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投資思考系列8——品牌驅動的商業模式
品牌是商業的語言,品牌本質上是一種信任背書,為客戶節省了大量選擇商品的時間,所以基于品牌驅動的商業模式非常普遍,但真正做好的卻不多,尤其是在一個傳媒碎片化的時代,難度更是增加了不少,但對已有的品牌企業則是一種優勢,提供了某種壁壘的保護,所以說通過品牌驅動的商業模式可以發現大量優質企業。
品牌驅動商業模式大抵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高端品牌,品牌是重中之重,對渠道的要求并不高,核心目的是通過強大的品牌創造出品牌溢價;一類是大眾品牌,品牌知名度非常重要,對渠道的要求非常高,甚至可以說品牌和渠道是同等重要的,核心目的是通過產品的知名度來提高產品的重復購買行為,并不享受明顯的品牌溢價。
品牌驅動的第一個大類是高端品牌。高端品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有品牌光環,產品一般都是溢價銷售,體現在財務數據上就是高毛利率的特點;②都有歷史底蘊作為品牌支撐,品牌是靠時間打磨出來的;③有一個偉大的品牌故事;④企業會有意無意地營造一點產品“稀缺”的特性;⑤對渠道的要求較低。
以茅臺酒為例,完美地契合了以上五大特征,是高端品牌的典范。國內稱得上高端品牌的產品有茅臺酒、五糧液、國窖1573、中華香煙等,屈指可數,國際上來講無非是歐洲的香水、法國的葡萄酒、意大利的皮具、德國的汽車等,基本上都有悠久的歷史作為品牌背書。缺乏歷史的品牌很難做到高端,就拿美國來說,高端品牌非常稀少,而老歐洲則比比皆是,無非是歷史使然!高端品牌對渠道要求并不嚴格,但對品牌維護要求非常高,企業經營只有一個中心點,就是全力維護高端品牌形象,努力講好品牌故事,其他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一旦品牌被破壞或者品牌被稀釋,則大廈將傾。
高端品牌的一個特殊品類就是奢侈品牌。奢侈品牌更高端,品牌內涵更豐富,更有歷史感,而且往往都具有一點皇家血統。從現狀來看奢侈品牌幾乎都出現在歐洲,中國本來是有機會的,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出現了斷代,皇家血統都被埋葬了,所以非常遺憾。奢侈品牌雖然非常高貴,但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維持稀缺性是奢侈品牌的必然選擇,所以很難做大,歐洲的奢侈品牌公司一般都是中小公司,賺錢能力上比高端品牌和大眾品牌差了好幾個數量級,所以奢侈品牌并不是投資者的好選擇。
從以上高端品牌的特點上來看,打造高端品牌是非常難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非人力所能為,高端品牌有非常高的時間壁壘,但對投資者而言就幸福多了,城堡外的護城河足夠深,足夠寬,只要投資城堡里現有的高端品牌就可以了,比如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
品牌驅動的第二大類是大眾品牌。大眾品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品牌知名度非常重要,客戶每天都需要看見“品牌”;②品牌的主要目的不是溢價銷售,而是擴大銷售數量;③渠道和品牌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伊利股份完美地契合了大眾品牌的三大特征,伊利每年的銷售費用接近200億元,其中將近一半的銷售費用是做品牌宣傳時花掉的,目的就是讓客戶能夠天天看見它;伊利的品牌知名度非常高,但產品賣得很便宜,并沒有多少“品牌溢價”,銷售量非常大,擴大產品的銷售量是伊利的首要選擇;從渠道層面來看,伊利從線上到線下,從大賣場到小的便利店,從城市到農村,進行了全渠道覆蓋,高品牌知名度+深耕渠道構建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海天味業、青島啤酒、雙匯發展、洋河股份、涪陵榨菜、桃李面包、達利食品、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企業都是大眾品牌的典型代表。
深耕渠道是大眾消費品牌價值釋放的關鍵因素。大眾品牌一般都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但同時行業內都會有好幾家品牌,這個時候渠道優勢都會顯現出來,誰占有渠道誰就占據了貨架,產品銷售量會更大,利潤會更多,反過來會有更多的品牌營銷費用,形成一個正的反饋環。以洋河股份為例,洋河的藍色經典系列雖然品牌做得很好,但相比行業內的知名品牌還是差了很多,它是行業內第一個做渠道深耕的企業,渠道優勢行業第一,所以洋河依靠渠道優勢異軍突起,同時用賺的利潤反饋給品牌,加強品牌營銷,洋河成為白酒業內最近10年發展最成功的企業。
大眾品牌相對于高端品牌而言,品牌壁壘較低,同一品類會有不同的品牌競爭,品牌競爭激烈,企業每年必須拿出大量的資金做品牌宣傳。如果說高端品牌是依靠品牌優勢躺著賺錢的話,那大眾品牌就是跑著賺錢,比躺著賺錢累多了,但是相比于高端品牌,大眾品牌有兩個巨大的優勢。大眾品牌的第一個優勢是通過“品牌宣傳—擴大產品銷售”的正反饋環可以將企業做得很大。國際上的例子是可口可樂、寶潔、雀巢、百威、豐田,國內則是伊利、海天味業、華潤啤酒、達利食品等,企業的規模非常大,而高端品牌則受制于“稀缺”的概念,企業規模是受限制的,不能享受大眾品牌的無限制的擴大規模。大眾品牌的第二個優勢是可以通過現有的渠道銷售新的產品。品類擴張成本低,見效快,即使品類擴張失敗,試錯成本也較低,不會對企業產生傷筋動骨的影響,可以重新推出新的產品。比如達利食品利用現有的渠道推出達利園、豆本豆、和其正、樂虎等子品類,擴張非常成功。伊利股份目前也在實行品類擴張的戰略,第一個擴張的子品類是飲品,有一點遺憾的是跨界進入礦泉水領域,走得有一點遠了,我對這個項目的前景不太樂觀,不過沒有太大關系,伊利的試錯成本相對較低,即使礦泉水項目失敗了對伊利影響非常有限。其實伊利在乳制品行業有非常強大的客戶認知,所有帶“乳”的飲料都應該是伊利的地盤,伊利品類擴張的第一步應該是所有帶“乳”的飲料,這樣擴張,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可惜管理層并沒有意識到這點,相信經過必要的試錯之后伊利會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對大多數品類來講,大眾品牌比高端品牌更為賺錢,這一點好像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大眾汽車和豐田汽車比奔馳和寶馬汽車更賺錢;萬科、碧桂園比星河灣和綠城更賺錢;優衣庫、Zara比巴寶莉更賺錢。一個例外是茅臺比其他白酒品牌更賺錢,因為茅臺太牛了,是唯一可以做到量價齊升的企業,高端品牌的定位卻可以做到類大眾品牌的商業推廣,所以說茅臺具有唯一性。
品牌驅動的商業模式非常普遍,企業一旦占據了品牌的制高點,就可以享受很好的品牌紅利,除非企業所占據的品類進入衰退期,否則在位企業的“王冠”很難易主,反映到投資上則是品牌驅動的企業雪道非常長,是可以長期持有的企業。關注點則是品類是否進入了衰退期,比如方便面食品、火腿腸、可樂、膠卷、傳統手機等,一旦品類進入衰退期,品牌也是無能為力的。品牌隨著品類而誕生,同時也會隨著品類的消亡而逐漸死亡。
品牌驅動的企業應該是投資人重點關注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大部分產品都貼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感知,企業的穩定性高,雪道夠長,屬于牛股集中營。品牌是商業的語言,同時也是投資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