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龍庵
上了年紀的金林人都不會忘記,在村入口的嶺頭,過去有座神廟叫騎龍庵。傳說,騎龍庵所處位置,正是大霧山延伸的龍脈所在。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金林的祖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將村址選在北發朝南來的大霧山腳下。大霧山的龍脈,源自北面巍峨的大廣山。龍脈走向,順著嶺頭高地綿延至馬圩蓮塘一帶。
古時,金林村東的吉崗河和西面的金林河,每逢雨季,雙河泛濫,常危及沿河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祈求風調雨順,百姓便在嶺頭的高臺上建了一座莊嚴肅穆的神廟——騎龍庵。庵內供奉了一尊栩栩如生的騎龍觀音。騎龍觀音,又稱“龍頭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據說,東海有個頭像龍、身像龜的怪物,經常危害人間。觀音菩薩大發慈悲之心,為民除害,便來到東海將怪物降伏,并躍上龍頭怪物的背上現出寶相。百姓從此過上了太平的日子,后來便塑了一尊腳踏龍頭怪物的觀音菩薩神像供奉起來。飽受兩河水患的金林一帶民眾,為祈求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觀音菩薩也來保佑眾生安居樂業,便也建起了這座騎龍庵。
傳說,騎龍庵建成后,金林一帶連續多年風調雨順。各方善男信女都紛紛前來燒香跪拜,答謝神恩。誰知有一年,天發大旱,民不聊生。方圓數十里的民眾,都來廟前求雨。寧靜的嶺頭,一下子熱鬧起來。只見人頭涌動,香火鼎盛。裊裊上升的煙霧直沖云天。朦朧中,人們若隱若現地看到踏水泛蓮花的觀音菩薩,帶著一個騎龍和尚,正風風火火地趕來施法。驚訝間,風云突變,天降驟雨。旱情解除了,百姓喜出望外。從此,前來騎龍庵祭拜的民眾越來越多,香火不斷。
有人在神龕前刻上一聯:
霧嶺山靈,和尚騎龍施法雨;
金川畈美,觀音踏水泛蓮花。
(注:霧嶺,指大霧山;金川,指金林的河流。)
可惜,騎龍庵在“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下已蕩然無存。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僅是神奇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