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為什么要做準備

第一章
高中畢業意味著什么?

社會對每個人的要求都一樣,但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2007年6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薩米特預科特許高中(Summit Preparatory Charter High School)的首屆學生順利畢業。薩米特高中位于雷德伍德城(Redwood City),距離舊金山僅有半小時車程。薩米特的畢業典禮和美國其他高中截然不同,沒有按字母順序依次朗讀的畢業生名單,沒有優秀畢業生和外部來賓致辭,舞臺上沒有跑來跑去的孩子,也沒有一直到最后都不停鼓掌的觀眾。為了契合薩米特的辦學理念,我們有意要給學生們舉辦一場不一樣的畢業典禮。

我們在紅杉高中(Sequoia High School)二十二英畝1英畝≈0.004平方千米。——編者注的一部分土地上建立了一個臨時校園,借用了學校的卡林頓禮堂(Carrington Hall)舉辦畢業典禮。卡林頓禮堂的前身是一座修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早期的西班牙風格劇院,有傳統的管弦樂隊、中層夾樓和三層樓座,能夠容納四百人,這一宏偉的建筑給典禮平添了一份莊嚴和肅穆。當初,家長們冒著風險選擇了薩米特,如今,薩米特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我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薩米特不同于其他的高中,我們全部的畢業生都達到了四年制大學的錄取標準(而全美平均水平僅為40%),98%的學生(也就是所有的申請人)至少被一所四年制大學錄取。

我以校長的身份帶領全部八十名畢業生在離禮堂一個街區之遙的地方排好隊,以確保大家在進入禮堂時不會被學生的父母和其他家人提前看到,就像新娘踏入婚禮教堂一樣。當天典禮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深思熟慮過。

畢業生將與他們各自的導師小組一同進入禮堂。每位學生都有一名導師,導師由學校的老師擔任,每個導師大概會帶十五到二十名不同年齡段的高中生。導師給予學生輔導和支持,與每一位學生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誼。學生信任導師,可以找導師談心;導師關心學生的生活,希望他們未來能夠取得成功。除了師生之間的日常見面,有時導師還會和學生的家人一起在家里吃飯。導師會與學生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幫助他們解決家里的問題,指導他們應對充滿壓力的社交環境。

陪伴畢業生走入禮堂的還有他們的父母或親屬,他們都是學生生命中重要的存在。導師的努力和家人的努力互相補充。在這個重大的日子里,導師和親屬會同畢業生站在一起,給予他們支持,這份陪伴和支持會延續終生。

我停下腳步替學生們整理領帶和帽子,和他們擁抱、合影。伊莎貝拉露出了一個帶著酒窩的微笑,開玩笑說:“塔文納女士,您是不是有點操心過度啦?”我反駁道:“我必須這么做,因為你們就要離開我了。”一想到這個,我整顆心都揪了起來,為了避免情緒失控,我連忙往前走了幾步。

禮堂已經坐滿了人。當我們順著通道往前走時,所有人一齊起立鼓掌。我望著這些畢業生家長的面孔,試圖去想象將來我陪伴我的兒子雷特走過這里時,會是種什么感覺。今晚他和他爸爸就坐在前排的位子,五歲的他正使勁兒地揮舞著小手希望引起我的注意。

終于,厚重的深紅色幕布徐徐升起,整個畢業班出現在舞臺之上,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我一直試圖克制著的脆弱情緒終于崩潰了,淚水滑過了我的面頰,而此時正輪到我上臺致辭。還好每位學生都足夠了解我。“塔文納女士就是個愛哭鬼,”高年級的學生每年都會向新生們解釋,“她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她愛我們。”

我的致辭很簡短,因為我知道今天的主角并不是我。整個儀式都是為這些學生準備的,我希望讓他們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存在都非常重要且有意義,這是我們的使命。每一位導師都會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生的故事,每一位畢業生走上舞臺時,投影儀都會放出他/她的照片,從孩童時期到高中四年級,同時還會播放一段錄音,孩子們會回顧各自的高中旅程。

我了解這些孩子(或者應該說是年輕的大人)和他們的家庭。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在寫什么,在說什么,我看得到他們的表現。我知道他們在意什么、害怕什么,我了解他們身上已經形成的或者想要擺脫的那些好的或不好的習慣。我知道他們的夢想,他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盡管我此前參加過無數次畢業典禮,但這還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如此確信,這些孩子都已經為大學生活、為成年的人生做好了準備。觀眾們離開禮堂時,人群自發地形成了一個通道。當畢業生出現時,迎接他們的是長久而熱烈的歡呼,仿佛是哪個體育明星出現一般。他們慢慢穿過人群,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我看著他們的時候,不由得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震驚,我忽然意識到,在這條成長的道路上,我一直與他們同行。

我三年級的時候——那應該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事了,有一天,老師把我叫出了教室。她年輕,漂亮,人緣很好。留著一頭金色的蓬松長發,用玳瑁做的梳子盤在腦后,總是穿著時尚的喇叭牛仔褲和高高的坡跟鞋。她非常喜歡蝴蝶結,經常用它們來裝點教室,大部分女孩子都希望長大后能夠像她一樣。在我的記憶里,她總是斜靠在教室入口旁邊的儲物柜上,雙手環抱,居高臨下地望著我。我低著頭站在她面前,雙眼盯著地板,感覺自己無處躲藏,非常緊張。

她的語氣很平靜,語速也不快:“黛安娜,我今天把你叫出來談話,是因為你注意力不夠集中。你沒在做功課。”她停頓了一會兒,我感覺她一直在盯著我,默默地等待她接下來的話。她深吸了一口氣,繼續說:“還有,你的樣子有點邋遢。如果你不嘗試做出改變,你以后的日子不會很順利。”

我明白她的本意或許是為了激勵我,至少是想嚇嚇我,讓我有所行動,但她并不知道我家里發生了什么。那一周早些時候,我的父母又激烈地吵了一架,場面很可怕。母親受傷了,父親也被警察帶走了。而且這一次,第二天父親沒被警察局放回來。我很害怕,不知道當他回到家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我不想毫無準備,所以根本不敢睡覺,我非常驚慌,必須讓自己保持清醒。我不愿洗澡是因為我不想讓父親回家時看到我一絲不掛、手足無措的樣子。我的老師沒說錯,我確實沒能集中注意力。我邋里邋遢是因為我太害怕了。而現在,除了害怕,我還感到了羞愧。

但那天,我并沒有回應她的話。我不能告訴她我的事,也不能向她尋求幫助。我無力改變自己當時的處境。所以,我只能回到教室,但我沒有和其他同學坐到一起,以免自己身上的味道影響他們。我開始做練習題。

按照常理,本來是輪不到像我這樣的人來寫這本書的,就像學校不是為了給我這樣的學生設立的一樣。我本不該拿到我的學位,本不該找到現在的工作,本不該有資格和如此多優秀的同事一起共事。但是,我非常幸運,在某些關鍵的節點,我遇到了貴人,他們在我身上發現了原本我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東西。更加值得慶幸的是,我曾經受環境所迫做出的那些錯誤決定最終沒有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從高中一路跌跌撞撞到了大學,我選擇了心理學專業,想要更清醒地去看待我的人生和我自己。為了獲得一門教育概率課的額外學分,我在一所本地小學申請了志愿者工作。在那里,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幫助他人學習的樂趣,那種感覺畢生難忘。我深受鼓舞,努力去抓住每一次做志愿者的機會。為了“我的學生們”,我通常備課到很晚,甚至都忘了寫自己的作業。

后來,我選擇成為一名老師,因為我想為那些像我一樣的孩子們做點什么。我本以為我能夠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故事。我想象著自己能夠保護他們,讓他們可以遠離那些我曾經體會過的恐懼。更重要的是,我本以為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東西幫助他們改變現狀,打破那些惡性循環——我本以為自己已經足夠了解。

可是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差距。我的目標雖然崇高,但最初當老師的那幾年里,我逐漸發現,我根本不可能去了解每一個學生,我想要幫助每一個孩子的愿望相當不切實際。每五十分鐘就會有大量的學生涌進我的教室,或許我會和某個學生在課下相處得很好,但總會有十幾個學生是我不認識的。而且就算我完全了解我的學生、了解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我發現自己也不能切實地幫助他們。甚至可以說,他們其實并不希望得到我的幫助。他們想要的只是支持的聲音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曾經的我。

最初的教學生涯讓我感到沮喪,有時甚至令人心碎。我幫助學生們勉強拿到了高中畢業證,盡管那一刻非常有成就感,但“勉強”拿到文憑顯然并不足以令他們考上大學,或找到一份工作。我曾遇到過一些孩子,我知道他們根本畢不了業,我太清楚將來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什么。輟學的高中生往往找不到工作,因此沒辦法掙錢養活自己,繼而變得非常貧窮。大部分人要依靠公共救濟,身體健康也得不到保障。Jennifer E. Lansford, PhD, et al.,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on School Dropout and Adult Outcom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rom Age 5 to 27,”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8, no. 6 (June 2016): 652–58, https://doi.org/10.1016/j.jadohealth.2016.01.014.我很清楚這些,但我就是找不到有效的辦法去幫助他們。我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和眼前的現實十分失望。而還在苦苦掙扎的不光是那些貧窮的孩子。我曾在一個暑期閱讀項目中結識了一群非常有錢的孩子,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他們同樣陷入了巨大的困境。我遇到過急功近利的學生,他們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只想混個文憑。畢業后,這些即將離開家的高中四年級學生多半會四處碰壁,根本沒法獨立生活,因為他們一直太過于依賴父母。這樣看起來,無論富人還是窮人家的孩子都有失敗的可能。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想想辦法,讓他們都能夠順利地長大成人?

社會對教育的責難屢見不鮮。家長被指責沒有教育好孩子,孩子在學校不遵守紀律,時常感到疲憊、沮喪,沉迷于玩手機或發生其他更加糟糕的狀況。學校被指責管理松散,無法令學生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并保護他們的安全。政府被指責在教育領域的投入不足,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導致貧窮和社區矛盾。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落井下石去責難任何人。事實上,我非常敬佩美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我只是在思考,我們是否變成了這些成就的受害者。

縱觀美國的歷史,你會發現美國人民在很長時間里其實是處于一種貧窮的狀態。我可以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任何曾體會過貧窮滋味的人都知道,誰都不想過一窮二白的日子。如果你很窮,那么你活著的意義就只能是生存,讓自己或至少讓自己的孩子擺脫貧窮。二十世紀早期,許多美國人第一次被賦予牢固的價值主張——讓你的孩子為工業化經濟做貢獻,從而讓整個家庭擺脫貧窮。雇主招募有經驗的工人,為他們提供工作,高中學歷的工人可以借此踏入中產階級,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是贏家。

這一舉措使得教育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學校是由鎮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開辦的,后來則被更加制度化的東西所取代,以確保學生能夠快速學會基礎知識,為適應工廠生活打好基礎。學校要在同樣的時間內以同樣的方式教授同樣的科目。教科書這一新的發明正是為了適應將知識進行標準化處理的產物。受工廠生活的影響,學校開始用鈴聲提醒大家準時上課,統一生產的儲物柜存放著全部的私人物品,通過僅有的一次考試對學生進行篩選和排名。沒錯,這看上去就像是一條流水線,但大部分學生畢業后也就是要上“流水線”。

取舍顯而易見。標準化戰勝了個性。優等生和差生在高中無法學到他們所需的知識,因為學校不是為這些人設計的,而是為了兩者中間的“大多數人”,為了這些人能夠掌握現行教育體制所倡導的“有用”的技能。工業文明時代的文化入侵取代了傳統和固有的家庭價值觀。父母的作用僅僅是為了確保孩子的順從:去學校、坐好,然后閉嘴聽課。也許孩子們并沒有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但他們的確能夠因此拿到一張通往中產階級的入場券,因此這樣的付出仍舊是值得的。父母指望孩子長大成人后可以負擔整個家,甚至有一天可以買一棟房子。這樣的夢想真實而可貴。

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從高中順利畢業,但這其實也無關緊要。即便成為中產階級這條路走不通,總還有大量的農場需要用人。如果拿不到高中文憑或在工廠找不到工作,還是有其他體面的出路。少數表現優異的學生會選擇上大學,最終成為經理,管理那些在工廠工作的人。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后半段,工業化經濟逐漸轉變為全球化經濟,致使社會的價值主張也發生了變化。想要在工廠工作,僅有一張高中文憑是不夠的。整個經濟體系更多地開始轉向以服務和信息為依托,雇主的用人需求也隨之改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雇主最青睞的技能是:1.能夠進行快速和長時間的工作;2.能夠記住細節和操作指南;3.數學運算。D. A. Laird, and E. C. Laird, Sizing Up People: How to judge and analyze personality,intelligence, and abilities in others for greater personal happiness and business success for yourself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ducation, 1964), 46.而根據《福布斯》的統計,2020年的雇主最需要的是:1.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2.批判性思維;3.創造力;4.人力管理;5.協作能力;6.情商。現在的雇主看重的是創新思維、獨立性和主動性。Avil Beckford, “The Skills You Need to Succeed in 2020,” Forbes, August 6, 2018,https://www.forbes.com/sites/ellevate/2018/08/06/the-skills-you-need-to-succeed-in2020/# 48e6d098288a.而在我們祖父母那一輩,這些能力并不受重視。

經濟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持續發酵。原本根深蒂固的、依靠土地和耕種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工業、高科技農業以及全球化競爭。你必須完成高中學業。此外,僅憑高中習得的技能就想要找一份好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難,因而,僅僅分數及格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抓住機會,你必須表現得非常出色。如此一來,轟轟烈烈的大學招生如“核軍備競賽”般順勢開啟,高中畢業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被一所好的大學錄取才是。通常來說,大學注重優異的成績和考試分數、豐富的校園活動和課余活動經歷。雖然社會對每個人的要求都一樣,但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經濟環境在變,我們也在變。1949年到1969年這段時間,真正的中產家庭的收入幾乎翻了一倍。Gwendolyn Mink and Alice O’Connor, eds.,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Politics, and Policy, vol. 1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2004), 41.那個年代的孩子長大后都比父母的生活好很多。而今天,在物質上想要比父母一輩優渥基本不太可能。不過,比起七十年前,由于我們有條件追求更多,我們今天想要的東西與過去已經大為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當人們還在為生計發愁時,幾乎不會夢想著去實現個人價值。而一旦人們解決了溫飽,就開始想要更多,夢想也變得更加遠大。一份工廠的工作和自有居所顯然已經滿足不了我們。我們想要更加有意義的工作,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對自己而言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想更加長壽、健康和有活力,想和我們在意的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想要被周圍的人理解和接納。但我們從未想過要拿穩定的收入來做交換——沒有人會為了實現夢想而放棄金錢。我們開始思考,是否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我們的國家在建立時曾許諾:每一位公民都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基本權利。而迄今為止,對許多公民來講,國家還未能踐行這份承諾。盡管社會資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的現象,父母和教育系統依然密切合作,為了讓孩子能夠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只不過,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我們沒能及時適應并做出改變。我教書的前十年已經目睹了這一后果。到了今天,即便是就讀于好學校的那些孩子,想要被一所頂尖的大學錄取,想要順利畢業,并為自己的下一階段人生做好準備,也都需要一點運氣,遑論那些對孩子和他們的家庭來說不適合的學校,這個概率幾乎為零。在我看來,憑借運氣取勝顯然不是明智的國家戰略,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法。

薩米特的建立初衷并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想要創建一種新型的高中教育模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有上大學的機會,過上充實有意義的生活,去創造一個他們理想中的世界。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為社區、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在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下,個體需要習得怎樣的技能?個體應如何為有經濟保障和有意義的人生做準備?高中生要如何認清自己,并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從事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要建立的學校必須有能力解決上述所有問題。它不應是什么特殊類型的學校——它要有特色,但也要可復制,僅依靠政府的公共撥款就可以建成。我們不僅僅是在設計一所學校,更是為了顯示我們有能力教育好孩子。我們力求打造這樣一種環境: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關懷,他們彼此熟識,有共同的歸屬。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順利考上大學,還要指引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同時,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學校必須和家長通力合作。父母必須相信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價值承諾。我們不允許有孩子沒達到目標。我們需要創建一所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校。

得益于學校處于硅谷的地理位置,我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利用免費的技術資源;從創業者身上吸取經驗;和研究人類動機和思維模式領域的專家一起工作;最初同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取得聯系時,并沒有經由任何中間人介紹。作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我們就這樣直接打電話過去,偶爾我們還會像“追星”一樣尾隨其后,不斷尋求來自各方的建議和意見,只為確保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我們將所學到的東西用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找到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的方法。我們想要讓大家知道,只要你改變看待教育的方式,你既可以幫助孩子考上大學,也能夠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兩者并不矛盾,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從理論上來說,這些想法非常棒,但我的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當下,“讓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的運動搞得風生水起,我作為校領導去參加各類會議和集會的時候經常被同行稱作“瘋狂的女士”。畢竟,考上大學并不是光靠設立一個目標就能實現。它有一套既定的公式——學校成績(GPA)加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而很多人認為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更多的孩子提高成績。也正因為如此,我的同行也變得非常好奇,如果我們不是這么做的,那么薩米特又是如何成功的?

我們的辦學的確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當前我們在兩個州共建立了十一所學校。薩米特所有的畢業生百分之百地達到四年制大學的招生要求,錄取率高達98%。完成大學學業的薩米特畢業生數量是全美平均值的兩倍,其中少數族裔的比例則要更高。大學畢業率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是因為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學生未來的經濟收入穩定。但我想總結的是,我們是如何讓學生為成功做好準備的,如何幫助學生培養能力,去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而有意義的人生。

薩米特的成功引起了全美的關注。紀錄片《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中做了五所學校的專題,薩米特就是其中之一。多年來,薩米特一直被《新聞周刊》(Newsweek)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評選為全美最好的高中之一,而且還獲得了扎克伯格-陳計劃(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支持。別人經常會問:“你們的秘訣是什么?”我發覺自己在社交場合經常會深陷于有關學校和為人父母的話題中。大家都想著鉆系統的空子為孩子爭取一點優勢。在這些人眼中,薩米特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定是找到了贏得這場“大學招生游戲”的關鍵,或是破解了美國高考的“密碼”。每當人們開始向我抱怨學校的各種問題并向我尋求解決之道時,我多少都會感到有些局促。不過這些年來,我的丈夫斯考特一直幫助我將過于嚴肅的建議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或者干脆巧妙地避開那些討論。

有一次,我和幾個關系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聚在一起,他恰好不在場。那晚的對話讓我意識到,有太多的孩子每天都在機械地完成各種作業——他們是被迫的,那些作業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這些孩子毫無動力,灰心喪氣,感覺自己難以融入學校。有些孩子會哭,大多數孩子都討厭上學。即便是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也會覺得上學是件無聊的事情。然而這才只是小學階段,他們的求學之路還很漫長!媽媽們也很苦惱。一方面,她們非常清楚,哪怕現在孩子年齡還小,他們也要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優秀,日后才有可能考上好大學。但另一方面,利弊和取舍又將這些媽媽逼到快要崩潰。她們沒辦法接受孩子在童年時期就開始憎恨學校和與之有關的一切,不想為了名次,強迫孩子去做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

當她們向我尋求建議時,我只能這樣回答:“我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確實有問題,我們需要徹底地換個思路。”這些媽媽們對問題的嚴重性非常清楚,她們以近乎專家級別的精準度對其進行了剖析。她們知道問題存在,卻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也正是我的朋友朱莉覺得沮喪的原因。“黛安娜,我到底該怎么做?孩子上學的事快把我逼瘋了,他又不能去你的學校。我盡我所能買了一棟最好的學區房,我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可是你看看我現在得到了什么。我到底該怎么做?”她話語中流露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深度關切。

我感到非常震驚。她們找我,并不是想要再次確認事情有多么糟糕,她們只想知道自己現在還能為孩子做些什么。我很驚訝:原來有人也想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薩米特的建立確實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幾乎每走一步都會有阻礙。很多人覺得我們瘋了,而且他們也不避諱告訴我這一點——如果沒覺得我們瘋了才奇怪呢。

我每天都在思索朱莉的話。像朱莉一樣的母親究竟還有多少?有多少望子成龍的父母還在他們并不認可的教育環境中苦苦掙扎、權衡利弊?多少人屏住呼吸,希望他們的孩子最終能夠成才?而無論是父母也好,孩子自身也好,他們所有的焦慮、壓力和擔憂的代價又是什么?

那一刻,我唯一能夠想到的是給朱莉孩子的學校一個機會,讓學校重新思考教育的模式。如果她的孩子沒辦法上我的學校,那至少他可以選擇一所類似的。我們設立了“薩米特學習”項目,免費為其他學校提供資源、課程和我們所使用的工具。過去四年間,四十個州共有近四百所學校參與其中。我們組成了一個由超過四千名教育者組成的社區,共同為近八萬名學生提供服務。但從現實角度來看,這還遠遠不夠,我們的進展太慢了。

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兒子雷特已經十六歲了。他作為觀眾參加薩米特第一場畢業典禮時,我曾想象過他畢業時候的樣子,沒想到這一天這么快就要到來了。我經常在想,為了能夠讓他在畢業后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我都做了些什么,而薩米特在這其中又起了怎樣的作用。我想到我的那些朋友,她們面臨和我類似的處境,但她們并沒有一所學校可以從旁協助,一起為孩子上大學和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礎。她們又該怎么做?我該如何回答朱莉的問題?

當下,這本書就是我最好的答案。過去的十六年間,我們一直在嘗試建立一所學校,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讓所有的孩子,真正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成為最好的自己,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過上幸福的生活,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不用為生計發愁,有穩定的人際關系,鄰里和睦,身體健康。我相信,我們所學到的東西不僅有利于“開辦”一所學校,同樣適用于為人父母。

2015年,《快公司》(Fast Company)提名薩米特公立學校為年度最佳創新教育公司。我覺得這有點可笑,首先,我們并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由公立學校組成的網絡。其次,我們并沒有什么真的創新,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教育模式——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培養健全和健康的人——整合起來,打造一種連貫的、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如果說薩米特有成功的秘訣,也許這就是吧。

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迄今為止我們所走過的路,我們從全世界的專家那里學到的經驗,以及如何把它們轉化為日常的行動和選擇,引領我們的孩子走向成功。這本書會告訴你,不同的人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穩定的經濟收入,過上穩定和有意義的美滿生活。我會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旅程,作為一個孩童、一名教育者和一個高中四年級孩子的母親,不同身份帶給我的不同感悟。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希望你能夠和其他同樣信奉這種全新的、更加廣義上的成功概念的人聯結起來,并做好準備一起去實現它。

教育問題牽動了太多人的神經,從教育者、家長到關注這些問題的人。一個繁榮強大的民主社會需要有見識和積極參與的公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自己手中選票的分量,知道發聲的價值。我們在政府該如何援助民眾這一問題上花費了太多精力,卻忘記了當個體能夠自力更生,過上有意義的幸福生活的時候,他們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援助。我們忘記了當每個人都能過上充實有意義的生活的時候,這對整個社區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件好事。我們深陷于國家正在走下坡路的緊張和惶恐中,忘記去尋找那些能夠讓我們變好的方法。我希望你把這本書當作一本手冊、一份指南或是一張路線圖,去分析你自己的問題,然后采取行動。同時牢記,當我們為這些年輕人舉行畢業典禮共同慶祝時,我們有多么大的收獲。毫無疑問,這些年輕人都已經為未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若尔盖县| 长治县| 巴里| 东阳市| 开封县| 砀山县| 三门县| 滦南县| 张家口市| 阳江市| 巩义市| 阳信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安平县| 东莞市| 三都| 桐城市| 新邵县| 湖州市| 惠水县| 敖汉旗| 内黄县| 贡觉县| 油尖旺区| 翁源县| 罗城| 怀化市| 芒康县| 山阴县| 江阴市| 孝昌县| 东方市| 亚东县| 泾阳县| 曲靖市| 城口县| 改则县| 温泉县| 巴林右旗|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