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譯本序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德國近代杰出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世人公認他為繼但丁和莎士比亞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可是,在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問世前,也就是說當他還在世時,歌德之為歌德,歌德之享譽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卻是由于他二十四歲時寫成的一本薄薄的“小書”——《少年維特的煩惱》。這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它何以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威力?……

《維特》與歌德

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作家寫什么書,怎樣寫,往往取決于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歌德尤其如此。晚年,他回顧自己一生的創作時說,他的所有作品“僅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個個片斷”?!渡倌昃S特的煩惱》這部用第一人稱寫的書信體小說,可以說是這些“片斷”中極為典型和至關重要的一個。

歌德出生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父親卡斯帕爾·歌德年輕時上過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并曾到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等國游歷??墒?,盡管學識淵博,廣有家財,他作為一個普通市民仍受到城里占支配地位的貴族階層的蔑視,想以不領薪俸為交換條件在市政府謀取一官半職而不可得,被迫賦閑在家,借收藏書畫和用意大利文寫游記消磨時日,養成了孤僻、抑郁和固執的脾氣。在這樣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詩人歌德,一方面受到著良好的教養,能過一種無溫飽之虞的悠閑生活;另一方面也受家庭影響,產生了對腐敗的貴族社會和封建等級制的不滿。

1765年,16歲的歌德被送往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他本人的興趣卻在文學和繪畫方面。

1771年8月,歌德獲得博士學位,回到故鄉開了一個律師事務所。

1772年5月,歌德遵照父命到威茨拉爾的帝國高等法院實習。威茨拉爾是座空氣陳腐得令人窒息的小城,帝國法院更以辦事拖沓而惡名遠播。歌德因此把實習的事拋在腦后,終日悠游于景色宜人的鄉間,在那兒“研讀荷馬、品達等人的作品,干符合他的天賦、他的思想方式和令他感興趣的事情”。6月9日,在一次鄉村舞會上,他結識了天真美麗的少女夏綠蒂·布甫,對她產生了熱烈的愛慕。但夏綠蒂已經訂婚。盡管她的未婚夫克斯特納爾和夏綠蒂一家對歌德都十分友善,但他仍因失戀而感到痛苦,終于在9月11日不辭而別,回到法蘭克福。

回到故鄉之后,歌德久久未能克服心頭的苦悶,以致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他在《詩與真》第13卷中寫道:“當時我在床邊上總擺著一把精致而鋒利的小刀,每晚熄燈前都要拿起它來對著自己的胸口,想試一試能否把刀尖刺幾公分進去??晌疫@嘗試一直沒能成功……于是,我決定活下去。”誰料就在這時,另一個人卻把他幾經嘗試而放棄的事做成了。消息傳來,歌德大為震驚,因為,自殺者不僅是他早年在萊比錫上大學時認識的一個叫耶魯撒冷的青年,出事地點也正好在威茨拉爾,歌德在散步時還常常與他相遇;而且,想要自殺的主要原因也同為戀慕他人之妻遭到拒斥。這種種情況,不能不令歌德聯想到自身的遭遇,感受到切膚之痛。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歌德本已決心作一次“詩的懺悔”;而耶魯撒冷的不幸遭遇,剛好為他提供了所缺少的素材。關于這部后來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小說的誕生情況,歌德在《詩與真》第13卷中寫道:

“因苦戀朋友之妻而造成的耶魯撒冷之死,從夢中把我撼醒;使我不僅對他和我過去的遭遇進行思索,還分析眼下剛碰到的這個令我激動不安的類似事件。如此一來,我正在寫的作品便飽含著火熱的情感,以致不能再分辨藝術的虛構與生活的真實。我把自己與外界完全隔絕開來,閉門謝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無關的雜念。另一方面,我又搜索枯腸,重溫我最近那段還不曾寫出來的生活,把所有有一點關系的材料統統集中起來待用。這樣,在經過了那么久和那么多的暗中醞釀以后,我奮筆疾書,四個星期內便完成了《維特》……”

了解到這些情況,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維特》一書何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它的主人公一個個何以如此血肉豐滿,栩栩如生。親身的經歷感受,長久的醞釀準備,按捺不住的創作沖動,“火熱的情感”“集中心思”“搜索枯腸”等等——這些,就是《維特》的創作過程給我們的啟示!在《維特》問世整整半個世紀后的1824年,歌德因出版社要印行《維特》的五十周年紀年版寫成了《致維特》一詩,其中有兩句更可算是他對自己與維特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的生動概括:

我被選中留下,你被選中離去,

你先我而去了,卻也損失無幾……

《維特》的時代精神

《維特》出版于1774年,其時歐洲正面臨著一個歷史轉折點,古老的封建制度業已衰朽,資產階級的時代即將來臨。經濟上,資產階級具有了超過貴族階級的力量;經過啟蒙運動,他們的階級意識也進一步覺醒,其中青年一代更是思潮翻騰,感情激蕩,對仍然限制和壓迫著他們的封建制度極為不滿,強烈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現狀??墒牵诶卫握莆罩鴱姶髧覚C器的封建勢力面前,他們一時難以直接提出政權要求,只好以“個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復自然的社會狀態”“建立平等的人與人關系”等口號,表達對于一個符合他們的政治理想和經濟要求的新社會的憧憬。這些口號乃是時代的呼喚,在德國也引起了一場持續十余年的思想解放的狂飆運動。

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繼承和發展了啟蒙運動的思想,特別推崇盧梭關于“返歸自然”的理論;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的泛神論則構成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哲學基礎。歌德作為這一運動的發起者和中堅力量,受盧梭和斯賓諾沙的影響都非常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思潮中產生的《維特》,它表現的時代精神即是新興資產階級變革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理想,即是“個性解放”“感情自由”“返歸自然”等等;就德國范圍內來說,它則鮮明地、集中地體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具體地講,《維特》的思想意義表現在:

(一)述說了新興資產階級所懷抱的理想

小說主人公維特是個出身市民家庭的青年。他思想敏銳,感情豐富,才識過人,資產階級關于“個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愛”等理想,無不在他的言論主張和待人接物中得到表現,具體化為對于“自然”的無限信仰和崇奉。他熱情謳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視自然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兒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能成為“無所不在的上帝(即自然)的一面鏡子”;他親近處于自然狀態的人——純樸的村民和天真的兒童,自稱“離我的心最近的是孩子們”;他重視自然真誠的感情流露,珍惜他的“心”勝于一切,說“我的心才是我惟一的驕傲”,同情,不,簡直是崇拜那個全心全意愛著自己女東家的青年長工;他主張藝術皈依自然,視“對自然的真實感受和真實表現”為藝術的生命,認為“只有自然能造就大藝術家”;他仰慕來自民間的詩人荷馬和“莪相”,向往荷馬史詩和《圣經》中所描述的樸素自然的先民生活與平等和睦的人與人的關系……

維特這種對自然的無限崇仰,淋漓盡致、生動形象地闡發了盧梭和斯賓諾沙的理論,不僅表現著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觀、宗教觀、社會觀、道德觀、審美觀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變革社會現實的要求。小說主人公所向往的,實際上也就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現,充分滿足,充分施展。

(二)揭示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與社會現實的矛盾

《維特》表達的要求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全面發展的理想是崇高而美好的,不僅在反封建的斗爭中有著明顯的作用,而且已超出了資產階級的局限。也正因此,它在當時的社會里根本無法實現?!毒S特》通過其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清楚地揭示出了妨礙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實現的內外原因。原因中最顯而易見的,莫過于腐朽頑固的封建勢力對于人的壓迫。法國大革命前的歐洲,除去荷蘭和英國,整個都還處于封建奴役的重軛之下,歌德生活的德國更加可悲。在那里,不僅封建等級制十分森嚴,甚至農奴制也依然存在。在那里,任何一個小國君都掌握著對其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以至于可以把他們成百上千地出賣給別的國家當炮灰。在那里,任何一個小貴族都可以對出身市民階級的人頤指氣使;不少市民階級的知識分子不得已而淪為他們的秘書和家庭教師,處于相當于他們的奴仆的地位。在這樣的社會里,哪兒容得資產階級實現其“個性解放”“感情自由”“全面地發展人的自然本性”的理想呢?!

維特是個富于自我意識的市民青年,不甘心對人俯首貼耳、自認低人一等,結果在貴族社會中便處處碰壁。他雖卓有才智,卻在他當秘書的公使館中呆不下去,因為上司對他的工作、交際以至于寫文章的句法、標點等等無不挑剔、指責。他無意間躋身于C伯爵家的聚會,貴族男女便一個個讓人飽嘗他們那“世襲的傲慢”的滋味,不約而同地要求主人驅趕他,然后把事情張揚出去,鬧得滿城風雨,使心高氣傲的他受到莫大刺激。就連那個除去“一串祖先的名字和可資憑借的貴族頭銜”便一無所有的破落女貴族,也以自己的外甥女與他交往為恥辱,使他更是感到痛苦。貴族階級的歧視使維特憤懣不平,以致他“曾上百次地抓起刀來,想來刺穿自己的胸膛以抒積郁”。

然而,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扼殺人性,只是妨礙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實現的外部原因;市民社會發展本身帶來的矛盾,才是決定這一理想必然破滅的深刻的內因。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的發展,促使了人性的異化;“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貪得無厭的資本家和出賣勞動力的工資奴隸。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雖遠遠落后于英、法,但所造成的人性的敗壞也很嚴重;“人”同樣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小市民。恩格斯在《德國現狀》一文中把當時的德國形象地比作“只不過是一個糞堆”,而德國的資產者“處在這個糞堆中卻很舒服,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糞,周圍的糞使他們感到溫暖”。這些身處“糞堆”而感到舒服自在的德國資產者,哪兒有心思和能力去追求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呢?哪兒能支持和容許他們中的少數先進分子去實現這種理想呢?歌德,甚至整個狂飆突進運動的可悲處境就是如此。

小說《維特》用了更多的篇幅,從日常生活中揭示主人公理想破滅的階級內因。首先我們看到,心性高卓的維特不止被貴族階級視為異類,而且在市民社會中也是個孤獨者,處處遭人冷眼。一班庸俗小市民更對他心懷嫉恨,罵他妄自尊大,對他在貴族聚會中受辱一事津津樂道,引以為快。就連他的好友阿爾伯特和另外兩個屬于知識分子階層的人,對他的思想言行也不能理解,難怪他要對阿爾伯特抱怨說:“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只要誰稍有自由的、高尚的、出人意表的言論行動,你就會聽見人們在他背后叫‘這人喝醉了!’‘這人是個傻瓜!’這真使我受不了??蓯u啊,你們這些清醒的人!可恥啊,你們這些智者!”實際上,維特罵的“清醒的人”都是些猥瑣昏聵的小市民,他自己才真正是個覺醒者。

其次,再看市民的生活和相互關系,更是庸俗、虛偽透頂。他們有的心安理得地為貴族階級效犬馬之勞,有的不知羞恥地冒充貴族,逢人便講自己的“高貴血統和領地”。他們彼此之間爾虞我詐,“互相搶奪著健康、榮譽、歡樂和休息”,“成年累月所盤算和希冀的只是如何在聚餐時把自己的座位往上移一把椅子”,或者乘雪橇郊游時走在前面。面對著這些現象,維特不禁驚呼:“這些人真不知怎么稱其為人!”

維特與綠蒂的愛情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固然是礙于禮法,因為綠蒂已先被母親許配給阿爾伯特;但是,在綠蒂方面,卻也不無出于實利的考慮。她認為,阿爾伯特的“穩重可靠仿佛是天生來作為一種基礎,好讓一個賢淑的女子在上面建立幸福的生活;她感到,他對她和她的弟妹來說真是永久都很重要”。所以,她雖明知自己與維特更加情投意合,失去維特“定會給她的生活造成無法彌補的空虛”,卻仍放棄愛情而保持“幸?!?,甘為庸庸碌碌、感情冷漠的阿爾伯特之妻,結果并未得到真正的幸福。而維特也因目睹婚后綠蒂并不幸福,或者說不如和他在一起那么幸福,而增加了心中的痛苦。

《維特》還揭露了市民社會其他方面的許許多多虛偽和丑惡的現象。而正是目睹著這些現象,維特心中一天天增加了破滅之感,以致更加厭世輕生。如果說,貴族階級的歧視和壓迫,曾使維特憤懣不平,一度想“抓起刀來刺破自己的胸膛以抒積郁”的話,那么,對市民會的厭惡和失望,更令他痛心疾首,真的“提早結束了生命的旅程”。

《維特》一書對扼殺人性的封建制度的揭露,無疑是尖刻而有力的;但它對敗壞人性的市民社會的剖析,卻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

(三)對妨礙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實現的德國社會進行譴責和抗議

恩格斯在談到青年歌德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時指出,“這個時代的政治和社會方面是可恥的,但是在德國文學方面卻是偉大的……這個時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滲透了反抗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叛逆的精神……”盡管恩格斯只舉了歌德的《葛茲·封·伯里欣根》和席勒的《強盜》作例子,但《維特》毫無疑問也是這樣一部滲透著叛逆和反抗精神的作品,只不過它叛逆反抗的性質和方式與前兩者不同罷了。這就是說,維特不只是個覺醒者,也是個叛逆者;他雖不能像葛茲和卡爾·穆爾似的拿起武器來與社會抗爭,卻在廣泛的精神領域里對社會發起了挑戰。

與迂腐頑固的貴族男女和渾渾噩噩的小市民相比,維特是一個新型的人,有著完全不同于他們的價值觀:貴族階級的尊榮,資產階級的金錢,公使秘書的前程,統統為他所鄙棄;他所一心向往的只是“自然”。他蔑視社會中既成的上下關系,對他的上司公使不肯俯首貼耳,在貴族階級面前毫無一般小市民的奴顏婢膝之態;他蔑視社會的法律準則,公開為犯了罪的青年長工辯護;他蔑視社會的禮教規范,在綠蒂婚后仍執意愛著她;他蔑視公認的宗教信條,不承認天父和人——自然和自然之子之間存在一位所謂的救世主耶穌,甚至認為宗教信仰只是“虛弱者的手杖”,并非人人必需;最后,他明知自殺是一種“叛教”行為,卻偏偏在圣誕節前夕自殺身死……等等這些,都是維特對妨礙他實現自己理想的社會的反抗和叛逆。盧卡契認為:“維特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絲毫不肯放棄自己的人道主義的革命理想,在理想這類問題上不肯做任何折中妥協。這種寧折不彎的精神,賦予他的死一種美麗的光輝;就是這種光輝,今天仍構成此書永不凋謝的魅力?!?

盧卡契還認為,維特為了美好的理想而死,是與法國大革命中的英雄們為了同一理想而慷慨就義一樣悲壯。筆者覺得,盧卡契對維特自殺的意義似嫌估計過高,因為自殺本身畢竟是一種有悖自然的消極行為,在今天的讀者眼中已不能、也不應構成《維特》一書“永不凋謝的魅力”;構成這種魅力的,應該說是維特所追求的全面自由地發展人的一切潛能這一理想本身。但另一方面,筆者也不贊成把維特的厭世輕生簡單地斥為“病態”“頹廢”等等;因為,正如哈姆萊特的裝瘋和賈寶玉的出家一樣,維特的自殺也是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反抗行為。

《維特》的藝術特色

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作品的藝術形式;但只有有了恰當的形式,內容才能得到充分表現。《維特》這部作品的成功,證明了內容與形式的這種辯證關系。

論內容,《維特》既無驚心動魄的故事,也無離奇曲折的情節,寫的多半是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事件,以及主人公對這些現象和事件的思考和反應;論格調,《維特》重在揭示主人公的內心,抒寫他的情感——或歡欣陶醉,或苦悶不滿,或憧憬追求,或憤懣絕望,主觀色彩是較重的。這樣的內容和格調,顯然既不宜于采用擅長表現外部動作和沖突的戲劇與傳統小說的寫法,也不宜于采用以抒寫內心情感見長、但卻無法描寫瑣碎的生活現象的抒情詩形式。青年歌德恰到好處地選取了第一人稱的書信體小說的寫法,讓主人公像對自己的知心朋友一樣,把他的經歷見聞和思想情感直接訴諸讀者,很好地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協調統一。

歌德把主人公維特致友人威廉和綠蒂的近百封書信以及日記片斷巧妙地編排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在書前冠以“編者”的引言,中間穿插進若干條注腳,結尾再添上一大段《編者致讀者》,把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娓娓動聽。信中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針砭時弊、大發議論,但都聲情畢肖,各盡其妙,讀著讀著,我們仿佛就變成了收信者,眼前出現了主人公的音容笑貌,耳際聽見了他的涕泣悲嘆,思想感情不由得與他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信中,維特有時冷靜地直接進行自我解剖,比如關于他那顆“心”,他就告訴我們它如何“時時地戰栗著”,如何“變化莫測,反復無?!?;他如何“把它當成個病孩兒似的遷就,對它有求必應”,他毫不諱言,他的心“是軟弱的,很軟弱的”,他自己不幸的根源就在于這顆心;但盡管如此,他卻視它為自己“惟一的驕傲”。通過這樣的自白,我們已經知道了主人公是個何等多愁善感、心高氣傲的青年,預感到了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他這敏感而脆弱的心是難免破碎的。

但更經常地,歌德是讓主人公把自己心中熱烈的情感盡量傾瀉于讀者面前。如在1771年5月10日的信中,他一開始便歡呼:“一種奇妙的歡愉充溢了我的整個靈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專心一意地享受著的那些春晨。這地方好似專為與我有同樣心境的人創造的,我在此獨自享受著生的樂趣。我真幸福啊,朋友……”一種置身于美好大自然中的欣喜、溫暖、充實、幸福的情感頓時躍然紙上,感染著讀信的人。歌德還善于通過細節描寫,間接表現主人公的情感,揭示他的內心。尤其是維特對綠蒂的一片衷情,書中的描寫更為生動。如舞會被突然襲來的暴風雨打斷后,綠蒂帶領青年們圍成一圈做報數游戲,誰報錯了就得吃她一記耳光;我們的主人公打心眼里高興的是,綠蒂給他的兩下“比給別人的還要重一些哩”。一句話活畫出了一個癡情少年的內心世界!書中有不少類似這樣的纏綿悱惻的描寫,反映了當時西歐文學中放縱感情的習尚。

《維特》中自然景物的描繪也異常成功,全書一開始對大好春光的贊頌尤其富于感染力?!毒S特》的寫景狀物起著烘托情感、宣泄內心的作用。請看,維特初到瓦爾海姆正值萬物興榮的五月,離開和再回來時已是落木蕭蕭的初秋,在他行將謝世時更到了雨雪交加的隆冬——時序的更迭與自然界的變化,與主人公由歡欣而愁苦以至于絕望的心理發展過程多么吻合!

還有荷馬史詩的情節、意境和“莪相”的哀歌,也恰到好處地穿插在書中,前者的寧靜、樸素、明朗,后者的感傷、朦朧、詭奇,都有力地渲染了小說前后兩部分不同的情調和氣氛,主人公的心境變遷也因此而更明顯。

上述的所有手法,直抒胸臆、冷靜自白也好,細節描寫、景物烘托也好,都不僅起到深刻細膩地刻畫主人公內心世界的作用,而且賦予了《維特》這部小說以濃烈的感情,沛然的詩意,使書中的山川草木(比如維特一再提到的那座井泉)都蒙上了奇異的感情色彩,呼吸著馥郁的詩的氣息,顯得神奇非凡而引人遐思。人們常稱贊《維特》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看來很有道理。

《維特》名為長篇小說,實際上只有一百多頁,容量不過一個長一點的中篇。但是,它除去寫維特個人不幸遭遇的始末和內心變遷,還展現了從城市到農村、從貴族階級到市民社會的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如此多的內容,倘使沒有適當的結構形式,顯然是很難裝進像《維特》這樣一本“小書”里去的。

《維特》的結構非常靈便。它以主人公的經歷為線索,把近百封書信串了起來,信與信的內容不一定銜接,寫信時間的相隔也有長有短,每封信的內容更可少可多。這樣,情節就跳躍式地展開,省卻了許多過渡性的筆墨。

《維特》的剪裁也極為嚴格、經濟,大至一個事件、一個場面、一個人物,小至一個細節、一泉一石、一木一草,都是為刻畫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和闡明主題思想服務的。

歌德曾對艾克曼說,《維特》包含著他“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夠寫一部比此書長十倍的長篇小說”;從《維特》結構剪裁的精當、語言行文的含蓄看,他這話并非夸大。

《維特》在中國

相傳早在《維特》問世后五載的1779年,就有德國人在一艘商船上看見一幅玻璃鏡畫,畫著維特的故事。又有人講在中國皇帝的宮中親眼見過一些繪有維特和綠蒂肖像的瓷瓶。這些傳說本身雖未可置信,但是,從十七世紀初,德國已派傳教士來中國,十八世紀便設立了專門從事東方貿易的機構,傳教士和商人們在傳教與做買賣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介紹到德國并為歌德所接觸到等等情況看,中國人反過來了解一點德國文學,聽到一點在德國乃至歐洲家喻戶曉的維特的故事,也并非全無可能。至于后來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在《歌德與中國文化》一文中講的情況就比較可靠了。他寫道:“……在廣州地方,特別在為外國人預備瓷器,所謂客貨那類東西,上面的畫圖是照歐洲人的嗜好繪的,所以畫上作維特與綠蒂等人的像……”總之,歌德在生前已聽到他的《維特》遠游中國的消息,不僅深信不疑,而且引以自豪,為之神往。下面四句歌德寫于1789年的詩,就間接反映了這個情況:

德國人摹仿我,法國人讀我入迷,

英國啊,你殷勤地接待我這個憔悴的客人;

可對我又有何益呢,甚至中國人

也用顫抖的手,把維特和綠蒂畫上了鏡屏……

《維特》來到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時間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903)。當年7月,上海作新社譯印了一本《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傳》(亦名《德意志先覺六大家列傳》),其中就有一篇《可特傳》(《歌德傳》)。譯述者為趙必振,所據原書系日本大橋新太郎于1893年所編?!犊商貍鳌烦^詳細地介紹了歌德生平和著作外,也談到了《烏陸特陸之不幸》。這位烏陸特陸并非別人,就是我們說的維特?!犊商貍鳌分蟹Q《烏陸特陸之不幸》為一篇“傳奇”,說“其中材料概自(歌德)自己閱歷而來”,并略述了《維特》的成書始末和巨大影響,最后感嘆道:“可特氏之勢力,不亦偉哉!”

在與《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傳》出版的差不多時間,我國著名詩人馬君武已譯述了貴推(歌德)的《威特之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一個片斷,題名為《阿明臨??夼姟罚赵?914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馬君武詩稿》中。譯者介紹歌德說,“貴推為德國空前絕后之一大文豪,吾國稍讀西笈者皆知之。而《威特之怨》一書,實其自介紹社會之最初杰作也”。

《維特》在我國真正產生影響是在五四運動時期。1920年5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了一本《三葉集》,清楚地反映了這種影響。

在1922年,我國終于出現了《維特》的第一個全譯本——郭沫若譯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毒S特》盡管是于問世后整整一個半世紀才來到中國,卻仍在正進行著反對封建舊禮數斗爭的一代中國青年中找到了知音。不少包辦婚姻的受害者與維特同病相憐,被他的故事感動得涕淚交流;一對對決心走自由戀愛之路的情侶,更以《維特》互相贈送,以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一時間,“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的詩句在廣大青年中流傳不息,匯成了一片對封建禮教的示威和抗議之聲。蔡元培先生在《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一文中談到外國小說的翻譯對我國“起于戊戌”的“文學的革新”的推動,具體舉出的第一本書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說它“影響于青年的心理頗大”。

除郭沫若的譯本外,我國后來還陸續出過羅牧、傅紹先等大約十個譯本,譯名全叫《少年維特的煩惱》。在所有這些譯本中,仍以郭譯流布最廣,最受歡迎,僅據1932年的不完全統計,十年間郭譯《維特》已由不同書店重印三十版之多。以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在我國重譯、重印次數之多和影響之深廣論,《維特》恐怕是無與倫比的。

今天,《維特》這部書仍可以幫助我們,特別是青年讀者了解十八世紀德國和歐洲的社會風貌,了解當時一代青年的感情、憧憬和苦悶。五四時期,《維特》曾深得我國處于反封建斗爭中的知識青年的喜愛。通過它,我們也可以間接聽到這一代中國青年的心聲。總的看來,《維特》這部作品的格調是高的,只要注意不受其感傷厭世情緒的熏染,讀一讀不無好處。而且,《維特》這部世界名著可稱一個小小的藝術寶庫,深入進去,我們定能采到不少珍珠寶石,獲得巨大的藝術享受。

楊武能

1987年1月于重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突泉县| 五原县| 库伦旗| 雷州市| 巨鹿县| 徐州市| 涪陵区| 崇左市| 千阳县| 青神县| 宣威市| 铜梁县| 广东省| 舞钢市| 蚌埠市| 遂溪县| 安徽省| 温宿县| 泌阳县| 思南县| 湛江市| 独山县| 天水市| 会宁县| 吉安市| 清河县| 绵阳市| 宁蒗| 进贤县| 大邑县| 二连浩特市| 敦化市| 香格里拉县| 资源县| 东源县| 庆城县| 大安市| 郯城县| 扶沟县|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