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投資組合(珍藏版)
- (美)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 1279字
- 2020-08-13 11:15:29
“少就是多”
你還記得巴菲特對投資“門外漢”的忠告吧?即投資于指數基金。巴菲特下面的這段話才更有趣且符合我們的寫作目的:“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那么選5~10家價格合理且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傳統意義上的多元化投資(廣義上的活躍有價證券投資)對你就毫無意義了。”
沃倫·巴菲特投資策略的基本原則
◎企業原則
這家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這家企業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運作歷史?
這家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管理原則
管理層是否理智?
管理層對它的股民是否坦誠?
管理層能否拒絕機構跟風做法?
◎財務原則
注重權益回報而不是每股收益
計算“股東收益”
尋求高利潤率的公司
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確保創立1美元市值
◎市場原則
企業的估值是多少?
企業是否會被大打折扣以便低值買進?
傳統多元化投資的問題出在哪兒?可以肯定的一個問題是,你極有可能買入一些你一無所知的股票。“對投資略知一二”的投資者,應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將注意力集中在5~10家公司上。其他堅持集中投資哲學的人則建議數量應更少些,3家就夠了。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合理的數量應在10~15家之間。這樣我們就回答了前面的問題,究竟多少算“少數幾種”?答案是不超過15家。事實上,具體數字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要了解集中投資后面的投資原理。如果將集中投資應用于幾十種以上的投資組合,它就土崩瓦解失去意義了。
沃倫·巴菲特經常從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那里獲得思想源泉。1934年凱恩斯在給商業同行的一封信中寫道:“通過撒大網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來降低投資風險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你對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無特別信心……人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里,我本人有信心投資的企業也不過兩三家。”凱恩斯的信構成集中投資的雛形。
另一位更具深遠意義的影響者是菲利普·費舍爾(Philip Fisher)。他對巴菲特的影響已經逐漸被人們注意到。費舍爾是一位杰出的投資咨詢家。他從業近50年并著有兩本重要論著:《普通股與非普通利潤》(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和《普通股通往財富之路》(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這兩本書都深受巴菲特的喜愛。
費舍爾也是著名的集中證券投資家,他總是說他寧愿投資于幾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資于眾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費舍爾是在1929年股市崩潰以后不久開始他的投資咨詢業務的,他仍清楚地記得當時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是多么至關重要。“我知道我對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一般情況下,費舍爾將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內,其中有75%的投資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他在1958年《普通股與非普通利潤》一書中寫道:“許多投資者,當然還有那些為他們提供咨詢的人,從未意識到,購買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沒有充分多元化還要危險得多。”40年后的今天,費舍爾已是91歲高齡的老人,仍然不改初衷。他告訴我說:“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寧愿不買。”
肯·費舍爾(Ken Fisher)是菲利普·費舍爾的兒子,也是一位出色的資金管理家。他是這樣總結他父親的哲學的:“我父親的投資策略是基于一個獨特卻又有遠見的思想,即少意味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