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羅宋面包與羅宋湯

“羅宋”二字,從上海人口中說出來,總有一種親切感,有時候不經意地帶了三分輕視,但這種輕視是親切感的衍生,包含了破船同渡、曾經滄海的同情。進而,老上海說起“羅宋癟三”,最終也是抱著一份憐憫的。老上海對他們的底牌摸得刷刷清:這幫羅宋癟三原來是舊俄貴族,十月革命后被列寧、斯大林趕出來,從彼得堡趕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然后再從海參崴調頭南下,經過哈爾濱、長春、大連,最終落腳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上海灘。世世代代,這幫老爺太太養尊處優,住華屋,穿鮮衣,坐馬車,賞芭蕾,有一大群農奴供他們使喚,現在農奴翻了身,主人撿了一條性命后只得落荒而走。

白俄來到冒險家的樂園,但上海灘已是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的天下,連日本浪人也在虹口優哉游哉,樂不思蜀。白俄貴族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再就業的能力很差,女的,到舞廳當舞娘,或到電影院領位,再不濟的就到咖啡館里做招待。男的呢,到舞場里吹拉彈唱算是體面的,混得差的,磨剪刀,做小皮匠,做面包,賣汽水,到公館里看門、拉黃包車的都有!

羅宋癟三在上海留下幾樣東西,一是羅宋帽,小時候還看到帽子店里有售,厚絨,煙灰色,頂上有小滴子,帽幫拉下來可以遮住整個腦袋,只露出兩只滴溜溜的眼睛,酷似三K黨,不過很御寒。舊上海的小店員都戴這種帽子。“文革”時,勞改農場里的人也戴羅宋帽,因為它擋風,還因為勞教人員不能戴社會上風行一時的海夫絨軍帽。

還有就是羅宋面包和羅宋湯。

說到面包,上海是得風氣之先啦。我在小時候曾看到一本連環畫,上面說到鴉片戰爭后英國人到上海開洋行,但找來的中國廚師不會烤面包,烤出來的面包墨擦里黑,難以下咽。于是英國人編了一本書,翻譯后的書名是《造洋飯書》。但中國的廚師大半是不識字的,得由翻譯講給他們聽。有時候中國的大師傅與洋人鬧別扭,卷鋪蓋走人,洋人只得自己開伙倉,結果烤出來的面包也是墨擦里黑的。事實上,面包進入中國要更早些,具體時間不可考,但有關史書透露,在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先將面包的制作方法引入我國沿海城市。在上海,徐光啟在“順帶便”引進西方風味方面立下了功勞,他在把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等人引入上海時,就同時引進了西菜,當時叫做“番菜”。中國人一直自以為是世界中心,將別的國家都說成“番”。開埠后的上海,于1882年由中國人開創了第一家西菜館,叫做“海天春番菜館”。到上世紀初,先后出現了一品香、一家春、一江春、萬年春、品芳樓、惠爾康、嶺南樓、醉和春等二十幾家西菜館。不過上海的西菜一開始就實施本土化的戰略,與所在國的本味有很大的不同。

在這些“番菜”中,稍后登場的就有羅宋大菜。

小時候我不知道羅宋大菜是何等樣子,但羅宋面包是見識過的。不僅食品店里有售,老虎灶旁邊半開間門面的面包作坊里也做。除了自產自銷,還代客加工,你只要送去一斤面粉,付一角兩分加工費,老板娘就會交你一塊竹牌,約定下午四點過后來取。放學后,背著書包,攥著牌子向老虎灶走去,羅宋面包那種暖烘烘的香味已經在黃昏前的金色陽光中彌漫開來了。

交了牌子就能領到五只面包,五只溫熱而焦黃的面包。橄欖形的羅宋面包兩頭尖尖,肚皮中間劃開一刀,有一種爆脹開來的效果。上海人也根據它的外形稱之為“梭子面包”。

生意好時還要排隊,顧客還要爭吵,而老板娘總是大嗓門,捋著袖口,滿面紅光,頭發總是花白的,那是面粉!老板則在昏暗的角落里揉面團,你永遠只能看到他的背影,厚實得跟羅宋面包一樣。

當時我記得食品店里一只咸味羅宋面包售價九分,二兩糧票,甜味的要一角一分。而請作坊加工要便宜一些,而且是新鮮出爐。

羅宋面包表面很硬,因為用的是標準粉,也就是后來所說的黑面粉,咸味,吃口極香。春游或秋游,父母饒不過我的軟泡硬磨,只得答應做一斤面粉的面包,那是極端的奢侈行為,預算外的開支。

羅宋面包的好處是慢慢啃,可以消磨很長時間?,F在吃到的羅宋面包都用精白粉做,香味與韌勁都差多了。當然,面包作坊里是不可能給你放奶油的,如果你要做甜的也行,放糖精。當時食糖是憑票供應的。

面包作坊偶爾還會出售一些面包頭子。據說附近住了一對從蘇聯留學回來定居的老夫妻,一個彈鋼琴,一個唱歌,他們吃慣了面包牛奶,但要求去掉他們咬不動的頭子。這些頭子就成了孩子的零食,賣得很便宜。如果在冬天,經西北風一吹,面包頭子硬得像石頭,能打死狗。有個同學買了帶到學校里來,送我一只,看老師轉過身在黑板上寫字,趕緊摸出來啃一點。真香!

上海人對面包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懷。十年動亂結束后,靜安面包房出售法式面包,從早到晚要排隊,此種風景生動演繹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如果今天有誰策劃一組文章,評比十個印象最鮮亮、最有持久記憶的上海新時期街頭即景,靜安面包房門前的長隊肯定入選。

今天羅宋面包在淮海路的老大昌還有供應,但是與過去的相比,加了太多的發酵粉和黃油,高級是高級了,口味不夠“羅宋”。

與羅宋面包攜手而至的是羅宋湯。不過羅宋湯在上海的大面積出現,應該在居民食堂、職工食堂和幼兒園。上世紀70年代,供應開始豐富了,羅宋湯的原料容易備齊,無非是卷心菜、牛肉、土豆,但關鍵是梅林罐頭廠出品的番茄醬在市場上成規模地顯身,二角二分一小罐,砌磚似的摞在食品店的柜臺上,買回家可涂面包,可燒羅宋湯,可燒茄汁黃魚。上海人,逮著機會就想來點情調,盡管生活依然是那么窘迫。所以在上海版的羅宋湯里,通常專供回族居民憑票購買的牛肉是沒法當作主料投放的,取而代之的是紅腸,切絲。山芋淀粉取代了操作起來比較麻煩的油面粉。

內容龐雜、咸鮮帶酸的羅宋湯熱騰騰地來了。本土化吃法也不是與面包配套,而是當作湯來喝的。三兩大米飯一碗羅宋湯,有萬山紅遍的視覺效果,相當豐盛啦。在單位食堂里誰都這么“西湯中喝”,不會搭配一只硬邦邦的羅宋面包。

直至二十年后,我才從一本菜譜里得知,正宗的羅宋湯輔料里還應該有洋蔥、芹菜、胡蘿卜。后來在芬蘭喝到了據說是莫斯科版的紅菜湯,紅菜頭唱主角,大塊牛肉一聲不響地幫襯著,湯色呈現晚霞般的玫瑰紅,湯面上還冰山似的浮著一小坨老酸奶,喝一口,酸得眉毛直抖,胃口大開。一大廚跟我說,熬了整整四個小時啦。

直到今天,上海的煮婦都驕傲地宣稱自己會做一流的羅宋湯,也時常在家里蒙一下丈夫和孩子,當然,中國版的味道也不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德惠市| 江都市| 科尔| 荥阳市| 丰县| 剑阁县| 会昌县| 迁安市| 方正县| 绍兴县| 邮箱| 霍州市| 社会| 马关县| 浮山县| 嘉峪关市| 乌拉特前旗| 沅江市| 河北区| 铅山县| 乳山市| 彰化市| 额尔古纳市| 随州市| 手机| 富平县| 乐亭县| 海淀区| 久治县| 紫云| 额尔古纳市| 门源| 正安县| 门源| 临漳县| 嘉峪关市| 兴隆县| 区。| 西吉县|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