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魔法師
家附近新開了一間小“士多”(來自英文的“store”),看著就覺得舒服。小士多店曾經遍布香港和廣州的大街小巷,填充了每一條街巷的日常,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士多店門口有報攤,旁邊有冰柜、飲料冰箱,貨架上有各種生活必需品,覆蓋柴米油鹽醬醋茶,從拖鞋、雨傘到電池、文具、小玩具、日用五金,家常所需仿佛無所不包,門前則常常趴著曬太陽的小貓,或見到熟人就搖尾巴的小狗。
士多店的阿伯、阿姨與街坊們仿佛是一家人,小朋友都是他們看著長大的,從媽媽挺著肚子,到孩子被抱在手里、蹣跚學步、咿呀學舌,到背著書包去上學。士多店里的汽水、糖果、小玩具是孩子們的牽掛。多少廣州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
主婦備著菜才發現鹽罐里沒鹽了,挽著頭發穿著拖鞋就到士多店,不會覺得尷尬;家里大聚會要開餐了才發現酒水不夠,半大小子自告奮勇跑下去,不一會兒扛上來一箱可樂、一箱啤酒。停電時,士多店有蠟燭;電筒沒電,士多店有電池;寫作業沒筆了,士多店有文具;想吃零食了,士多店大把選擇……士多店地方雖小,卻似乎什么都有,老板問:“想要咩呀?”如像只要你說,老板就能變出來似的。
后來,街頭巷尾的士多店漸漸被“7-11”“全家”等連鎖便利店代替。店面自然比以前的小士多店漂亮,貨品也更整齊,7-11的冰沙、雪糕筒還有魚蛋也曾是我們放學時的安慰,只是,總歸少了一點街巷里士多店的溫情。
讀書時去臺灣交流,身處異鄉一個人生活,少了牽掛,多了自由,同時也多了寂寞。記得清冷的春假里,我半夜推開全家便利店的店門,聽到熟悉的歡迎門鈴,心里竟然升起一股溫暖,仿佛有人在為你守候,這種感覺一直延續到今天。原來,冷雨后走進去有一杯熱咖啡,半夜餓了走進去有一杯泡面,這感覺會留在心里這么久。
不管是便利店,還是小士多,都曾經在我們需要時給過援助,在我們狼狽時及時出現,渴了有一杯水,下雨時有一把傘。它們是士多,是便利店,是街角的“魔法師”,也是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