業大爆發
2016年,不是在談網紅經濟,就是在聊IP這個話題,似乎2016年玩互聯網的人,不知道這些概念就落伍了。
說到網紅,大家多少都理解。但說到IP,估計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IP到底是個什么概念?
也有人批評說,IP這個概念國外早就有了,有些人就喜歡做搬運工,從國外抄來一些概念在國內炒作,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我們并不否認IP的確是國外已有的概念,而且不管叫不叫IP,類似的商業模式在歐、美、日、韓,甚至在早些年的中國香港都已經相當成熟。
那為什么突然在中國對IP概念如此熱炒呢?我們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國民對文化消費的訴求、政府對文化產業扶持的政策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
所有文化產業的爆發都始于經濟增長,都得從0到1,只是快慢遲早的不同。讓我們把目光先跳出中國,分享一個近鄰的故事,這位近鄰叫韓國。
韓國,一個文化產業大國的崛起
20世紀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6年的10548美元,創造了“漢江奇跡”。
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韓國人對于文化娛樂等精神消費的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亞洲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進入一個中速增長轉型期,韓國政府開始思考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動力會來自哪里。
科技產業自然不能撂下,韓國的科技創新戰略如今來看是很成功的,三星目前是可以跟蘋果整體抗衡甚至偶爾占上風的一個品牌。不過韓國更成功的是在戰略上扶持了另一個產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認為這個產業帶來的性價比要高過科技產業,那就是文化,我們老百姓更直觀地稱之為韓流。
為什么說文化產業性價比高呢?
第一,文化產業對環境無污染,還能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
第二,文化產業大多是智力成果,不需要依賴太多資源。韓國國土面積不大,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而文化產業有個特點,不需要多大投入,但是一旦產生效益之后相當持久。
這種對國家發展有持久好處的戰略,似乎也是被韓國既有的自然資源格局給逼出來的。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從中央到地方開始對文化產業進行全方位扶持。除了資金,還利用國家的行政力量對文化行業進行強化引導。
比如,韓國網游剛開始發展時,各個公司沒有技術人才開發引擎,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引擎,而游戲引擎就像是汽車里的發動機,控制著游戲的運行,非常關鍵。于是韓國政府拿資金招募人才,開發了一套免費引擎授權給韓國各大游戲公司使用。初期這種支持方式讓很多游戲公司可以專注于游戲本身的設計,后期大浪淘沙還剩下的公司,等他們實力強了以后自然有資金和技術自己開發,或者直接購買國外的引擎。
再比如,很多人追韓劇是覺得韓劇的劇情吸引人,韓國政府在電影電視劇的劇本方面的扶持就體現出來了。20世紀70年代,韓國本土電影院還是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90年代韓國政府確定電影配額制政策,這一政策令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政策雖然有了,但影視產業最重要的是編劇和劇本,當時韓國這方面力量還比較薄弱,所以韓國政府除了大力推動在大學里開設影視編劇專業外,還鼓勵、扶持開辦了大量編劇班。在街頭密布著各種編劇培訓,鼓勵有興趣的人參與,包括全職的家庭主婦。
你可不要小看家庭主婦,那幾年培訓出來的家庭主婦有很多成為韓國電視劇的主力軍,不少有名的韓劇就是這些家庭主婦編出來的,這其中包括后來鼎鼎有名的《大長今》。為什么韓劇中有那么多描述家庭的故事,而且很多人愛看,那是因為這些編劇有親身體驗,劇本寫出了他們自己的真實情感。
在韓國,一方面,編劇在影視劇環節里極有話語權,能決定劇情的走向,導演和演員都不能擅自更改;另一方面,編劇的稿費相當高。這些政策和調性,都刺激了編劇行業的高質量產出。
1999—2003年,五年的票房冠軍均為韓國本土電影,依次為《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朋友》《家門榮譽》《殺人回憶》,這些電影觀影人數都在500萬人以上,口碑、票房都不錯。
好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韓國的文化產業再強大,剛開始也需要學習、摸索。韓國政府以行政力量作為后盾,發現哪個環節薄弱就想辦法鞏固和加強。
我們也看到,韓國的文化產業一旦度過最難的從0到1階段,后面的從1到100會相對容易,從一個文化進口國快速變成一個文化出口大國,文化產業對韓國經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問題來了: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到底有多大?出口韓劇、賣電影,掙點版權費?當然遠沒有那么簡單。
韓國偶像劇開發出來,首先火爆的是偶像們。Rain、李敏鎬、金秀賢……一路走來,從不乏偶像,一個下去,另一個接棒。
一旦偶像確立了,那帶動的產業可就大了。以女孩子們為例。看到MV、韓劇里的女孩子,人家穿的衣服怎么這么好看,我得去買……再看人家的搭配那么得體、那么漂亮,我得學……韓國的服裝業一下子就給刺激起來了。
韓劇里說了那么多好吃的,看得人直流口水,干脆假期到韓國旅游,到首爾看看,又到這個洞那個街去吃喝玩樂,把韓國旅游市場刺激起來。
韓劇里的女孩怎么長得這么好看?看新聞說她那顴骨、下巴都整過,那我也去吧。整容業的利潤自不必說,韓國整容醫院現在更是吸金利器。
“長腿歐巴我們愛你!”看到歐巴們影響力這么大,中國的許多企業是不是花天價簽約偶像們拍廣告做代言……
如果你有心的話,你會發現韓劇中主角們所用的手機大多都是三星,很少出現iPhone或者其他牌子,這無形中給三星打了廣告,比如《來自星星的你》熱播之后,女主角千頌伊同款手機非常熱賣。而在韓劇中經常出現的社交軟件LINE,是一個類似微信的應用,由韓國互聯網集團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
這個軟件可以看到大量韓國明星或者團體的動態,經過韓劇的熱映和大量植入讓很多人開始關注和使用,LINE于2011年6月才正式推向市場,目前全球注冊用戶已超過4億。
所以,一種韓劇文化輸入過來之后,開發的是一整個龐大的市場,文化輸出的同時輸出自己國家的產品、娛樂、語言……而這個市場產生的效益,那是韓劇本身多少倍都不止的。
韓國這個文化大國的崛起過程,既可以看到文化產業的價值,也可以看得出文化產業鏈能量之強大,時間之持久。韓國在文化產業戰略戰術上的成功值得我們深思。
但是這和IP有什么關系?我們提到的《大長今》、韓國的長腿歐巴們,在文化產業里就被看做是極具商業價值的IP,這也就是本書重點為各位介紹的概念。
2.人人談的IP到底是什么?
如果把2014年稱作IP元年,那么2015年則是IP爆發年。
IP,就這樣成為一個大家都在說,可是都說不清的一個詞兒。
IP?是互聯網IP地址嗎?是iPhone的簡稱嗎?是知識產權的縮寫嗎?
……
“IP是影視行業最核心的部分,互聯網時代可以讓IP從一個單一的創意變成影視公司與觀眾之間的多元情感連接,比如游戲轉為電影、粉絲互動等;另外,以前傳統影視行業是以創意者為中心導向觀眾,互聯網時代則是觀眾導向創意者。”
——華誼兄弟 王中磊
“未來騰訊只做兩件事:連接器和內容產業。基于連接和開放兩個原則,騰訊如果只是提供最簡單的連接,那就只是純管道,這種連接無法提供足夠的增值服務。過去11年來,騰訊在內容領域,尤其是網絡游戲領域,已經扎根。中國互聯網發展18年,從之前完全無序的不重視知識產權(IP)到現在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雖然現在問題還沒得到完全解決,但是已經很明顯在改善。只有這樣,整個互聯網商業模式才能成型,才能從影視、文學、游戲、動漫、音樂等領域延伸構成一個交織的、分層次的新生態。”
——騰訊CEO馬化騰“烏鎮世界互聯網峰會”演講
“在2008年、2009年的時候,原本沒有購買版權的視頻網站發現了問題,國家對于版權保護力度加大了,并且這些企業面臨上市,需要實現自我規范,于是他們開始轉向購買版權。而這時我們已經積聚了非常多的低價版權,當版權的購買者數量越來越多、價格出現爆發式上升的時候,我們又走上了購買IP的道路;而當競爭對手都去購買IP的時候,樂視又開始進軍制作環節了……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互聯網影視行業的領導者。”
——樂視董事長 賈躍亭
“IP其實是凝結了作者創作作品的價值。這個價值越來越高,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是一個好的現象。”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法律部主任 孫潔
“稀缺性是交易的入口,IP登場了,它不是一個被吹大的泡沫,一切才剛剛開始。”
——羅輯思維羅振宇“時間的朋友”演講
“通常意義上,IP是結果,已隱含連接屬性。從小眾到大眾,是連接的一種結果。因此,超級IP其實已在定義這個時代的流量法則。”
——《場景革命》作者吳聲 北大演講
……
昨天還在談“互聯網+”,怎么一下子都在談“IP+”了?
讓我們先看看大家談的IP到底怎么來的?在傳統的知識產權知識體系里,IP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也就是指關于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簡而言之就是“智力成果權”:一類是著作權(也稱為版權、文學產權),另一類是工業產權(也稱為產業產權)。你要使用別人的知識產權,就得購買付費后才能使用。那么擁有大量核心知識產權的公司,就能源源不斷收取紅利。在手機芯片行業,高通公司憑借專利權賺取的真金白銀超過了很多手機生產商,這是業內都知道的秘密。
不過現在的中國影視圈,可不只是把IP看做是知識產權,在電影人眼里IP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形象,甚至一句話;一個好IP可以延伸到不同領域,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動漫、游戲……但不管形式如何,一個具備市場價值的IP一定是擁有一定知名度、有潛在變現能力的東西。美國迪士尼公司就是運營IP的高手,依靠米老鼠等深入人心的形象,不但拍攝動畫電影,還建造了史上最成功的主題樂園。印有米老鼠等形象的玩具、服飾等衍生產品所創造的利潤遠遠超過電影本身的產值。
正因為一個好IP可以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影視圈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一切可以搬到銀幕上的故事。只要是個深入人心的概念、形象甚至游戲、歌名,就有可能被影視公司買下版權。影視圈里討論的“IP”更多的是這個含義。
例如在2015年,《何以笙簫默》《瑯琊榜》《花千骨》《羋月傳》等電視劇席卷熒屏與網絡。在2015年電視臺和網絡共同熱播的前30部電視劇中,一半改編自網絡熱門小說,它們被稱為“IP電視劇”。
同在2015年,《小時代4》《夏洛特煩惱》《港囧》《鬼吹燈之尋龍訣》等電影創造各種票房紀錄,它們都被稱為“IP電影”。
還是2015年,papi醬的吐槽視頻、咪蒙的《致賤人》熱文刷爆朋友圈,她們被稱為“IP人物”。
看來知識產權領域的IP概念解釋不了這些名人談的IP概念,今天的IP概念也不能局限在“知識產權”這個領域里,它有更豐富的含義,所以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泛IP”概念。正因為IP這個概念被泛化了,才導致了大家對于IP的各種不理解或不了解。
先來看看馮唐本人的一段闡述:
“現在很多人在談IP。IP,我理解是有內容的品牌。比如《星球大戰》,它是一個整體概念,它有幾個主要形象,有粉絲也有外展,更重要的是它的整體,跟它相關的一切。我認為現在我本人是一個IP,但我的作品未必是。作品是不是IP,要看它能不能被充分開發。作品是不是都能變成IP,這不是我能決定的。我更想做的是一個內容發動機,我產生內容,其他的要看機緣。”
在過去,我們一般說一部好作品是個IP,但現在按馮唐的說法,他這個活生生的“人”比他的作品更接近一個IP。馮唐對自己的小說有著作權,小說可以賣給別人出版、改編,做一輪輪的開發獲取收益,那馮唐這個IP怎么賣?
羅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談到了一個商業入口理論模型:人格入口。
羅振宇是這樣說的:“今天的商業入口是人格入口,本質上是信任的稀缺。那些讓大家信任的人,永遠會是稀缺的,這就是即將洞開的新一代交易入口,未來的一切交易都是社交。這些人提供稀缺性,你拿走稀缺性,跟身邊的人去社交。”
一個清晰的被大家廣泛接受的人格可以整合成為商業鏈的入口,對于一個人的信任可以造就出一個“現實扭曲場”,那么以用戶經營為核心,基于人格化的價值觀的輸出、生活方式的倡導、與用戶希望形成的精神層面都可以發生連接與變現。于是你看到了,《物演通論》這本書,過去十多年只賣出8000冊,羅輯思維20天賣了1.5萬套;“一元錢猜脫不花肚子里懷的是男是女”,羅輯思維就收獲了16萬元,以及16萬的有效用戶信息。
按羅振宇的說法,我們已經不能過于狹義地去理解“IP就是知識產權”了。就說馮唐,通過一部部小說和雜文,還有他的詩“春風十里,不如你”,他早就是某些文藝女青年心目中的男神。他出什么,大家買買買;他評什么,大家看看看。所以作家馮唐,搖身一變,變成視頻節目《搜神記》里的主持人,節目里期期都植入某汽車品牌廣告。這么說起來,馮唐變現商業價值的能力,比出書賺稿費倒是快多了。
不只是馮唐和廣告商鏈接到了一起,如今IP已經成為大企業布局營銷的重要資源。企業借助IP來填充自己的品牌內容,延伸品牌內涵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新技能。
一旦涉及利益就有江湖,IP圈也不例外。2016年年初,韓寒旗下作者張皓宸聲稱自己IP被盜了,韓寒為此也通過微博轉發聲援:“支持皓宸維權。影視公司看中某本書,只要皮夠厚,是可以不經作者授權,向相關部門直接備案和立項的。”
圖書版權的IP被盜我們能理解,那人格化IP會被盜嗎?不會,但會被搶。因為圍繞優質IP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不僅僅是影視劇,還有“IP游戲”“IP主題公園”“IP周邊”……
以BAT為代表的企業早就在快速囤積IP。排名前100的網絡小說IP,早已被瓜分一空。現在每家稍具規模的影視公司,都囤著幾十個IP,優質IP基本被搶光了。2015—2016年,計劃開拍或播出的由網絡小說改編成的影視劇超過30部,其中包括熱門小說、網絡熱帖、漫畫、歌曲、動漫等。
最近的一個案例就是創業家牛文文感嘆:搶網紅了,還是羅胖下手快,據說他已拉徐小平老師一起搶投了網紅papi醬和他的合伙人楊銘。投資額據說是1200萬人民幣——羅胖下手快,下手也狠,后續估計還有更狠的動作。網紅小心,VC來襲!
一個自制了40幾段短視頻的網紅,半年時間,就讓人掏出1200萬元當IP搶了,這背后的熱潮是怎樣形成的呢?
3.IP熱是怎樣形成的?
一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現狀就是,中國進入文化娛樂產業大發展的階段了。
文化娛樂產業是美國的第二大產業,美國的娛樂業每年創造5000億美元以上的產值。國際上的比較研究指出,一個國家的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對于文化娛樂等精神消費的需求將出現爆發式增長,中國也不會例外。說起來文化產業鏈消費在歐美、日韓早已經非常成熟,GDP占比非常大。
中國如今也站在高收入國家門檻邊上了。據中國統計局在2016年1月19日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67.67萬億元,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均GDP為5.2萬元,約合8016美元,雖然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3.7萬美元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但離高收入國家的1萬美元門檻,已經差距不大了。
考慮到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其實相當一部分發達地區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元。這些收入過萬的人們開始對精神文化有了追求。在中國,以90后為代表的消費群體正在崛起,他們的消費觀念更加開放,對于娛樂產業的需求更旺盛。90后人群從傳統的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價格,到從情景和情感出發,更加注重感官體驗和心理認同,這也就是葉茂中為什么會說“一切產業皆是娛樂產業”。
更讓人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知識產權的概念,開始接受為原創作品付費。整個社會都在進步,都在承認原創的價值,保護原創作者的權益。比如現在很多平臺都有“打賞”功能,微信出臺了很多保護原創的措施,消費者也開始愿意為原創付費了。
這些有消費能力、有消費意愿的人的總規模早就超過當年韓國的總人口,他們多集中在北上深等大城市,在這些地區,文化產業最先呈現兇猛的發展勢頭,然后逐級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所以,如今國內IP之所以大熱,恰恰是中國在經濟到達一定階段后文化產業兇猛發展的一個表現,不是把國外的概念拿來炒作,而是中國已經到了文化體育產業要真正爆發的階段。
國內的頂級企業家早就注意到這個趨勢的到來,萬達的王健林投資文化體育產業,謀劃從房地產轉型,他兒子王思聰干脆就是電子競技行業的代表。馬云的阿里巴巴在文化體育行業也是風生水起,收購文化中國、注資恒大、入股優酷土豆、入股光線傳媒……阿里加碼文化產業的動作著實讓人應接不暇。更不用說一個叫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公司——樂視,就這樣突然爆發性成長,各種概念、各種資本運作,短短幾年就打造了一個文化產業鏈巨鱷。
2013年之前,網絡小說的版權堆在一起,沒人買,幾十萬就能買一個所謂的“大IP”作品改編權,在2015年這些IP的價格翻了10倍不止。《完美世界》的全版權賣到了近4000萬元,郭敬明的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作品影視版權都開價2500萬元。
也因為如此,一些網絡劇制作公司,以及行業外的企業加快了斥巨資購買IP制作網絡劇的步伐,大家都在瘋狂的收購。連帶編劇價格也水漲船高,只寫過兩部片子的20多歲的年輕編劇,就已經敢開價80萬元一個劇本了,而且還不是本人寫的,只是最后自己會“看一眼,把道關”。
2015年是中國優質IP商業價值的爆發年,《太子妃升職記》的爆紅對2015年網絡劇的爆發做了個漂亮的收尾。
IP商業價值如此暴漲,有沒有人想走捷徑?
2016年1月28日,日本KOEI公司開發的歷史模擬類游戲《三國志》系列的第13部《三國志13》正式發售,距離1985年12月15日初代《三國志》問世已經過去了三十年的時間。現今的三國游戲可謂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已經成為三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說起最正統的三國游戲,大多數玩家想到的還是光榮開創的《三國志》系列。雖然正統的《三國志13》才剛剛發售,但是,早在幾年前國內就有公司發售了《三國志15》這樣一款超越正版3代的奇葩之作。
《三國志15》是由CMGE中國手游旗下赤月科技開發的一款卡牌類手機游戲,依靠KOEI三國志系列手游的名頭在一段時間內聚集了大量人氣,也成功成為CMGE中國手游旗下第五款流水過千萬的產品。直至年底,CMGE中國手游卡牌產品《三國志15》從App Store突然下架。次日,遭遇下架的《三國志15》又重新登錄iOS平臺,同時更名為《三國志-威力加強版》。至此,該產品已擁有3個名稱,分別是《三國志15》《三國志15-霸王の大陸》與《三國志-威力加強版》。對于游戲下架的原因,CMGE中國手游CEO應書嶺表示,《三國志15》只是采取了一種特殊的宣傳手段,且該游戲也已取得國家版權局的認可,因此不算侵權。
對于這種行為有個統一的稱呼“蹭IP”。CMGE中國手游之所以選擇“蹭IP”作為宣傳手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內法律法規缺乏對原作的保護。“蹭IP”蹭到的不僅是利益,還有IP背后所擁有的巨大粉絲群體與他們的影響力。
近一年上市的手游中,利用IP捆綁營銷的手游產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IP授權如此受手游廠商青睞,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IP的知名度能夠幫產品吸引大量初期用戶,從而降低運營風險,提高產品成功率;第二,IP授權利于版權方與手游開發商合作共贏。迪士尼與Imagi Studios合作出品的《神廟狂奔:勇敢傳說》與《神廟狂奔:魔境仙蹤》就是對游戲原型進行的二次開發,按照一定比例對游戲收益進行分成,達到雙贏。
游戲行業發展到今天,廠商的IP意識已不像早年那樣淡薄。諸如騰訊這樣的大廠商正在積極開展對侵權手游的打擊,包括此前暢游、完美掀起的對金庸侵權產品的打擊。未來,在版權方持續的維權下,手游侵權成本將逐漸升高,“蹭IP”這樣的打版權擦邊球行為會越來越少。
和當年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相同的一點是今天中國政府和企業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一方面,各級政府在規劃里紛紛提出要扶持文化創意產業,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也出臺政策保護本土文化創意公司的生存空間,重視知識產權。比如在電影市場,中國政府也一如當年韓國政府,對國外大片的引進進行了限制。最近幾年國產電影的繁榮和政府的市場保護顯然是有很強的相關性的。
和當年韓國發展文化產業不同的一點是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產業的成熟,移動智能硬件軟件設備的普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設備使得短視頻、在線游戲、在線直播等形式更受歡迎,IP的載體不再局限在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士才能參加的電影、電視劇、游戲等領域,更多普通人可以直接參與到創作文化產品中來。而互聯網熱點的爆發性傳播又讓某些有才華的個人快速成長,使其變成熱點IP成為可能。
4.小心,IP風口來了
IP,這是一個真正的大風口。一切行業的爆發似乎都要搭上這個風口。IP為何現在爆熱:一切只因為吸金效應。
就拿電影來說,購買小說劇本版權由來已久,所謂買IP搞開發不過是換了個說法,在本質上并無不同。放眼全球,購買小說版權改編成超級IP電影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哈利·波特》《指環王》《星球大戰》《變形金剛》以及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等,相對來說,國內的影視IP開發只能算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但2015年在中國爆發的IP熱背后有和以往不同的背景。這個不同的背景就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吸金效應”。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從100億元到近300億元,僅用時4年,2015年一季度,僅僅94天票房就突破了百億元大關,比2014年提前了48天。但與美國平均觀影人次相比,中國人均觀影次數仍有巨大提升空間,這就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未來一段時間仍將一片光明。
電影投資者不差錢,差的是能拍成電影的創意。所以找好劇本的電影人不約而同想到去“搶IP”。從網絡上尋找題材已經成為電影投資者的“常規動作”,并且屢試不爽、大有斬獲。2011年,改編自網絡小說的電影《失戀33天》票房突破3.5億元,成為年度票房市場的最大“黑馬”。2012年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甄嬛傳》一經播出就占據各大電視臺收視率榜首。2015年的熱劇《何以笙簫默》《左耳》《萬物生長》《太子妃升職記》皆來自熱門網絡小說。
一部部所謂的“IP電影”火了,從網絡小說到經典名著,甚至是一首歌曲都成為熱門IP。據說網絡流行語“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也可能獲得“IP開發”的殊榮。這些現象從側面證明了優質IP的確屬于稀缺品,不管是某個“有故事”的IP,還是能夠產生好IP的人,甚至是能夠批量產生IP的平臺,都必然引發資本的瘋狂角逐。
不過,單純去囤積版權資源,包括利用平臺優勢綁定和圈養作者,以求用更高的價格賣出版權,并不是長久之計。這種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版權采集和運營方式,并不能穩定有效地產生優質的IP。
說到IP,似乎也不僅僅是拍個電影,做個游戲這樣的事情,有些企業家,似乎發現了個人形象IP化的玩法。
讓我們看三個人的故事。
京東的劉強東,從戀愛的西紅柿到牽手奶茶妹,婚紗照、懷孕秀,老派企業家怎能理解京東劉強東把自己的私生活變成一場互聯網上的免費直播秀?
奇虎360的周鴻祎,在互聯網上經常挑起罵戰,穩重的中國人怎能理解總是十面樹敵引發圍觀的紅衣教主周鴻祎?
格力董明珠,過了60歲后突然像換了一個人,頻頻高調出境,和雷軍打賭,做格力手機,開屏就是自己的問候語,讓崇尚低調內斂的國人怎樣理解到處高調曝光的董明珠?
如果我還不是IP,那么我先變成一個IP。
明白的企業家早就明白游戲規則變了,而大部分人還只是把這些趨勢當成一個熱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