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減丁行動,加上最后的致命一擊,本就分崩離析的蒙古草原各部終于是被大元徹底打敗,投降的投降,殲滅的殲滅。此時草原牧民已經不到五十萬人,和現在大元山東的一個州差不多。千里的草原上只有這么點人,但是卻給大元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從大元駐守各邊防隘口到出兵草原減丁行動,到最后兩路大軍攻伐草原,大元的傷亡在二十萬人之多。尤其是那些西北和東北的部族,兩次減丁行動讓他們傷亡過半。
李忠隨即和樞密院制定了蒙古草原的行政劃分和建設。經過一番討論之后,眾人一致決定將蒙古草原劃分成四個省,因為草原面積巨大,而且大澤湖以北更是荒無人煙,只有野人部落出沒。但是畢竟巨大的土地擺在那里,而且也不是隔壁荒漠,大元不要白不要。
于是經過一番討論,決定在蒙古草原建立四個省,第一個省建立在臨近遼東,之前札只刺部、泰赤烏部、合底忻部等的領地上,名為滿洲里省,同時在闊連海子湖(呼倫湖)岸邊建立滿洲里城。李忠將這個省取名為滿洲里省就是因為這個地區后世有一座滿洲里市的原因。
而且滿洲里省地理位置優越,同時河流眾多,后世的黑龍江的發源地就是在此處,還有闊連海子湖,后世的呼倫湖,水草豐美,即適合放牧,又適合農耕,之前這里也是養活了上百個蒙古部落,人口占據了蒙古草原的三成之多。
第二個省建立在之前克烈部和乞顏部的領地上,命名為和林省,這個名字是后世元朝時期使用的。同時在哈赤和林和沿岸建立和林城,定為省府城。
克烈部和乞顏部接壤,這里也是漠北草原上水草豐美之地了,因為這一地區是大澤湖(貝加爾湖)流出的直流主要集中地。
第三個省建立蒙古草原北部的阿爾泰山和金山的北部,名為三湖省。這里曾經是鐵木真死敵乃蠻部的領地。
因為有阿爾泰山和唐努烏拉山的阻隔,于是就在阿爾泰山和唐努烏拉山之間形成了盆地。在阿爾泰山和唐努烏拉山之間的草原上匯聚了大量從阿爾泰山和唐努烏拉山上流下的冰河,形成了三個面積巨大的湖泊,渾麻出海(哈臘烏斯湖)、葉里干腦兒(吉爾吉斯湖)、烏布蘇諾爾湖,這三個湖面積巨大,而且直流遍布阿爾泰山和金山的山南,于是造就了這里絲毫不遜色滿洲里省的天然牧場。大元在渾麻出海建立三湖城,作為三湖省的治所。
而且三湖省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這里不僅草場肥美,可以養活大量的牛羊,同時沿著金山南下,就進入了西域之地,就進入了之前西遼的東面門戶哈密力。
大元在次筑城就是等于有了攻略西域各城的基地,而且三湖省土地肥沃,草場肥美,可以養活大量的百姓和牛羊,大元中樞估計三湖省可以養活十萬騎兵。等到大元再打通河西走廊的最后兩地沙洲和瓜州之后,大元就徹底進入了西域。到那時三湖省就成為了大元攻攻伐西域的后方了,可以為大軍提供糧草和兵源。
現在西域都是一些蒙古人的殘留力量在統治,而且已經開始有失控的趨勢了,李忠不會讓這些人躲在西域慢慢壯大的,蒙古人能征善戰,而且那里還有拔都、窩闊臺等蒙古人的名將在那里,保不住什么時候就慢慢做大了,那就威脅大元的西北了。
而且在李忠的心中認為西域也是中華的一部分,所以這里也必須要被大元占領,同時占領西域之后,大元就等于是進入了中東阿拉伯人的地方,后世蒙古國的伊利汗國。
李忠對這里也非常感興趣,李忠也想效仿當時的蒙古人將這里列為一個封國,將來大元封王的人領地都在這里出。
既可以解決了因為在大元內部分封領地而帶來的危機,中國歷史上各封國對中央王朝一直存在或多或少的威脅,李忠清楚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答,就是將富庶的傳統中國的地區全部實行郡縣制,將那些封國全部擺到外面去,免得這些封國占據肥沃地區,然后沒事找事。
同時李忠將中東定為將來功臣和自己子孫后代的封國之地也是想讓這些漢人們不要總是盯著中國那塊地方不放,世界還是非常大,想要稱霸也可以朝西打,這一點蒙古人做的非常好。
第四個省設置在大澤湖北岸,這里已近是人煙稀少了,再向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亞高原了,那里現在依然是人類的禁區,只有和野獸一般的野人部落生存在密集的松林中。
大元在這里設置一個省的行政,是因為看重了西伯利亞高原豐厚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生長在寒帶的高打的針葉松林,只有李忠清楚這個名字。
而且大澤湖面積極大,漁業資源發達,只要用心經營,必定也會繁榮起來。而且大澤湖的戰略位置重要,向北可以控制西伯利亞地區,大元不能只著眼眼前的利益,更要為長遠打算。大元中樞準備未來五年遷移十萬人前往大澤湖地區開發,同時也準備向草原遷移三十萬漢人百姓,然后徹底穩定草原。
大元在草原設立四個省,并且將將近五十萬的牧民全部劃分,每千帳設立一個知縣管理,作為中原一個縣的行政級別。
草原統計人口是按照帳篷的數量計算的,一般一個帳篷就是一家人,其中居住著從幾人到十幾人不等,所以每一千帳應該有五千人到一萬人不等,這和中原的一個縣應該也差不多。五十萬牧民被安置在四個省的治下,被四十多個知縣管理著。同時每個縣都有提刑按察使和縣尉,分別負責典獄訴訟和軍備。
經過大元強力地打擊,蒙古草原上的野心家都已經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牧民也都是一些普通的百姓,他們在沒有野心家的帶領下是不會輕易造反的。
而且大元在草原實行的是保甲制,相互監督舉報還有連坐,對穩定地方有很大的幫助。最主要的是大元帶來了草原上的穩定,只要給大元幾年時間,草原上的牧民就會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相對于穩定的生活和糧食,這些牧民是不會舍棄安穩的生活和一些野心家干掉腦袋的事情的。
不只有四個省府的城池在草原上建造,還有二十多個堡壘同時在草原上建造,這些堡壘都是建造在一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可以很好地控制漠北草原。
同時大元準備在漠北草原駐守十萬大軍,其中五萬騎兵,五萬步軍。五萬步軍主要以守備軍為主,連同他們的家眷全部遷移到四座省府的城池中,這樣既可以增加壓制不穩地因素的力量,同時也可以增加草原上漢人的數量,對于民族融合極為有利。
隨著漠北草原的平定,大元主力開始轉入追剿那些躲進深山老林中負隅頑抗的蒙古殘敵,樞密院在這個作戰中沒有絲毫地松懈,將近十萬大元軍隊全部投入進去,目的就是為了徹底鏟除漠北草原不穩定因素。
因為現在大元在漠北草原有軍力上的優勢,而且漠北草原上的反抗勢力幾乎被大元斬盡殺絕,那些投降的漠北諸部族的統領也被大元安排到北京“享福”去了。
對待這些投降的部族統領,大元強制所有的人必須全部去北京居住,這些人可以帶上自己的家產,大元一文不拿。
很多人無奈,礙于大元軍力的強大,只得去北京了。這些人心中清楚,他們去了北京就成為切板上的肉了,大元可以想什么時候切,想怎么切都可以了,但是他們沒有力量反抗。
但是萬事不排除例外,還是有一些人不執行大元的命令,依然留在草原,大元的官吏前去催出也沒有作用,這些人是鐵了心留在草原。
他們心中都是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投降大元了,大元怎么也不好意思再對他們動手了,要是真向他們動手了,一定會激起一些蒙古部落的仇恨和不滿,這對大元沒有好處。所以這樣他們就可以賴在草原不走了。
這些人可能是和漢人打交道多了,也學起了漢人那一套,卻忘了草原上的規矩了。草原上的規則就是不聽話就消滅你,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隨后大元的騎兵以雷霆之勢將這些不聽話的部族全部剿滅,一個活人都沒有留下。這下一來非但沒有引起附近蒙古部族的不滿,同時更是給這些人帶去了深深的恐懼和震撼,他們沒有想到大元會下手這么狠。就連女人何孩子都沒有留下,全部屠殺了。
李忠清楚只有這樣才可以徹底統治草原,不能和這些野蠻民族講文明,大元就要按照他們這些野蠻民族的方式辦事,此時對這些人最好的震懾就是屠殺,讓他們再也不敢存在不安分的心。
一連串的軍事打擊,幾乎將草原上的反抗殘敵全部鏟除了。隨著大量的大元工匠帶著鋼筋和水泥前往草原上,大元側地解決了漠北草原的威脅,現在只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些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