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當先:得標準者得天下
為什么通信產業需要國際標準?
通信標準就像人類的語言,雖然世界上的語言有很多種,但我們依然能夠無障礙交流,因為我懂你的語言,你懂我的語言,我們可以兼容。如果語言彼此不通,人們之間就無法交流。
通信是人類交流的一種延伸,從電話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一個通話雙方“兼容”的問題。這里的兼容不僅僅是通話人的語言,而且還包括通信信號。
1G時代,摩托羅拉和愛立信兩家通信企業就是“語言不通”,因為它們彼此的通信系統互不兼容,導致無法進行電話溝通。原因就是兩家通信企業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頻段,自然無法互通。
電磁波的頻率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資源,超越了國家主權的管理范圍,如果任何國家不和其他國家商量,自行占用頻段,就會造成彼此頻段不同,無法溝通的混亂局面。
雞同鴨講,只能導致各自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娛自樂,無法形成更大的通信網絡,通信產業自然不可能走向全球化。久而久之,企業也發現了這個弊端,因為產業發育不成熟,受害的最終是自己。
于是,大家開始呼吁要統一語言,做到兼容。通信標準就此誕生了。
前面提到過,2G時代有兩個主流標準,歐洲的通信巨頭報團研究出一種移動通信技術標準,這就是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美國推出了另一個通信標準CDMA(碼分多址技術)。
通信標準雖然是技術研究范疇,但背后是國家利益的爭奪。2G開始,這種激烈的競爭已經逐漸顯現。
為了能夠讓大家都和和氣氣地坐在一起好好商量,就需要有一個中立的國際組織來專門組織標準制定工作。1998年12月,成立了3GPP這個機構。一開始成立3GPP是從技術角度出發,為了保障從2G網絡到3G網絡的平滑過渡,保證未來技術的后向兼容性,支持輕松建網及系統間的漫游和兼容性。
隨著組織的發展,關于未來通信標準的制定都需要通過3GPP所有成員的確認,再通過國際電信聯盟(ITU)確認后,各個國家才能按照標準要求實施。
通信標準為什么重要?因為標準就是游戲規則,制定規則的人才是最大贏家。“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就是這個道理。
一套通信技術標準,包括其中的各項專利權以及按照這個標準建設的通信設施,都需要支付專利費,這是一筆龐大的收益。因此,像華為、愛立信這些國際通信設備巨頭,非常積極參與通信標準的制定,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話語權。畢竟一旦標準確定之后,主導這個標準的設備生產商就能夠獲得最多的利益。
通俗地講,通信標準就好比是一個全球通信公司共同寫的合作章程,各個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希望加到最后的章程中。結果肯定是有的公司意見被采納得多,有的會少一些。意見被采納最多的公司將來收益也最多,所以大家都在爭著盡可能讓自己的意志多體現出來。
5G標準分為控制信道編碼和數據信道編碼,每個編碼又有長碼和短碼之分,分布在三個場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URLLC(高可靠和低時延通信)和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
目前可供5G選擇的編碼方案只有3種。
● 美國高通為首主推的LDP C技術。
● 中國華為為首主推的Polar技術。
● 歐洲法國企業為首主推的Turbo。
目前,3GPP一直在組織制定eMBB的標準,后續還要推出URLLC和mMTC的標準。5G技術標準分類見表2-1。
表2-1 5G技術標準分類

(續)

2017年初,全球領先的3G技術規范機構3GPP SA WG1召開會議,完成了3GPP首個5G規范標準《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業務需求》。該規范包含了5G性能目標和基本功能的要求:5G應支持固定、移動、無線和衛星接入技術;5G應是一個可擴展的、可定制的網絡,可以根據需求為多類服務及垂直市場定制(如網絡分層、網絡功能虛擬化等);5G應面向從低數據物聯網業務及高比特率多媒體業務提供高的資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和電池的功率優化;5G應為第三方ISP以及ICP開放能力,比如能夠讓它們管理網片切片,并在移動通信運營商的業務托管環境中部署各種應用;5G應能支持通過中繼UE(用戶終端)把遠端UE連接至5G網絡,并應能保持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