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文化安全視角下日本文化的先行研究

前文的概述表明,要深入地挖掘日本文化,就必須依托一種學科門類,運用一種理論框架,進行持續的關注。本書基于“文化安全”視角,試圖從四個維度——核心價值觀的安全、傳統文化的安全、民族語言的安全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輕人的精神安全——來觀照日本文化。之所以嘗試從文化安全視角展開日本文化研究,是基于這樣的事實:當前方興未艾的文化安全研究在日本文化研究方面尚未得到應有關注和分析。為了說明這一事實,下面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文化安全視角下日本文化的研究現狀:一是這些研究的興起背景(包括國際國內);二是這一類研究的基本狀況及主要成果,最有代表性的論斷;三是這類研究存在的不足。

從文化安全視角進行日本文化研究,尚未見到這方面的專著。筆者利用中國知網(www.cnki.net)、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圖書館藏書查詢系統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即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簡稱OPAC。opac.nlc.cn)等,以“日本文化安全”“文化安全”“cultural security”等關鍵詞進行搜索,未見到專門詳述日本文化安全的論著。目前國內唯一有專章談到日本文化安全的專著就是《世界主要國家文化安全政策研究》(程工等,2014)。它也是迄今較新的關于日本文化安全政策的論述。另外,為了了解日本國內有關日本文化安全的研究現狀,我們利用塞尼網(ci.nii.ac.jp)、學術機構館藏構建協作支援事業(www.nii.ac.jp/irp/list)以及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書查詢系統(kuline.kulib.kyoto-u.ac.jp)、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快速查詢系統(www.lib.u-tokyo.ac.jp)、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www.ndl.go.jp)的館藏書目查詢系統以及OPAC系統,以“日本文化(にほんぶんか)”“日本の文化(にほんのぶんか)”“文化の安全(ぶんかのあんぜん)”“文化的安全”“cultural security”為關鍵詞進行了搜索。搜索到直接關聯的論著只有津田幸男(2012,2013)的關于“日本の言語と文化の安全保障のために(日本語言及文化之安全保障)”,以及石森秀三(2003)的“文明の衝突と文化的安全保障(文明沖突與文化安全保障)”。兩者都沒有直接論述日本文化安全,而主要是探討日語語言的安全保障及其文化安全保障。由此可知,關于日本文化安全(包括日本文化安全保障)的微觀研究乃至宏觀研究都還有較大空間。

關于文化安全研究的興起背景,一是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非傳統安全觀的出現;三是“軟實力”這一概念的推出。如何用“文化”這一“軟實力”影響他國,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如何防范外國的“文化入侵”,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就成了一個擺在各國面前的現實問題。

下面簡述這一類研究的基本狀況及其主要成果,尤其是最有代表性的論斷。張建英(2011)在《文化安全戰略研究》一書第三章“世界主要國家安全戰略概覽”中分析了美國、日本、加拿大和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歷史和文化安全戰略。其中關于日本的文化安全方面,張建英指出:回顧日本文化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發現,日本文化安全戰略始終強調開放性與主體性特征,強調內部各種文化主張的結合,強調自主與外來的融合。即使是在受中華文化影響最為深刻的“大化改新”時期,也創造了不少本民族文化中獨特的東西。“二戰”以后,日本通過摸索與思考,成功地實現了與西方文化的接軌與融合。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由過去的“軍事立國”戰略和“經濟立國”戰略,轉到了“科教文化立國”戰略上。“科教文化立國”戰略,不僅從戰略層面對本國文化安全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部署,也在發掘文化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巨大潛能方面,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發。日本“科教文化立國”戰略包括:①全方位對文化建設發展進行總體設計籌劃,設置新文化廳,進行文化立法。②加大保護“國語”的力度。③大力推進教育。尤其是終身教育的實施,對從深層面維護日本文化安全的主體性和開放性,發揮了重要作用。④強力推進文化、信息產業發展。

涂成林、史嘯虎等在《國家軟實力與文化安全研究——以廣州為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一書中將世界各國分成了三個不同的文化群體:霸權文化群體、強勢文化群體和弱勢文化群體,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三種文化群體采取的不同文化安全策略。

該書在第三章《國外加強國家軟實力與文化安全的經驗啟示》中專門談到了“日本和韓國的文化安全策略”。該書講到,日本一方面積極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從政策、資金及技術等方面鼎力協助,對海外文化產品也很開放。另一方面,對文化產業的保護卻是嚴格的。尤其警惕外國資本進入日本文化產業,還專門頒布了法律進行細致的規定。作者稱之為“實施文化保護戰略,構筑文化安全防波堤”。

該書主要從日本政府的舉措來談,結合一些政策和規定,對日本文化安全的策略點到輒止,沒有進一步展開。而且,該書的文化安全僅限于“文化產業”一項,與其說是談日本的文化安全,不如說作者是在研究日本的文化產業安全,內容比較單薄。

程工等(2014)的《世界主要國家文化安全政策研究》一書中,第二章對日本文化安全進行了專門的分析,這是迄今能看到的著作及論文中對日本文化安全最直接最詳細的敘述。該章著眼于日本的文化安全政策,詳述了日本文化安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日本文化安全政策的內容和實踐、特點和影響。它的論述涉及戰后民主化改革與日本文化的重塑,象征天皇制下的國家意識的重構,美國文化的沖擊下的文化遺產保護,日本戰后文化事業的起步與發展等(程工等,2014:13)。

該書認為,日本的文化安全既擁有經濟迅速發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右翼思潮滋生和個人主義過度發展等挑戰。在此背景下,日本通過“文化藝術立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書中“文化外交”戰略和“酷日本”戰略打造和實施日本的文化安全政策。日本文化安全政策具有參與主體多樣、法律體系健全和注重長遠效益等多方面特點,對推動日本“政治大國化”進程、構筑良好國際形象和壯大文化實力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日本文化安全面臨的機遇有:第一,經濟的騰飛為日本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日本文化熱的出現為其文化輸出提供了便利條件;第三,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為日本文化安全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但是日本文化安全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第一,戰后改革的不徹底助長了右翼思潮的滋生;第二,現代化的進程催生了文化同質化的趨勢;第三,個人主義的發展造成了社會整體精神世界的迷失。關于日本文化安全政策的內容與實踐:第一是樹立“文化藝術立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書中分別詳述了文化安全政策在國家戰略中的體現、“新的文化立國”戰略的演變及實踐、“文化藝術立國”戰略的確立及實踐。第二是實施“文化外交”戰略。分為戰后初期的“文化外交”、強大經濟實力支撐下的“文化外交”、新保守主義戰略下的“文化外交”。第三是打造“酷日本”戰略。介紹了“酷日本”戰略的內涵、“酷日本”戰略的形成與實踐。第四是日本文化安全政策的本質。該書總結了日本文化安全政策的特點是參與主體多樣、法律體系健全、注重長遠效益。日本文化安全政策的影響是推動了日本“政治大國化”進程,構筑了日本在國際上的國家形象,壯大了日本的文化實力。

該書的缺陷和不足在于資料過于陳舊。作為一本出版于2014年的新書,該書僅僅利用了截至1998年的資料,講述了日本青少年殺人事件和“拒絕上學”事件,就引出這樣的結論:日本個人主義的發展所導致的社會整體精神世界的迷失已然成為文化安全領域的危機因素。這一部分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追問。第一,一本出版于2014年的書,卻沒有引用進入21世紀后的材料,難免讓人有這樣的疑問:2000年起的這14年,日本青少年的殺人事件和拒絕上學問題是否依然如故?有哪些改善和惡化?第二,把日本社會整體精神世界的迷失歸咎于個人主義似有失客觀。日本明治以來的個人主義是破除小團體服務于家國的、并不同于歐美原始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甚至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變種的個人主義,沒有培育起真正的個人主義,在集體主義松懈、個人意識萌發時,作為一個個體無法承載自己的發展和困境,才會出現上述種種問題。

文化安全作為非傳統安全的一個范疇,是國際關系理論的一個新興領域。它關注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制度上的安全、傳統文化和獨特價值體系的安全、民族語言和信息傳播的安全和國民教育體系和國民素質的安全。結合日本的實際,本書先介紹日本在文化安全保障方面的一些成功事實,包括戰后日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日本保護傳統文化安全的經驗以及維持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穩定三個方面,著力分析日本文化安全保障取得成功的經驗和遭遇挫折的教訓。然后介紹日本文化安全保障中不太成功的事實及表現,主要包括流浪漢現象、蟄居者現象和援助交際現象等當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剖析日本文化安全的實際面貌及其存在的問題。最后以日語的產生、發展以及對外推廣的流變過程,詳細展現日本在維護語言文字安全上的得失,基于語言世界觀以及“語言是人類最后家園”的基本觀點,嘗試從日語語言中尋找日本人精神危機的根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水县| 榆社县| 肃南| 夏河县| 东海县| 曲水县| 马公市| 浦东新区| 上饶市| 安多县| 罗平县| 合川市| 那曲县| 平南县| 临湘市| 云霄县| 吉林省| 本溪市| 苗栗县| 始兴县| 观塘区| 兴海县| 思南县| 建瓯市| 南宫市| 江津市| 衡水市| 南江县| 榆社县| 许昌市| 手游| 五指山市| 苗栗市| 新化县| 温泉县| 山阳县| 宁海县| 崇州市| 台南县| 兴和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