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婉語解讀的社會:認知語用學研究
- 鄧兆紅
- 1475字
- 2020-09-02 14:53:54
1.2 研究對象
在現實交際中,人們難免觸及禁忌或敏感話題(如人體器官、生理現象、性行為、不良的品行、傷殘與死亡等)。然而,“這類語詞在社會上沒有公開立足的地位”(陳原,2000:353),談及該類話題時人們往往需要借助委婉語來幫助會話正常進行。此外,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不僅僅是信息交換,更重要的是人際意義的交際過程。委婉語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傳遞信息,更可以幫助人們在社交互動中建構人際意義——委婉語可能會避免乃至化解尷尬或矛盾,而不適切的直陳語或粗俗語則可能會造成誤解,甚至引發沖突。正是由于委婉語在信息傳遞和人際意義建構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Burchfield(1985:15)指出,“沒有委婉語的語言是一種有缺陷的交際工具(A language without euphemisms would be a defective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
然而,只要稍微觀察一下交際中委婉語的解讀取向,我們就會發現委婉語的解讀與其表達一樣,也體現出強烈的語用特色——話語的委婉解讀取向與語言形式上的委婉語之間并非簡單的對應關系:規約委婉語在即時交際情境中可能被解讀為委婉義,如例1-1;但也可能被解讀為直陳義,如例1-2;非規約委婉語在即時交際情境中也可能被賦予委婉解讀,如例1-3。
例1-1:
“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
“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地說。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問。
“老了。”
“死了?”……
“什么時候死的?”
“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說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魯迅《祝福》)
例1-2:
【地點:食堂餐桌。背景:張同學、筆者、高同學、張同學的同事四個人正邊吃邊聊。張同學說起她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條消息:一個大學本科的同學,年齡與她差不多,前幾天去世了。】
筆者:啊?!你本科同學!那豈不是和你年齡差不多!這么年輕就……
張:就是說啊。
【四個人又討論了該同學去世的原因。然后筆者與高同學轉而討論起睡眠問題,這時突然聽到張和她同事的話,由于剛才在討論睡眠問題,因此沒有聽到張與其同事之前的對話。】
張的同事:我認識的一個人,他就是文學院的,博士,要不然我怎么認識他呢。他也是,他剛考取,導師走了。學校跟他說可以重新選導師。但是他沒選,人家退學了。
高:他導師到哪去了?
張(對筆者說):哎,你看,你研究委婉語,(指向她同事)她剛才就用了一個委婉語。
高:噢,你是說那個老師“走了”是委婉語是吧?我以為是說調走了。
筆者:啊?不是調走了?
張:怎么可能呢?有語境呀,剛才不是在談論我那個同學的事嗎?
…………
例1-3:
方達生:竹均,怎么你現在會變成這樣——
陳白露(口快地):這樣什么?
方達生(叫她嚇回去):呃,呃,這樣地好客,——呃,我說,這樣地爽快。
陳白露:我原先不是很爽快么?
方達生(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你好像比從前大方得——
陳白露(來得快):我從前也并不小氣呀!得了,你不要拿這好聽的話跟我說。我知道你心里是不是說我有點太隨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點疑心我很放蕩,是不是?
(曹禺《日出》)
言語交際都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的,交際雙方的互動是交際成功的前提。在例1-1至例1-3中,受話人對交際是否成功的影響顯而易見。發話人使用某個委婉語,是意欲借此表達傳遞信息,并達到某種交際效果,但其話語的委婉特征必須為受話人識別,其所使用的委婉語的意義也必須為受話人所成功解讀,才能達到意圖的交際效果(鄧兆紅,2016)。
因此,本研究認為,應當以交際中的會話為語料,分析受話人對交際中實際使用的、在特定語境中的委婉語的動態解讀結果,分析受話人對委婉語的意義作出準確和偏離解讀的過程中分別從其認知環境中提取了哪些假設建構語境,即影響委婉語意義解讀的因素有哪些,以及這些假設或因素如何作用于委婉語意義的解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