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股份制改革初步探索

20世紀8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先后經歷了擴大企業自主權、“利改稅”、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等階段,主要解決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確立企業的動力機制,二是實現企業的市場導向。這一時期,雖然主導的改革形式仍是承包制,但推行股份制逐漸成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嘗試,為國有企業有效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企分開、政資分開、轉換經營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探索了路子。

一、股份經濟與股份制企業的產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的腳步首先在農村邁開,股份經濟首先在城鄉集體企業中萌發。一部分農民開始從土地中解脫出來,自發采用“以資帶勞、以勞帶資”(2)的方式籌集資金,興辦合股經營的鄉鎮企業。這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股份經濟的雛形。國家對這種集資入股發展經濟的形式予以充分肯定。黨中央《關于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農民向各種企業投資入股”。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通過投資入股興辦企業、參與企業經營的熱情,促進了我國鄉村合股經營企業的發展。在這期間,一些城鎮也采取集資入股的辦法,興辦了一批合股經營的股份制企業,拉開了我國股份經濟發展的序幕。

國有企業股份制首先產生于企業之間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推行以“放權讓利”為特征的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國營企業自主權逐步擴大。一些國營企業開始沖破地區、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按照經濟發展要求,集合各方面優勢,相繼組建了一些橫向經濟聯合體。這些經濟聯合體由單純的生產經營協作發展到企業之間以資金、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互相投資入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實體,國有股份制企業應運而生。因此,我國的股份制企業是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

1984年4月,國家體改委在江蘇常州召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提到了“股份制”的問題,并在會后印發的《座談會紀要》中提出“集體企業和國營小企業要進一步放開、搞活”,辦法包括“允許職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1984年7月,北京天橋百貨股份公司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天橋百貨”,這是我國首家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國營企業。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國營企業的活力。改革初期,國營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這一方面有利于激發企業活力,另一方面也產生了長期困擾國有企業的產權不清、包袱過重、缺乏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能力等問題。為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北京、廣東、上海等地一些國有企業開始嘗試股份制改革。1984年11月,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飛樂音響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改革開放后第一只比較規范的股票。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參加中美金融研討會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時,還贈送其一股面值50元的飛樂音響公司的股票。

二、改革初期對股份制的探索

國有企業改革初期,為實現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落實企業自主權,嘗試通過放權讓利、“利改稅”、實行經濟責任制等多種形式,推動經營機制轉換。1986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明確“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企業之間互相投資,或聯合投資新建企業,一般宜采取股份制形式”。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指出,“改革中出現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國家控股和部門、地區、企業間參股以及個人入股,是社會主義企業財產的一種組織方式,可以繼續試行”。對股份制的這一認識,促進了股份制的進一步發展。

在推進股份制中,由于缺少經驗,相關立法和監管制度不健全,暴露出一些不規范的問題。如:股票與債券混同;允許入股后退股;低估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價值;事前規定較高的股息和紅利;股息在稅前成本中列支;等等。這些問題引起了理論界激烈討論,特別是股份制是姓“社”還是姓“資”、是否會導致私有化等。針對股份制試點中出現的問題,國務院先后采取措施加以引導,對股份制試點進行治理整頓。1990年5月,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關于在治理整頓中深化企業改革強化企業管理的意見》,提出要區別對待三種情況,繼續搞好股份制試點:一是企業間相互參股、持股的股份制,要積極試行;二是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制,不再擴大試點,凡是已經搞了的,要完善提高,逐步規范化,特別要注意不得變相擴大范圍;三是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制,主要是完善已有的試點,不再鋪新點。

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認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3)。這為推行股份制掃清了思想障礙,為國有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增添了動力。隨后召開的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明確“股份制有利于促進政企分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積聚社會資金,要積極試點,總結經驗,抓緊制定和落實有關法規,使之有秩序地健康發展”。股份制成為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股份制試點的推進

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之后,股份制試點工作加速推進。1992年,國家體改委會同有關部門陸續出臺《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等11個推動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配套文件。其中,《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對股份制試點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切實維護公有資產不受侵害;二是貫徹國家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三是堅持股權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四是不準把國有資產以股份形式分給集體、個人,不準把屬于集體的資產以股份形式分給個人;五是堅持“加強領導、大膽試驗、穩步推進、嚴格規范”的精神,從實際情況出發,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六是嚴格按照《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進行規范。

根據投資主體和股票類型的不同,股份制企業大體有四種類型:一是法人持股的股份制企業;二是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制企業;三是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但股票不上市交易的股份制企業;四是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制企業。各地進行股份制企業的組建和試點的主要是第一、二類;第三類股份制企業的試點,限定在廣東、福建、海南三??;第四類股份制企業的試點,只限于上海、深圳兩市。股份制企業的組建方式可以是新設,也可以由現有企業改組。企業無論是哪種組建方式,都必須取得企業原資產所有者或其授權機構的批準,并進行清產核資、資產評估和財務審計等程序。

股份制試點工作逐步規范,各地試點不斷深入。上海、深圳股份制探索起步較早,試點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深化。上海市開展股份制試點,先后經歷了由企業內部職工集資到向社會公開募股、由小型集體企業到大中型國營企業的發展過程。自1984年底飛樂音響公司開展股份制試點開始,截至1991年8月底,經上海市政府批準的股份制試點企業共11戶,股本總額9.06億元。其中,7戶企業的股票實現上市交易,即飛樂音響公司、延中實業公司、愛使電子設備公司、真空電子器件公司、中華電工聯合公司、飛樂股份公司、豫園商城股份公司。深圳市股份制試點采取“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1986年10月,深圳市印發《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正式開始股份制試點。到1990年底,深圳市共有股份有限公司77戶,累計發行股票2.86億元,其中上市公司6戶。

隨著股份制試點持續推進,股份制企業不斷增多,成效逐步顯現。截至1992年底,全國股份制試點企業達到3700多戶,其中69只股票(包括18只B股)分別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股份制改造后,企業活力得到增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試點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吸收多種經濟成分的資金到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股份制企業中,有利于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通過控股,引導資金的使用流向,鞏固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二是有力促進了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試點表明,股份制有利于實現兩權分離、政企分開,明確產權關系。同時,股份制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普遍改進,包括股東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監督、股票市場上的價格漲落、外部審計機構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監督等構成對企業經營的有力監督。三是為企業發展籌集了資金。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股份制的融資優勢得到發揮,為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特別是通過股票的溢價發行籌集到更多的資金。此外,通過發行B股,還增加了吸引外資的渠道。四是促進了資本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集團的發展。借助資本市場,股份制突破了以往條塊分割所導致的各種行政壁壘、地區保護,實現國有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在全國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成就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大型龍頭股份制企業。據對1994年中國最大的300戶股份制企業中的50戶抽樣調查統計,企業銷售收入平均增長率為49.73%,利潤平均增長率為97.44%,凈資產的平均增長率為35.19%,大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一期間股份制試點仍面臨著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如:國有企業產權關系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企業組織制度不科學,行為不規范,缺乏科學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由于資產評估、財務審計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健全,股份制改革中有些企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有的企業股份制改革后,并沒有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等等。但是,股份制試點的持續推進和取得的成效,逐步打消了社會對股份制可能動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導致私有化的疑慮,為此后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四、早期資本市場的形成

我國資本市場發端于股份制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啟動了中國經濟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型。在轉型過程中,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金融制度。資本市場應運而生,成為推動所有制變革和改進資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力量。

1978—1992年,伴隨著股份制經濟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開始萌生(4)。從合股經營的股份制鄉鎮企業,到一些小型國有和集體企業多種多樣的股份制嘗試,再到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選擇少數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放開,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一些大型國營企業紛紛進行股份制試點,半公開或公開發行股票,股票的一級市場開始出現。隨著證券發行量的增加和投資者隊伍的逐步擴大,證券流通的需求日益強烈,股票的柜臺交易陸續在全國各地出現。1986年8月,沈陽市信托投資公司率先開辦了代客買賣股票和債券及企業債券抵押融資業務。同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率先對其代理發行的飛樂音響公司和延中實業公司的股票開展柜臺掛牌交易,股票二級市場雛形初現。1987年5月,深圳發展銀行首次以自由認購的形式,向社會公開發售人民幣普通股,后又三次增發股票。隨后,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金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蛇口安達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4戶企業,也相繼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隨著股份制試點范圍的擴大和股票發行量的增加,萬國、申銀、海通三家證券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在上海相繼成立。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開始營業。為規范證券市場,深圳市還印發《深圳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深圳市證券機構管理暫行規定》等規范性文件。截至1991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共有8只上市股票、25家會員;深圳證券交易所共有6只上市股票、15家會員。隨著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發行上市的逐步推進,資本市場規模、中介機構數量和投資者隊伍穩步擴大。

資本市場是商業信用發展的結果,是股份制和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大量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重組以及規模擴張,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僅靠銀行的間接融資難以滿足其巨大的資金需求,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是必然出路。同時,資本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也促進了股份制企業的不斷規范,為股份制經濟的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發展初期,資本市場處于一種自我演進、缺乏規范和監管的狀態,并且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監會成立,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開始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監管框架,全國性市場由此形成并初步發展。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建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資本市場的發展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大城县| 太仆寺旗| 黄陵县| 泽普县| 湟中县| 阜城县| 河西区| 弋阳县| 永安市| 铜山县| 木兰县| 南投市| 蒙自县| 梅州市| 兰考县| 安化县| 乾安县| 通渭县| 清镇市| 夏津县| 吉木乃县| 凤山县| 通化县| 城口县| 江阴市| 琼海市| 成安县| 兖州市| 横山县| 开鲁县| 万源市| 孝义市| 姜堰市| 孝昌县| 应用必备| 达日县| 运城市| 苏尼特左旗| 墨脱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