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覺又驚蟄
周日帶孩子回公婆家吃飯,只當是尋常周末家人團聚。吃完飯公公留下許多新鮮蝦殼給他養的烏龜,這幾只烏龜養的時日長,早已有靈性,平日里烏龜們也懶得理我們,只是餓了才會爬到公公的腳邊討吃的。但它們最近不是冬眠了很長時間了嗎?醒啦?原來,這一日并不尋常,而是節氣里的驚蟄。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所謂“蟄”,是指動物入冬之后藏伏土中不飲不食,驚蟄就是上天以打雷驚醒這些蟄居動物,這“震”即一聲春雷,宣告春耕季節到來了。
驚蟄之時吃梨、祭白虎的習俗全國都有,獨在廣東、香港一帶還流傳一種驚蟄“打小人”的習俗。年紀大的婦女用木拖鞋拍打紙人偶,嘴里念念有詞:“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如今相信這些的人肯定不多了,純陽觀里倒是每年依然有打小人的活動。這“打小人”,說到底就是個心理安慰,驅趕害蟲與躲避小人并行罷了。
公公養的烏龜深秋之后冬眠,只是廣州的冬天一向是以溫暖著稱的,有時甚至穿著單衣過春節。但不管外面的天氣多么溫暖,烏龜只管冬眠并不會受到干擾,直到驚蟄這一天到來。我并沒有注意到這日是否響了春雷,只當是尋常周日,倒是這幾只烏龜的蘇醒提醒了我們驚蟄的到來。
南方天氣暖和,北方就不一樣了,北方農村到了驚蟄這一天真的會漫天飛蟲,“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萬蟲驚醒,就該用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了。
如今我們看節氣要用日歷,但其實老祖宗的智慧早已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滄海桑田,我們蓋起了大廠房,建起了大城市,以為改變了世界,但古人摸索出來的大自然的規律依然準確又流暢地運作著,從未受到干擾。烏龜醒了、飛蟲來了,這是到了驚蟄;細雨紛紛纏綿悱惻,路上行人欲斷魂時是清明;酷暑難耐時想起來是小暑、大暑;早晚寒涼、草木含露該是白露時節,秋天已到了。
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古人的智慧,在生活中、在時空長河里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