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
- 陳濤
- 531字
- 2020-09-01 14:41:25
第三章 “新作者電影”的突圍:刁亦男電影中的黑色空間
刁亦男執導的電影《白日焰火》于2014年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并在國內公映后創造了過億的票房,真正實現了“藝術和商業的雙豐收”(1)。一時之間,“打破獲獎文藝片票房魔咒”之類的標題充斥于各種大眾傳媒的報道之中,關于如何兼顧商業性與藝術性的話題一時之間甚囂塵上。對于“藝術和商業雙豐收”的重要意義,可以從《白日焰火》的藝術呈現(黑色電影元素與作者電影定位的結合)、傳播因素(包括制片模式、發行策略、排片狀況、宣傳策略等)以及作品的歷時性語境(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代”導演(2)的獨立制片之路)角度進行分析。下文將以迄今為止刁亦男獨立執導的三部影片《制服》(2003)、《夜車》(2007)和《白日焰火》(2014)為例進行分析,一方面展現中國式黑色電影的視覺樣貌;另一方面則將這三部電影放置于“獨立制片”和“作者電影”這兩個概念框架中來探尋刁亦男作為導演的轉型之路。刁亦男電影中底層而邊緣的“黑色”空間,在電影的空間再現與型構方面具有個案的意義:與現象性、群體化的藝術再現不同,這種“黑色”的影像空間同導演的藝術追求和制片路徑具有更為緊密的關系,彰顯了刁亦男作為中國當代“新作者電影”導演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