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楊妙真二
劉全看見楊妙真陷入了沉思,知道她也在猶豫不定中,然后淡淡地說道:“不如召集眾將領一起商討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見。”
楊妙真一聽劉全的話有理,馬上傳令召集眾將領來她營帳集合,她知道自己怎么選擇都沒用,首先要看看手下的人支不支持,如果他們不支持她的想法,那她做出什么決議都沒用。
不一會兒的功夫,大順軍的主要將領都來了,劉福,楊友,展微,張正中等。
劉全也是將李忠和李全的兩封信遞給眾人看了看,然后說道:“今晚叫大家來就是商討大順軍的出路,大家有什么想法盡管說。”
眾人看完信之后沉默了一會兒。
展微率先開口了,“李全此人心術不正,我們投了他就一定不會被吞并了?他會把他的地盤給我們嗎?誰都不會這么傻。李全讓我們大順軍保持獨立,但是在他的地方上一切都要受制于他人,更別說向別處發展了,所以我不同意去李全那里。而且從李全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對統領的心思,我看此人一定想著吞并我們大順軍,只是現在說的好聽,等到了他那里就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了。李忠信中雖然直白,但是也是事實,人家紅巾軍也沒有義務白養著咱們,不歸順就趕你走,這說的非常明白了,沒有直接繳你的械就不錯了。”
“你這說了半天到底說出一個辦法來啊?這些大家都懂。”這時張正中開口道。
展微略微停頓了一下,然后說道:“不行我們再潛回密州,然后上山當綠林,他李忠也不是從綠林走出來的嗎?我們再從頭來一遍。”
“不是還可以投奔南宋嗎?宋與金是世仇,到時我們投奔他們,一定可以得到一個棲身之所。”這時有人說道。
張正中直接說道:“南宋和金朝有什么區別,奸臣當道,再說我們去了,人家會不會把我們當回事,弄不好把咱們當成亂賊也說不定。前些年的那個韓侂胄,一心為南宋攻打金朝,但是后來怎么樣了?不是迫于金朝的壓力被自己人給砍了,然后頭顱被拿來乞和了嗎?最終還是金人追封他為“忠繆侯”,安葬的,真是讓天下人恥笑。尤此可見宋朝的懦弱,沒準我們投了宋朝之后,金人一紙文書,宋人就把我們給全砍了,然后將首級送與金人了。”
眾人聽了張正中的話后之后也陷入了沉默,一時沒有了主意。
這時劉全朝劉福說道:“劉福,你怎么想。”
因為劉全看見劉福一直在那里沉默,于是便問道。
劉福身體一滯,然后猶豫了一下說道:“統領,元帥,我劉福那也不想去,我劉福已經決定去投紅巾軍,就留在這里殺女真狗。”
劉福的一句話頓時讓在場的眾人大吃一驚,然后都看著他。
劉福然后又說道:“統領,大帥,如果不高興的話,那現在就把我砍了,劉福無話可說。”
劉福說完之后就沉默了,似乎是在等待著楊妙真和劉全的決定,是否殺他。
楊妙真和劉全聽見劉福的話之后也是一滯,然后劉全說道:“劉福,說說你的想法。”
劉福看楊妙真和劉全沒有下令殺自己,于是說道:“這些日子,陸續有兄弟逃出來,回到營中,從他們口中我也聽說了那面的情況,聽說咱們大順軍將士的尸體已經將膠河給填滿了。”說到這里,劉福全身有些顫抖。
然后繼續道:“幾十萬人啊,可是里面有多少人是有武器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民,都被女真狗給殘忍地殺害了。但是這就和我們沒有關系了嗎?我們高舉大義,百姓紛紛來投,但是我們給百姓帶來了什么?百姓為我們獻出了一切,換來的是尸骨不存,我們今天眾人在這里討論大順軍的出路,我劉福說句不好聽的,其實就是在討論在場大家的出路罷了,只要保證大家以后有兵有權,可以過上好日子,就選擇投奔誰。我們早就把我們的大義給忘了,早就把我們身后那些逃出來的士兵給忘了。他們中有多少人的妻兒都沒有逃出來。可是現在我們卻在討論我們自己的出路,將來的榮華富貴,我劉福的這條賤命今生不求什么榮華富貴,只想痛快地殺女真狗,最后不就是變成一塊爛泥嗎。”
在之前紅巾軍來大順軍軍營送糧食時,劉福就被紅巾軍所折服,知道這是一支真真正正地殺韃子的義軍,于是便有了投奔之心,之后的幾天他也是多次到莒縣暗中觀察紅巾軍,紅巾軍的一舉一動也是深深地印入了他的心中,更是堅定了他投紅巾軍的想法。
劉福的話說完之后,楊妙真等人頓時都震驚了,他們沒有想那么多,但是聽完劉福的話之后發現他們都錯了,從始至終他們與其說是在討論大順軍的出路,不如說是在討論自己的出路,討論著怎樣不被吞并,有自己的底盤等等,從來沒有想過手下的士兵,他們投奔這里那里,手下的士兵得到了什么?他們還是要在最前面廝殺。
楊妙真聽完劉福的話之后羞愧地低下了頭,然后幽幽地說道:“劉福說的對,我們已經忘記了咱們的大義了,從來沒有為手下一萬多大順軍士兵們考慮過,他們難道就心甘情愿地跟著咱們走嗎?”
眾人都沉默了,深深地愧疚涌出心頭,身份的轉變讓他們慢慢地忘記了一些東西,也逐漸地自私起來,想問題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來沒有考慮過手下的士兵。
最后大順軍眾將領決定明日先試探一下紅巾軍的態度,然后再做打算。
眾人離去之后,楊妙真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身邊的李全突然說道:“投了李全那里也不一定會比現在好,到時弄不好處境會更加困難,不如直接投他紅巾軍算了,而且看紅巾軍也是能打的義軍,還高舉著‘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大義。”
楊妙真聽完李全的話之后,心情好了一點,然后又擔憂地說道:“就是不知李忠真是一個義士君子,還是一個表里不一的小人,如果他是后者,那我就是死也不會投他的紅巾軍。”
劉全也是微微皺起了眉頭,他們對李忠信中的語氣不是很生氣,李忠直白的表述反倒顯示了他的真誠。
劉全隨后說道:“是君子還是小人明天我們可以試探一下他,便知道了。”
翌日,莒縣城二十五里外的沭水驛站,這個驛站因為建在沭水河邊而得名。
李忠帶著劉二祖、郝定和李壽甫還有崔天佑等人一行三百多人來到了這里,此時他們正在驛站不遠處的一條水渠中奮力地挖著水渠中的土石。
李忠將一塊較大的碎石搬開,然后起身直了直腰,朝身后的一個中年男子說道:“燕寧,莒州種兩季麥子可行嗎?”
之前泰安的田地種兩季麥子,但是第二季麥子的產量很低。李忠了解之后得知,現在的這個時代的山東氣候要比他前世冷很多,而且現在的小麥的品種也沒有他前世那么好,所以很多百姓在種完一季莊稼之后,就會選擇再種一些菜類或者是豆子,這些生長周期短一些,即使遇見突然的氣候變化也能保證有一些收入,總比種兩季小麥要強。
燕寧是莒州為數不多的漢人地主之一,在李全占據莒州之時就邀他出仕,投奔義軍,但是燕寧回絕了,李全也不好說什么,燕寧沒有看好李全的為人。
等到紅巾軍來了之后,燕寧果斷地投奔了紅巾軍,而且將自己的家奴和土地全部捐獻出來。
燕寧身在莒州,對西面泰安的紅巾軍自然是了解不少,尤其是對紅巾軍“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大義所吸引。
他本身就憤恨女真的統治,早就想在這亂世投奔一方勢力,然后轟轟烈烈地干一場,但是李全的為人讓他不喜,而且他心中早就有投奔紅巾軍的意愿,于是當紅巾軍來到莒州之后,立刻趕來相投。
燕寧笑了笑,然后說道:“不行,種兩季莊稼太難,但是可以種一季莊稼然后再種其它的,都統,只要將泰安和莒州的土地多開墾一些就足夠種了,我們現在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燕寧的話得到了李忠身邊人的贊同,要是將泰安和莒州的土地都開發出來,那么以這兩州的人口絕對不夠,起碼是現在的一倍還要多的人才能種過來。
李忠也知道,現在這個時代生產效率低,主要是生產工具落后,如果有他前世的那些設備來種植的話,再多的土地都能種出來。
但是,現在的農戶種地主要是人力和耕牛,現在最重要的耕牛,李忠手中卻沒有多少,平均下來每十幾戶才有一只耕牛,所以現在想種太多的地也是不可能的。
紅巾軍治下禁止宰殺耕牛之類可以耕地或者拉車的牲口,于是紅巾軍制作鎧甲需要的皮革也是越來越稀缺,這個時代鎧甲制作中皮革的需求量非常大,皮革的主要來源就是牲口。
李忠就想起了明清時期的棉甲了,便在奉符的作坊中領著工匠嘗試制作了一下,制作完成之后,試驗一下,發現非常好。
棉甲防護效果可能照鐵甲差一些,但是絲毫不遜色皮甲,而且棉甲制作簡單,紅巾軍眾將領看過之后也是大喜,他們都清楚這對紅巾軍的重要性。
李忠按照明朝史記中記載的方式制作的棉甲,先是用七斤棉花,然后附上棉布,做成棉襖的樣子,再用粗麻線縫實,浸入水中,然后取出鋪平踏實,晾干,最后在附上鐵片,一副棉甲就做成了。
這樣制作出來的棉甲只有鐵甲的一半重,而且防御性也非常好。最主要的是制作的材料簡單,可以批量生產,而且制作簡單。
在奉符的作坊中,崔天佑安排制作棉甲的人都是女子,這樣也可以節省出大量男丁,而且這些女子都是紅巾軍的家屬,他們也愿意在作坊中做工,這樣可以掙得更多的糧食。
紅巾軍占領莒州之后,一邊鞏固城防,一邊開始丈量土地和統計人口,崔天佑于是又忙個不停。
但是統計下來發現,莒州的人口還不到泰安州的一半,整個莒州統計下來只有兩萬戶,和泰安州的五萬戶相差太遠。
這主要是因為莒州這幾年兵禍太多,楊安兒和李全的農民軍在這里鬧騰了好幾年,而且前幾年韃子還來過密州和莒州一帶,所以人口減少的厲害,男丁更是少得很。
紅巾軍在這里又征兵五千,這五千人中只有兩千多是從莒州招募的,其他的都是在從密州逃過來的流民中招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