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幻象與洞穿幻象本節(jié)已刊發(fā)于《文學評論》2019年第3期,題目和內(nèi)容有改動。

齊澤克認為幻象是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質(zhì)詢(interpellation)的關鍵,它屏蔽社會不一致和基本對抗,制造欲望和享樂的場景。它的存在令普通人和變態(tài)狂保持曖昧親緣,甚至在極端的政治條件下讓人們直接化身變態(tài)狂。一般情況下,幻象具有無意識的潛隱性,是意識形態(tài)的自我反諷和內(nèi)在逾越,這歸諸快感之于閹割的附屬性狀態(tài)。但變態(tài)狂和極權主義者卻逆轉(zhuǎn)了這種附屬狀態(tài),公開展演大他者欲望和快感的法則。只有暴露幻象的矛盾點,揭穿并認同于大他者的內(nèi)在空白和不一致,才能洞穿幻象,反抗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


幻象(fantasy/phantasy),也譯為幻見、幻想、妄想。它可能是齊澤克理論中牽涉最廣、最具文藝色彩的概念。它決定了人們通常的欲望、快感以及看世界的方式,它是意識形態(tài)最核心且難以自覺的部分。一旦事物進入幻象便很容易成為人們的欲望對象,諸如猶太人、異性、金錢等,人們很難反思自身的欲望和思維是被幻象中介的結果。

弗洛伊德早期曾將幻象看作與客觀真實相對立的虛幻創(chuàng)傷性記憶,而后期則強調(diào)幻象是一種心理真實,是主體泄露其無意識欲望或進行角色扮演的想象場景。拉康繼承了弗洛伊德將幻象作為欲望場景、視覺效果的看法。他在《治療的方向及其力量的原則》中認為,幻象的運作總和想象界的影像(image)黏合在一起,但其本身卻為符號界的表意系統(tǒng)所驅(qū)動。另外,他在《欲望的顛覆和主體的辯證法》中將幻象看作主體對大他者閹割以及大他者欠缺的防御建構,這在不同的臨床結構中有著不同的公式和表現(xiàn)。對于正常人(神經(jīng)癥)而言,幻象是主體面對大他者欲望之謎時的一個回答,通過回答大他者的欲望,主體和客體小a(object a)客體小a也譯為小他者、對象a、小對形等。它是拉康理論中最常見的客體,其概念變身涉及“小神像”(agalma)、實在界、元物、欲望之因、剩余快感(susplus-enjoyment)、語言的物質(zhì)性、虛表物/贗品(semblance/sham)、邏輯連貫性、分析師的欲望、大他者的欲望等。參見Bruce Fink. The Lacanian Subject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83.斜體的a本身表示他者autre。但區(qū)別于大寫的A(即大他者)不可化約的他性,小a是大他者和主體抑或主客內(nèi)外之間的反身性關聯(lián)點。最早,a是作為鏡像客體捕獲自我,形成理想自我i(a);但在拉康的幻象公式“$◇a”中,a又轉(zhuǎn)變?yōu)橛腕w或欲望的原因。此時的客體被視為不可符號化、不可捕捉的對象,意指失落元物的化身,因而關系到實在界或大他者欲望之謎。a并非具體的欲望對象,其本身只是焦慮的對象,卻常以局部客體(part-object)的形態(tài)顯現(xiàn),喚起主體的欲望,因而是客體—成因(object-cause),主體對它的追尋總以失敗告終。但同時,沖動圍繞它運轉(zhuǎn)、繞圈而不以捕獲它為目標(goal)。齊澤克因此說,“沖動是喜劇的,欲望是悲劇的”。正是小a制造的空隙引發(fā)了沖動的循環(huán)和欲望的換喻,并導致快感的不滿或剩余,因此也被稱為“剩余快感”。拉康在1974年的演說中將客體小a放置在三界拓撲結(即波羅米結:borromean knot)的交錯中心,視其為三界交互作用的樞紐。確立關系($◇a),從而建構自身的欲望和快感。正如齊澤克所說:“幻象成了一個建構,成了一個想象性腳本,用來填補大他者的欲望的空隙和開口(opening):大他者想要干什么?”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61.另外,拉康認為,總有一個基本幻象是位于無意識中的,精神分析的目的并不是呈現(xiàn)幻象的細節(jié),而是“洞穿基本幻象”Jacques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M]. London and New York: W. W. Norton, 1981:273. ,通過話語分析,使主體的防御方式和快感模式得以調(diào)整,以致改變符號界的表意系統(tǒng)。

因此,幻象并非最終的真實,卻是人生舞臺的“幕后之手”,要改變自我和世界就必須改變幻象。當拉康說“圖畫在我眼中,我卻不在圖畫中”Jacques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M]. London and New York: W. W. Norton, 1981:96. ,前一句說的是幻象構建了現(xiàn)實,一切承載欲望的客觀都有主體化建構;后一句則表明這一建構不可完成,任何幻象所營造的和諧景色都隱藏了不容置身其間的主體,一個符號界的開口和顛覆分子:“我”這個污點注定將改變圖畫的格局,實踐洞穿幻象的可能。

齊澤克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幻象挪入了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他的幻象幾乎是自在自為的意識形態(tài)或戀物癖的另一名稱,也被他稱為“意識形態(tài)幻象”(ideological fantasy)。幻象遮蔽了社會的基本對抗,構建了統(tǒng)一現(xiàn)實,使世界獲得秩序和中心,它是“客觀的主觀”,以客觀的形式建構了主觀體驗。齊澤克將幻象類比于康德的“先驗圖示”,它位于符號的形式結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遭遇事物的實證性之間,作為中介,并使符號和現(xiàn)實、虛構和真實結為一體。由于幻象包含了主體的快感結構和欲望場景,實現(xiàn)了主體對意識形態(tài)構建之現(xiàn)實的認同、融入,但又不被公開認可和宣稱,而是權力固有的淫穢陰暗面,他亦稱其為“變態(tài)心魔”(imp of perversity)《變態(tài)心魔》(The Imp of the Perverse)原是愛倫坡一部犯罪小說,也譯為《作怪的心魔》《反轉(zhuǎn)的精靈》。在小說中,主人公因不可控制的心魔而設計殺人,卻又因它失心發(fā)瘋、自曝罪行。

作為拉康理論的大眾文化詮釋家的齊澤克,幾乎在所有著作中都論說幻象。他在《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幻想的瘟疫》《易碎的絕對》《神經(jīng)質(zhì)主體》等作品中特辟專節(jié)論述幻象的方方面面。本節(jié)試圖沿著齊澤克的思考,從五個角度談談幻象及洞穿幻象的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湘潭县| 平利县| 凤凰县| 日土县| 长宁区| 嵩明县| 金阳县| 盐城市| 恭城| 蒙城县| 马龙县| 纳雍县| 望谟县| 湖口县| 景宁| 双流县| 富裕县| 昭觉县| 汤阴县| 普兰县| 收藏| 东城区| 抚顺市| 客服| 张掖市| 托克托县| 杨浦区| 琼海市| 安徽省| 蕲春县| 疏附县| 贺兰县| 大关县| 台前县| 佛学| 靖边县| 平利县| 寻乌县| 陆川县|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