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一年一圩”
金林村有一個別具濃郁鄉土風味的傳統圩日(也叫“圩期”,集市開市的日子)。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三是一年一度的“圩日”,此日熱鬧非凡,令人津津樂道,流連忘返,個中樂趣,只有身臨其境方能體會。
每逢圩期,方圓上百里的村民、商賈都云集金林趁圩(趕集)。這天,在金林嶺頭一帶擺滿竹器、木器,主要有禾桶、擔挑、禾槍、牛尿桶、牛軛、木犁等農具;還有臺、椅、柜、盆、籃等各色日常用品。趁圩者人山人海,有買賣者,有探親者,有相親者,還有拜龍母、拜關帝者,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圩日形成于何時,村中的老人也說不清楚。傳說悅城龍母在官圩鎮有六個行宮,在龍母誕前后龍母到各行宮巡游,每到一處,就形成一個集市。金林村北面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慶安宮龍母廟”,當時因交通不便,金林鄉一帶群眾到悅城較為困難,故每逢龍母誕期便集中到金林來拜祭龍母。龍母誕后的農歷五月十三日,是龍母巡游“慶安宮”的日子。該日人如潮涌,熱鬧非常。久而久之,金林村便在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這個特別的集市。
另一種說法是,原來古時金林村在農歷五月十三這一天舉行紀念關羽的活動——關帝炮會。當日各地的參與者甚眾。因近夏收夏種時節,于是逐漸形成了既是赴會觀光又是為夏收夏種準備生產、生活物資的買賣集市。
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是圩日的一大熱點。當日由早到晚來“慶安宮龍母廟”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拜祭儀式結束后,還有舞雞,舞獅,八音化裝游行,唱采茶歌、粵曲、山歌和跑旱龍等民間活動表演。在慶安宮背后的曬場上,還搭起彩棚、神壇,開展一連幾天的打醮活動。打醮是民間最古老的僧道設壇作法的一種祭祀習俗。古時,人們把一切天災人禍歸于鬼怪作祟,于是設壇驅之。現作為一種民間傳統娛樂項目保留下來,表現了人們扶正祛邪,祈求幸福吉祥的強烈愿望。活動期間,有和尚、道士設壇作法,并表演“上刀山、過火海、下油鍋”。所謂“上刀山”,就是用一把把鋒利的刀扎成刀梯,刀口向上,和尚或道士赤著腳往上爬。為了表示刀口的鋒利和表演者的“法術”,在刀口上放了一疊厚厚的紙錢,人爬上去的時候,用力把紙錢踩成兩段,但腳板無傷。面對架起的刀山,觀者也會紛紛赤腳逐級向上攀登,勇敢者祈求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將會順順利利、無往不勝,場面頗為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所謂“過火海”,就是在地上燃燒著寬約一米,長約數米的木炭,接著和尚、道士在木炭中燒起靈符,口中念念有詞,然后人們赤腳從炭面走過,而腳毫無損傷。這又是雜技的一大奇跡。
所謂“下油鍋”,就是用火燒著一鍋生油,看上去油已煮沸的時候,就把錢投進鍋里,而和尚、道士即卷起衣袖,伸手到油鍋中把銅錢一個個撈出來,結果也毫無損傷。這類活動,現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旅游區里還有表演,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特色,供人們娛樂欣賞。打醮活動結束后,最后一個活動就是“趕蛟龍”。由一人穿著白衣,拿著一個用竹篾扎成,并糊上紙的“蛟龍”向村北面盤龍峽方向跑去。僧、道和群眾一邊燃放爆竹,一邊齊聲吆喝追趕,直到“蛟龍”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為止。這一活動,大概是表示把害人的妖魔趕跑,表達將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安康的良好愿望。
直到現在,每逢圩日,熱情好客的金林村民,照樣會宰雞殺鴨準備好一些山村美食,熱情招待前來“趁圩”的親戚朋友,家家戶戶像過年一樣忙得不亦樂乎。

金林村“一年一圩”盛況(徐向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