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投資組合(珍藏版)
- (美)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 1029字
- 2020-08-13 11:15:31
有效市場理論
盡管包括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內的其他杰出的研究者都已對有效市場理論發表了見解,但法瑪卻是發展股市行為學綜合理論中最有功勞的一位。
法瑪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股價變化的。作為博覽群書的讀者,他博采各家股市行為學說之長,并深受法國數學家貝努瓦特·曼德爾布羅特(Benoit Mandelbrot)的影響。作為積分幾何的發明者,曼德爾布羅特認為由于股價波動極不具規律性,對它們永遠不可能做任何根本性或統計性的研究,而且不規則價格波動的格局定會加劇,造成令人預想不到的大幅度股價緊張波動。
法瑪的博士論文《股價行為學》1963年發表在《商業雜志》(The Journal of Business)上,后來又有部分節選發表在《金融分析家雜志》(The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以及《機構投資者》(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上。盡管法瑪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但他已引起金融界的注意。
法瑪所傳達的信息簡單而明確:股價的不可預測性是因為股市過于有效。在一個有效的市場里,任何信息的出現都會使許多聰明人(法瑪稱他們為“理智的最大利潤追求者”)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從而導致價格快速升跌,人們還來不及去獲利,價格就已經變化了,所以在一個有效市場里對未來的預測是不占有任何地位的,因為股價的變化實在太快了。
法瑪承認對有效市場的某種概念進行經驗性檢驗是可能的。另一種辦法是找出能夠在業績上超出市場交易的系統,或找出超出市場業績的券商。如果這些券商存在,這個市場顯然是不夠有效的;相反,如果沒有人能夠展示出擊敗股市的能力,那么我們可以假設股價反映出了所有可得的信息,并且市場是有效的。
這些具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現代證券投資理論,對于發展它們的理論家和研究者來說,可謂津津樂道,樂此不疲,但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華爾街對此卻毫不理睬。彼得·伯恩斯坦給出的理由是:在此期間,證券管理是“未畫航海圖的領域”。然而,到了1974年這一切都改變了。
毫無疑問,1973~1974年的大熊市迫使投資專業人士去認真考慮學術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提供了控制風險的新方法。過去幾十年的盲目投機所造成的深刻傷痛已不容再被忽視。伯恩斯坦說:“1974年的災難使我確信一定有一種更好的方法來管理證券投資。即使我自己可以面對學術界的理論高墻無動于衷,但來自主要大學的理論體系勢如破竹,以至于我無法接受同仁們的關于股市理論純屬騙人的鬼話之說。”
從此,開歷史之先河,金融的命運不再掌握在華爾街的手中,甚至也不掌握在企業所有者手里。隨著我們的進步,金融的前景將由一批大學教授來描繪,金融專業人士紛紛開始上門求教。在他們的象牙塔內,大學教授成為現代金融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