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預期穩定挑戰猶存(1)——2016年中國35城市生活質量報告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2016年3—5月對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是繼2011年后的第六次年度調查。我們通過統計分析和計算得出了評價2016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的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經濟指數(QLICC),該指數在2016年第十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發布。本次主觀滿意度調查歷時兩個多月,共產生有效隨機樣本14193個,整體主觀指數的標準誤差為0.179。此外,在主觀滿意度的電話調查中,除了繼續對城市住房價格預期和居民最關注因素進行調查外,還增加了居民對就業問題預期的調查。

一、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微升,上升速率下降

2016年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的調查結果及排序情況如表1所示。表1顯示,2016年,全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為55.82,自2011年開展調查以來,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保持在滿意區間。但由于滿意區間的答案賦值在50~75分,因此仍屬于基本滿意的范疇。2012—2016年,全國生活質量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49.71、50.88、50.87、51.57、55.38、55.82。最低分值也逐漸上升,2012年分值最低的城市為47.33,2013年為48.57,2014年為49.51,2015年為53.3,本次調查為53.98,連續兩年保持在滿意區間。

表1 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

續表

表1顯示,35個城市生活質量滿意度指數得分全部超過50。其中,2012年以來連續5年排名前10位的城市只有杭州和寧波;連續5年位于后10名城市為貴陽和深圳。五年以來,首次進入前10位城市分別為南寧、大連和呼和浩特。與2015年相比,排名上升最快的三個城市為太原、呼和浩特、西寧,分別上升23位、17位和16位,下滑最快的兩個城市為廈門、長春,分別下滑33位、24位,上海和南京均下滑20位。北京的生活質量滿意度排名從2012年到2016年的位次分別為:28、24、17、28、23,一直位于中下區間。

2016年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的五個分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人力資本(62.20)、社會保障(60.66)、生活水平(60.44)、生活感受(56.05)、生活成本(39.74),與2015年相比,35個城市5個分指數加權平均值均有微升。

二、經濟承壓,客觀生活質量指數下降(2)

與往年一樣,2016年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是通過統計和計算35個城市官方公布的20個客觀經濟指標得出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

續表

續表

表2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全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均值分別為54.56、57.75、57.87、55.84、54.75。從動態角度觀察,雖然生活質量客觀指數在2016年仍位于滿意度區間,但繼2015年由升轉降后,2016年繼續回落。

橫向比較而言,北京連續5年位列榜首。連續5年排名前10位的城市還有深圳、南京、廣州、上海、西安;連續5年排名后10位的城市有哈爾濱、南寧、西寧、鄭州、重慶。5年來貴陽市首次進入前10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長沙,2015年首次進入前10名后,2016年快速滑落至第19名。另外,中國35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客觀指數2015年低于50的城市有鄭州、南寧、西寧和重慶,但2016年南寧的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回升至50.25,最低的是鄭州(46.93)。根據QLICC體系的答案賦值標準,生活質量客觀指數低于臨界點50意味著進入了不滿意區間,即從客觀指標的計算來看,西寧、重慶和鄭州等3個城市的生活質量是令人不滿意的。

分城市看,在35個城市中,生活質量客觀指數連續4年持續小幅下降的城市有北京、南京、廣州、上海;此外還有呼和浩特、寧波、長春、廈門、成都、濟南、蘭州,占比近1/3,而貴陽市的生活質量客觀指數連續5年呈現上升態勢,從2012年的50.98增至2016年的57.20。

三、城市生活質量細分指數的調查和統計結果

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指數的狀況及變化均可以從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資本、社會保障、生活感受等5個分指數得到說明。

(一)生活水平指數

1.生活水平主觀滿意度指數

根據QLICC體系,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是由收入現狀滿意度指數和收入預期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構成的。表3是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水平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從表3可以看到,35個城市生活水平滿意度均超過了滿意與不滿意區間的臨界點50,且有23個城市的得分超過60。2012—2016年,全國35個城市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51.28、52.51、54.32、60.07、60.44,連續5年都在滿意區間內,且滿意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表3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

從地區分布來看,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5個東部城市、1個中部城市、4個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個東部城市、2個中部城市、4個西部城市。

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由收入現狀滿意度指數和收入預期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獲得。從收入現狀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2012—2016年,全國35個城市收入現狀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51.52、52.54、52.98、69.65、60.66,連續5年都處在滿意區間內,且滿意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分城市看,連續4年得分均上升的城市有北京、大連、長沙、南昌、烏魯木齊、上海、天津等7個城市,占全部調查城市的20%。

從收入預期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2012—2016年,全國35個城市收入預期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51.36、52.48、55.5、60.5、60.23,2016年的收入預期滿意度指數低于2015年。分城市看,連續4年得分均上升的城市有南京、北京、太原、哈爾濱、天津、呼和浩特、南昌、重慶、沈陽等9個城市,占全部調查城市的25.7%。

2.生活水平客觀指數

根據QLICC體系,生活水平客觀指數就是通過計算35個城市的收入水平、生活改善指數兩個一級指標所屬的消費率、人均財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消費增長、人均財富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6個二級指標得出的。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水平客觀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由于該指標的大小與經濟增長情況具有密切的聯系,伴隨經濟發展進入中高速階段,2016年全國35個城市的城市生活水平客觀指數加權平均值為50.07,勉強高于臨界點50,為2012年來的最低值,2014年最高時曾達到68.06。

表4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水平客觀指數

35個城市中,只有13個城市的分值超過50,而2015年為32個城市。從地區來看,城市生活水平客觀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9個東部城市,1個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1個東部城市,3個中部城市,6個西部城市。由此看出,生活水平客觀指數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從描述客觀生活水平的六個二級指標看,與2014年相比,2015年人均消費增長、人均財富增長下降顯著,是導致生活水平客觀指數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生活成本指數

1.生活成本主觀滿意度指數

生活成本主觀滿意度指數以及排序情況如表5所示。2016年全國35個城市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為39.74,沒有一個城市的分值超過50,說明所有城市的居民對生活成本均不滿意。

表5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

盡管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處于不滿意區間,但從動態變化看,2012—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連續5年上升,從2012年的28.91上升至2016年的39.74,表明人們對城市生活成本不滿意的程度在不斷降低。

2.生活成本客觀指數

根據QLICC體系,城市生活成本客觀指數是通過計算每個城市的房屋銷售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房價收入比三個二級指標得出的。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成本客觀指數及其排序情況如表6所示。

表6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成本客觀指數

2012—2016年,全國生活成本客觀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56.10、58.67、53.84、54.58、58.74,平均值連續兩年提高,表明生活成本客觀上繼續下降,與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連續上升形成呼應。

35個城市生活成本主觀滿意度指數平均值得分上升說明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有所降低,人們的滿意度有所提高,這與生活成本客觀指數的提高是一致的。近一年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總體低于2%的低通脹區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活成本。盡管如此,由于生活成本主觀滿意度指數沒有超過50,表明居民對生活成本的滿意度仍處于不滿意區間。

(三)人力資本指數

1.人力資本主觀滿意度指數

人力資本主觀滿意度指數是通過詢問受訪者本人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滿意程度并通過答案賦值得出的。2016年35個城市人力資本主觀滿意度指數的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2015年全國35個城市的人力資本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為62.2,連續4年上升。35個城市中有33個城市得分超過60。總體上看,大多數城市居民人力資本滿意度指數在穩步上升。

表7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人力資本滿意度指數

從地區分布來看,城市居民人力資本滿意度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東、中、西部城市的比例為6:2:2。城市居民人力資本滿意度指數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東、中、西部城市的比例為3:3:4。縱向比較表明,盡管我國教育資源配置的地區差異仍然較大,但地區差異正在縮小。

2.人力資本客觀指數

根據QLICC體系,城市人力資本客觀指數是通過計算每個城市的教育提供指數、教育文化娛樂支出比兩個二級指標得出的。2016年35個城市的人力資本客觀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人力資本客觀指數

2012—2015年,35個城市人力資本客觀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57.66、57.78、57.33、57.34,不同年份間差異較小,處于基本持平的狀態。相比往年,2016年該指數有所下降,為56.98。但總體而言,人力資本客觀指數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指標。

(四)社會保障指數

1.主觀滿意度指數

2016年全國35個城市居民社會保障滿意度指數的加權平均值為60.66,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35個城市社會保障主觀滿意度指數和排序情況如表9所示。

表9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社會保障滿意度指數

35個城市中有20個城市居民社會保障滿意度得分超過60,與2015年基本持平,但遠高于2014年的5個城市。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東、中、西部城市的比例為4:2:4;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東、中、西部城市的比例為4:4:2。相比以往,社會保障主觀感受的地區差距在縮小。

根據QLICC體系,社會保障主觀滿意度指數是醫療和養老保障滿意度指數、城市安全滿意度指數的加權平均值,和往年一樣,也是通過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答案賦值得到的。

2012年到2015年,35個城市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狀況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53.61、54.34、54.80、58.04,2016年為58.68,總體上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地區分布看,城市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狀況滿意度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4個東部城市、1個中部城市、5個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個東部城市,4個中部城市,2個西部城市。相比2015年,排名后10位的城市地區分布沒有改變,但前10位的城市中,東部城市由8個減至4個,西部城市由2個增至5個,地區差異顯著減小。

2012—2015年,全國35個城市安全(社會治安)狀況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分別為64.58、58.93、60.45、62.90,2016年為62.63,處在滿意區間內,但相比2015年略有下降。從地區分布來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4個東部城市,2個中部城市,4個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個東部城市、2個中部城市、4個西部城市。

2.社會保障客觀指數

根據QLICC體系,社會保障客觀指數的分值是根據每個城市的社保覆蓋率、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失業保險覆蓋率三個二級指標得出的。35個城市社會保障客觀指數如表10所示。

表10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社會保障客觀指數

2016年全國35個城市社會保障客觀指數加權平均值為50.43,從動態變化的角度看,在2015年大幅降低的基礎上繼續下降。35個城市社會保障客觀指數的分值有21個城市低于50,與2015年大致持平,但2014年只有16個城市社會保障客觀指數得分低于50。我們認為,社會保障客觀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受經濟下行的影響,失業率上升,但我國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和比例相對較低,失業保險覆蓋面低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保障客觀指數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五)生活感受指數

1.生活感受主觀滿意度指數

根據QLICC體系,生活感受滿意度指數是通過問卷調查由生活節奏滿意度指數和生活便利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得到的。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感受主觀滿意度指數的調查結果如表11所示。

表11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生活感受滿意度指數

2012年至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感受滿意度指數平均值分別為55.63、55.07、54.88、55.66、56.05,連續三年呈現上升態勢,總體變化很小,均處于滿意區間,并且城市間的差距相對較小。生活感受滿意度指數是由生活節奏滿意度指數和生活便利滿意度指數兩個細分指數構成的。

2012—2016年,35個城市生活節奏滿意度指數平均值分別為42.87、42.97、41.90、43.12、44.07,總體變化較小。從得分情況來看,35個城市對生活節奏的滿意度從未越過滿意與不滿意的臨界點(50),說明過快的生活節奏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生活壓力。與生活節奏滿意度不同,2012—2016年,35個城市生活便利滿意度指數平均值較高,分別為68.39、67.18、67.66、68.20、68.03,綜合來看,中國35個城市的居民對生活便利普遍感到滿意。

2.生活感受客觀指數

根據QLICC體系,生活感受客觀指數是通過計算每個城市的三個一級指標即生活便利指數、生態環境指數、收入差距感受指數及其所屬的6個二級指標的數值得到的。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感受客觀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12所示。

表12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感受客觀指數

2016年35個城市生活感受客觀指數的均值為57.54,處于滿意區間。整體來看,35個城市間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相差懸殊,從二級指標來看,城市間交通提供能力、萬人影劇院數、醫療提供能力、人均綠地面積、空氣質量、基尼系數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近兩年來,盡管城市居民對生活質量的主觀滿意度指數穩中有升,但生活質量客觀指數卻在2015年由升轉降之后繼續下跌。究其原因,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我國政府以“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共享經濟與社會發展成果”為基本政策理念,出臺了一系列調整政策,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滿意度有所提高,說明這些政策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但生活質量客觀指數連續兩年下降,說明經濟增速下滑對城市居民生活造成的實際影響不容小覷。

四、城市生活質量存在主客觀反差,并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表13給出了描述2012—2016年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和生活質量客觀指數的5個細分指數,從中可以看出各項細分指數的變化情況。

表13 2012—2016年主客觀細分指數

從表13可以看出,城市生活質量主客觀指數存在明顯反差。2012年特別是2013年以來,除個別年份外,主觀滿意度指數基本上處于穩中有升的態勢。而在客觀指數中,生活水平客觀指數經過3年的持續上升后,近兩年連續下跌,且下跌的幅度較大。人力資本客觀指數和社會保障指數2016年也有所下降,生活成本客觀指數和生活感受客觀指數則有所上升。這與近兩年經濟增速持續下降基本上是一致的。盡管出現上述情況,但生活水平主觀滿意度指數繼2015年首次高于生活水平客觀指數后,今年更是高出了10.37。

2012—2016年,主客觀指數及其細分指數呈現了一定的區域特征。具體到主觀滿意度指數,區域差異不是特別明顯,西部地區主觀滿意度指數有了上升,以往東高西低的格局有所改變,呈現西高東低的局面。反觀客觀指數,東中西三個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東部城市要高于中部城市,中西部城市差異不是特別明顯。

表14 按區域分主觀滿意度指數及客觀指數

繼續觀察5個主觀滿意度細分指數。如表15所示,與2015年相比,東、中部城市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略有下降,西部城市略有上升,東中西三個區域基本持平,沒有太大差別。與2015年相比,東、中部城市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變化不大,西部地區有了一定的上升,并且超過了其他兩個地區。人力資本滿意度指數三個地區均略有上升,中部最高,東部其次。社會保障滿意度指數與2015年相比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三個地區的生活感受滿意度指數均有所上升,其中東部城市最高,其次為中部城市。

表15 按區域分5個主觀滿意度細分指數

續表

5個客觀細分指數也呈現了明顯的區域特征。表16表明,生活水平客觀指數呈現了東、中、西部依次遞減的局面。與2015年相比,三個地區的生活水平客觀指數下降明顯。其中,中部城市下降最為明顯,其次是西部地區。生活成本客觀指數三個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仍舊呈現了西高東低的布局。人力資本客觀指數三個地區差異不顯著,與2015年相比略有變化。社會保障客觀指數區域特征明顯,東部最高,西部其次,中部排名最后。與2015年相比,社會保障客觀指數均略有提升,但幅度不大。三個地區生活感受客觀指數變化的態勢比較平穩,東部最高,其次為西部,中部得分最低。

表16 按區域分5個客觀細分指數

五、房價預期與走勢顯著分化,住房調控體系亟待完善

2016年,課題組繼續對房價預期進行專項調查。35個城市房價預期指數如表17所示。根據調查結果,2016年房價預期指數的加權平均值為40.16,低于2015年的43.86,連續兩年處于下跌區間,說明居民普遍認為當前城市房價過高,預期未來房價會回調。

表17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房價預期指數

根據調查結果,一線城市總體排名靠后,北京和深圳連續兩年處于后10位,上海和廣州則連續兩年處于第20位之后,說明城市居民認為一線城市房價過高,預期下跌較強烈;二線城市中,寧波和大連連續兩年處于前10位,鄭州連續兩年處于后10位;三線城市中,銀川連續兩年位居前10位,太原連續兩年位居后10位。根據經濟學理論,價格預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一旦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就會改變其消費和投資行為,從而加劇通脹,并可能造成通脹的螺旋式上升;反之亦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以及資本市場具有強烈的政策屬性。由于人們無法對政策作出正確的預期,政策沖擊可能會導致人們的預期出現系統性偏差,從而導致房價預期與實際房價變動出現偏離。

例如,2015年初課題組進行的調查研究表明,35個城市居民普遍認為房價會下跌。然而,根據易居研究院監測的35個城市房地產數據,2015年下半年開始,全國35個城市房地產成交量持續上升,量價齊升的局面持續數月,庫存規模出現連續7個月環比下跌、連續9個月同比下跌的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5月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指數,70個大中城市平均銷售價格連續12個月環比上漲。從區域的角度來看,過去一年房價分化趨勢明顯,一、二線城市房價走勢強勁,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壓力仍然很大,房價走勢疲軟。

關于房價重拾強勁漲勢的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房地產投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為應對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房產庫存高企的局面,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金融信貸優惠政策,刺激房產需求。與此同時,各地方配套實施一系列寬松政策,以公積金政策調整為主,包括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等政策,刺激了居民住房需求特別是改善性需求的釋放。第二,為應對經濟下滑,央行過去18個月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實體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大量的資金流入資本市場。然而,2015年6月以來,中國股市大幅下挫,從而導致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出股市,流入房地產市場。第三,我國區域間發展差異總體較為顯著,相比二、三線城市,一線城市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公共服務水平(尤其是教育和醫療)、基礎設施便利程度都是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定居的關鍵因素。另外,二、三線城市乃至四線城市,由于總體庫存較大,前期房價上漲幅度過大,因此本輪上漲中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高于二、三線城市。

然而,盡管房價連續數月上漲,但本次調查的結果表明,35個主要城市的居民仍然認為未來一兩年內房價應該下調。這說明在經濟增速下滑、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在廣大群眾看來,政策紅利推動的房價上漲已經超出了人們可接受的范圍,當前的房價漲勢難以為繼。對此,我們認為,房產的本質屬性是滿足人們居住的需求,在我國繼續推進城市化的背景下,政府應該優化房地產調控體系,穩定房地產政策,防止房價在短期內大幅震蕩,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

六、最關注因素調查:空氣質量位居首位,物價躍居第二

(一)調查結果

2016年我們繼續對城市居民最關注因素進行調查。表18的調查結果顯示,與往年不同,2016年35個城市居民均把空氣質量視為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而2014年為17個城市,2015年為32個城市。由此說明,我國主要城市居民越來越重視空氣質量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就各項指標而言,35個城市居民認為對生活質量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依次為空氣質量(46.33%)、物價(23.94%)、食品安全(20.87%)、交通狀況(8.86%),而2015年為空氣質量(39.12%)、食品安全(28.77%)、物價(21.17%)、交通狀況(10.94%)。比較而言,空氣質量仍然位居第一,而且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居民對物價的關注度提升,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下降,物價取代食品安全成為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第二因素。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速下行,居民收入增長趨緩,而且在本次調查所進行的那段時間,農產品價格處于相對高位運行,因此城市居民對物價的關注度提高,表明了城市居民對通脹的擔憂。

表18 2016年生活質量影響因素調查結果

續表

①該平均值是根據所有受訪者中選擇每個最關注影響因素的人數除以受訪者總人數獲得的。

進一步分析表明,受訪者對空氣質量、食品安全、物價和交通狀況的關注程度因性別、學歷、工作狀態、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根據表19,無論男性和女性、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狀態如何,最關注的都是空氣質量和物價。相比較而言,男性對物價和交通狀況的關注度高于女性,而女性對食品安全和空氣質量的關注度高于男性;學歷高的人更為關注空氣質量,學歷低的人更關注物價水平,學歷高低對食品安全和交通狀況的評價沒有影響;有工作的人似乎更為關注空氣質量和食品安全,沒有工作的人似乎更為關注物價和交通狀況。

表19 不同性別、學歷、工作狀態對四項因素的關注度

表20給出了不同年齡段對四項因素的關注度,無論年齡大小,最關注的前兩個因素同樣是空氣質量和物價。所不同的是,在食品安全方面,50歲以上的人群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較高,20~30歲人群次之,31~50歲的人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較低;在空氣質量方面,31~40歲的人群對空氣質量的關注程度較高,41~50歲的人群次之,20~30歲的人群位列第三,50歲以上的人群對空氣質量的關注程度較低;在物價方面,51~60歲的人群對物價的關注度較高,60歲以上的人群次之,41~50歲的人位列第三,20~40歲的人群對物價的關注區別不大;在交通狀況方面,60歲以上的人和20~30歲的人群關注程度最高,41~50歲的人群次之,51~60歲的人群排第三位,31~40歲年齡段的人群對交通狀況的關注度最低。

表20 不同年齡段對四項因素的關注度

(二)加大環境環保投入,保障居民生活的環境質量

表21給出的調查數據是2016年我們對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表21 35個城市空氣質量情況(4)

續表

比較本次調查的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程度和這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可以發現,PM2.5的濃度與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說空氣質量的優劣與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并沒有一致的相關關系。按照空氣質量與居民關注度之間的關系,城市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城市的空氣質量為優或接近優的水平,但當地居民卻十分關注空氣質量,即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排名小于PM2.5濃度排名5位以上。這些城市包括以南寧、寧波、銀川為代表的11個城市,其中東、中、西部城市的比例為8:0:3。這說明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在不斷提高,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環境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第二類城市的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甚至達到污染的程度,但相對來說當地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較低,即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排名大于PM2.5濃度排名5位以上。這些城市包括以太原、沈陽、石家莊為典型代表的12個城市,東、中、西部城市的比例為4:4:4。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于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以傳統工業為主,除杭州等少數城市外,一直以來環境質量都不太好。因此,從當地居民的角度看,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訴求本身并不高。

第三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與居民環境關注度排名成反比,即空氣質量好的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關注程度較低,空氣質量差的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關注程度較高,城市居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排名與PM2.5濃度排名差異在5名以內(含5名)。這些城市包括以呼和浩特、南昌為代表的13個城市,東、中、西部城市比例為4:6:2。這類城市中既有環境質量較高、環境關注度較低的地區,如呼和浩特、大連、廈門、貴陽等城市;也有環境質量較差、環境關注度較高的地區,如北京、合肥、濟南、鄭州等。因此,并不是環境質量關注度越高越好,一些城市環境質量關注度較高,是因為其糟糕的空氣質量,而一些城市環境質量關注度較低,則源于其良好的環境本底。(5)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城市環境污染對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對此中央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立法建設,彰顯了黨和國家治理污染的堅定決心。但居民對空氣質量關注度的不斷提高以及環境治理尚存的問題表明,我國在環境治理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5%才能阻止環境惡化,達到2%~3%才能真正改善環境。“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投資額在GDP占比約1.5%,而早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英國的環保投資占比就超過了2%,日本更是達到3.4%。因此在未來的環境治理中,在強化各項政策法規的同時,要加大對環保治理的投入,不僅能夠改善環境質量,而且能夠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健全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繼續提升食品安全滿意度

根據2014—2015年連續兩年的調查結果,空氣質量和食品安全兩個因素是排在前兩位的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然而,2016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在35個調查城市中,只有10個城市認為食品安全是影響生活質量的第二因素。該調查結果也得到了其他社會調查的佐證。在小康雜志與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聯合進行的“2015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中,食品安全問題連續第四年位居“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首位,關注度達到44.8%,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狀況的滿意度比往年提升了“一個檔次”。(6)

縱觀世界各國食品安全的發展歷程,中國食品安全發展總體上處于第二、第三階段過渡期,即針對食品工業化和農業工業化粗放發展,監管措施在不斷提升,但尚未達到食品產業發展規范化、法治化發展階段。在規范化與法治化階段,應嚴格限制各種食品添加劑、色素等化學原料在食品生產中的使用量,相關質量體系標準、法律法規制度日漸完善。2015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針對原《食品安全法》存在的缺陷與漏洞,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總則中規定了食品安全工作要遵循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的基本原則,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管制度。

雖然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還存在對于占食品生產企業總數80%的小微企業缺乏監管的問題。因此,在監管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改善和上升空間。

(四)基礎設施與區域布局并重,進一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本次對城市居民最關注的影響生活質量的四個相關因素調查結果表明,交通狀況雖然位列第四位,但從35個調查城市樣本的平均值來看,有8.86%的受訪者認為交通狀況是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低于2015年的10.69%,說明我國城市交通狀況在逐漸改善。

從居民出行滿意程度來說,堵車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大中城市居民出行的最大困擾。2016年4月,高德地圖聯合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同比2015年第一季度,在高德地圖交通大數據監測的60個城市中,總體擁堵有所緩解,其中,近1/3的城市較2015年擁堵有所緩解,這部分城市以東部沿海地區較為明顯,而另外1/3的城市擁堵呈上升趨勢,這些城市多集中在珠三角區域,另有部分城市擁堵狀況與2015年相當。第一季度城市擁堵緩解榜中,天津、上海、福州、石家莊等城市位列其中,分別下降9.2%、7.8%、4.0%、3.8%;與此同時,第一季度城市擁堵加劇榜中,濟南、長沙、合肥、長春、深圳、哈爾濱等城市位列其中,高峰擁堵延時指數分別上升9.6%、8.4%、7.8%、7.1%、4.9%、3.4%。由此說明,我國交通擁堵治理有所成效。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為進一步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我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提升城市基礎建設水平。作為經濟發達城市的代表,中國香港的自由流車速之所以遠遠高于同級別的大陸城市,是因為其高水平的基礎建設。相關數據顯示,香港的高速路(香港沒有快速路,全是高速路)占比達到5.6%以上,而擁堵較為突出的城市——北京、濟南高速+快速路占比都小于2.5%,連香港的一半都不到。另外,大陸多數城市排水系統較為落后,雨季很容易發生城市內澇,惡化城市交通擁堵狀況。第二,進一步推行混合用地模式,摒棄“雅典憲章”的功能分區觀念,避免城市布局功能單一化,改變職住失衡的現象。第三,推進由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相結合的城市圈建設,以遏制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引導人口、產業和城市功能分散至周邊衛星城市。(7)

七、居民就業預期基本樂觀,產業結構轉型須穩步推進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民眾生活收入來源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已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階段,我國就業市場壓力有所加大,對就業前景的預期將是決定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次調查我們新增加了城市居民對就業問題的滿意度調查。我們對該問題的設計是:您對未來兩三年內的(您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就業前景樂觀嗎?答案分別是:①很樂觀;②樂觀;③一般;④不樂觀;⑤很不樂觀。調查結果見表22。

表22 2016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就業滿意度指數

續表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盡管近兩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然而35個城市居民就業滿意度指數平均為57.41,處于滿意與不滿意的分界線之上,即廣大居民對未來2~3年內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

實際的經濟數據或許能說明為何居民對就業前景保持較為樂觀的態度。根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45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0410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增長0.4%;本地農民工10863萬人,增長2.7%。對于統計局公布的失業率,國內外社會各界有所質疑,認為城鎮登記失業率無法表示真實的失業狀況。對此,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級城市的勞動力調查于2015年7月開始試運營,并于2016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2016年2月,李克強總理在春節后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2016年1月全國的調查失業率為4.99%,相比經濟增長而言,就業形勢較為穩定。

從進一步的調查分析來看,不同的性別、年齡、學歷以及在職狀態對于未來就業前景的態度還有所不同。

表23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工作狀態對未來就業的態度

根據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就不同性別而言,相對于女性,男性對未來就業形勢更為樂觀,其具體表現為:男性中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占52.37%,女性的這一比例為49.21%;男性中很不樂觀和不樂觀的比例為24.01%,女性的這一比例為26.67%。由于在現實職場中,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競爭力,因此這個調查結果基本符合社會現狀。

就不同年齡段而言,31~40歲年齡段的人最為樂觀,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55.21%,很不樂觀和不樂觀的比例為18.41%;20~30歲年齡段的人次之,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51.49%,很不樂觀和不樂觀的比例為29.34%;60歲以上位列第三,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45.35%,很不樂觀和不樂觀的比例為22.09%;41~50歲年齡段的人位列第四,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43.97%,很不樂觀和不樂觀的比例為25.33%;51~60歲年齡段的人最悲觀,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僅為38.37%,很不樂觀和不樂觀的比例高達32.03%。值得一提的是,相比60歲以上的人,20~30歲的人持樂觀態度的人占比較高,但持悲觀態度的人占比也高,兩極分化較為突出。

就不同學歷而言,相對于大專以下學歷,大專及以上的人在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對未來就業的形勢更為樂觀。具體表現為:在大專及以上的學歷人群中,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63.26%,不樂觀和很不樂觀的比例為25.12%;在大專以下學歷人群中,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僅為41.32%,不樂觀和很不樂觀的比例為26.35%。

就在職與否而言,由于失業本身就是經濟增長低迷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而目前在職的人本身就說明其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在職的人比目前沒有工作的人對未來就業形勢更為樂觀。具體表現為:在職人群中,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53.7%,不樂觀和很不樂觀的比例為22.05%;在目前沒有工作的人群中,樂觀和很樂觀的比例為46.24%,不樂觀和很不樂觀的比例高達30.47%。

結合本次調查結果以及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來看,與2015年底及2016年第一季度不同,當前居民的就業預期正在好轉,處于相對樂觀的區間。然而,反觀現實,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等相關機構的研究,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來,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CIER指數)處于持續下行的狀態。分行業來看,由于當前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在就業方面體現在不同行業的CIER指數差異比較明顯,互聯網/電子商務、基金/證券、交通/運輸以及中介服務等行業的就業景氣指數相對較高;會計、航空/航天、能源/礦產、跨領域經營和電氣/電力/水利等傳統服務業、重工業以及礦產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差。總的說來,由于中國經濟處于發展的轉型期,就業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將面臨轉型期的陣痛。在調結構、去產能的大背景下,煤炭、鋼鐵、石油等傳統行業用工明顯減少,“互聯網+”等新業態發展速度較快,但其帶動就業的能力相對有限,不及傳統行業,因此當前我國就業壓力較大。對此我們認為,中央政府一方面應積極出臺加強再就業培訓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轉型。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重點在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與生產性服務業、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2016年城市生活質量調查表明,在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放緩的新常態背景下,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與風險。在客觀生活質量指數與2015年相比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主觀滿意度指數保持了基本穩定。但是,當前我們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過快的生活節奏、不確定的房地產價格以及令人擔憂的就業前景。在未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各級政府要繼續致力于推進民生體系建設,穩定經濟增長,實現居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1)本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組建的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的一項跟蹤調查報告之一。本報告執筆人趙家章、張連城、郝宇彪、張自然、王銀。最終定稿:張連城、張平、楊春學。組織和策劃本次調研的人員包括:張平、張連城、楊春學、紀宏、郎麗華、徐雪、劉霞輝、王誠、張曉晶、田新民、張自然、趙家章、王銀。本項目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正確處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研究”(12&ZD038)的支持。

(2)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具體測算方法,請參考張連城等:“生活質量指數趨升,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堪憂——2014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經濟學動態》2014年第8期。

(4)排名按照由高至低的順序,PM2.5的平均濃度越高,表示空氣質量越差。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5)環境本底是指自然環境在未受污染的情況下,各種環境要素中化學元素或化學物質的基線含量。

(6)騰訊財經:“2015最受關注十大焦點問題:食品安全仍熱”,http://finance.qq.com/a/20151215/028601.htm。

(7)錢七虎:“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的治本之策”,《科技日報》,2014年4月2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新巴尔虎右旗| 建湖县| 阿克陶县| 剑阁县| 巩留县| 阿图什市| 东兰县| 南开区| 德令哈市| 泊头市| 浮山县| 福州市| 宝清县| 德化县| 牟定县| 荣昌县| 卢湾区| 台北县| 文昌市| 徐州市| 咸宁市| 阿克| 南阳市| 富平县| 七台河市| 仲巴县| 合川市| 垣曲县| 桂东县| 齐齐哈尔市| 丹巴县| 涞源县| 休宁县| 新宁县| 开平市| 永宁县| 蕲春县| 龙川县| 肥东县| 石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