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變與淞滬抗戰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占中國東北后,為了逼迫國民黨政府承認日軍占領東北的既成事實,減輕其侵占中國東北的國際壓力,加緊在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制造事端,點燃了新的侵略戰火。
日本侵犯上海,也和進攻東北一樣,事前進行了精心的策劃和周密的準備。
1932年1月5日,日本關東軍的高級參謀、“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之一板垣征四郎大佐,從中國東北飛回日本東京,向裕仁天皇和日軍參謀部報告侵占中國東北的情況,隨后參與制訂在上海發動戰爭的計劃,并從東京給日本駐上海公使館陸軍輔助武官田中隆吉發出如下電報:滿洲事變按預計發展,“請利用當前中日間緊張局面進行你策劃之事變,使列強目光轉向上海”。田中隆吉在戰后的供詞中曾這樣供出日本當局策劃上海事變的真相:“日本人想使滿洲獨立起來,可是,外國方面非常麻煩。于是,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大佐打了一個電報給我:‘外國的目光很討厭,在上海搞出一些事來!’就是說打來電報,叫把外國的目光引開,使滿洲容易獨立。這樣,就送了二萬日元來。”田中隆吉接到板垣征四郎的電報后,立即與漢奸、日本特務川島芳子(本名金碧輝)密謀,決定借反日情緒較強的上海三友實業社之手,殺死日本蓮宗和尚,制造事端,引發中日沖突。
1月18日下午,在川島芳子的指使下,上海江灣路妙發寺日
本和尚天崎啟升、水上秀雄等5人,來到馬玉山路三友實業社總廠,觀看廠內工人義勇軍操練,并故意向義勇軍投擲石塊挑釁,隨即引起沖突,發生“互毆”。事后日方聲稱有一名受傷和尚死于醫院。
田中隆吉等人乘機擴大事態。1月20日晨,田中隆吉指使日本憲兵上尉重藤千春指揮上海的“日本青年同志會”暴徒32人,襲擊三友實業社,焚燒三友毛巾廠,砍傷用電話報警的守衛巡捕。接著他們又與急忙趕來的公共租界華捕發生沖突,戳傷華捕3人。
當天下午,田中隆吉煽動上海的1000多名日本僑民召集“居留民大會”,并向日本駐上海的領事館及海軍陸戰隊請愿,吁請立即增兵,并要求采取強硬手段。集會后,他們持木棍游行,沿街挑釁,襲擊電車、公共汽車,搗毀中國商店,毆打行人。
日本暴徒的挑釁,激起上海市民的極大憤怒。1月20日下午,上海各抗日團體紛紛發表抗日宣言,要求逮捕兇手,并要求日方保證以后不再發生類似事件。21日,上海各大報紙均在顯要位置登載了日本人放火燒毀三友毛巾廠的消息。
日本暴徒肇事后,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村井倉松竟于21日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書面抗議,并提出四項無理要求:一、市長向總領事道歉;二、逮捕處罰兇手;三、賠償醫療費用及撫慰金;四、取締排日活動,解散上海抗日救國會及各種抗日團體。
對日本方面的四項無理要求,上海各界民眾怒不可遏,紛紛敦促南京國民政府、上海市政府予以嚴詞駁復,并要求對日絕交,勿為其武力所脅迫,表示全體市民誓死甘為后盾。對民眾的嚴正要求,南京國民政府表面上加以應付,實際上仍繼續采取對日妥協的政策。1月27日,村井向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時以前給予滿意答復,否則采取必要行動。國民黨政府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對日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軍政部長何應欽急電第十九路軍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長吳鐵城于28日13時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暫時下野的蔣介石委托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避免與日軍沖突,并調憲兵第16團接替上海第十九路軍防務。
28日下午3時,吳鐵城表示完全接受日方的要求。但是,日方的真意是制造借口,挑起戰端,所以,雖然吳鐵城妥協,日方仍不罷休。當日20時30分,日本駐上海海軍艦隊司令官鹽澤幸一少將,又發出新的通牒,進一步要求駐上海閘北區的中國廣東系部隊第十九路軍立即撤出閘北。日軍唯恐中國當局收到通牒后立時接受其要求,而失去進兵的借口,故通牒剛一發出,就著手采取行動。
當晚11時30分,當鹽澤幸一的通牒尚未遞到上海市政府時,日本海軍陸戰隊的2000余人,已經按預定計劃向閘北發動進攻,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發生了。
事變之初,駐上海日軍有海軍陸戰隊1800余人及武裝日僑4000余人、飛機40余架、裝甲車數十輛,另有海軍艦只23艘,游弋在長江口外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1月28日午夜,陸戰隊分三路突襲閘北,攻占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
出乎日本方面的預料,面對日軍的侵略,駐守上海的中國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在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京滬衛戍司令長官陳銘樞的支持下,決心御侮爭存,堅決進行抵抗。
在蔣光鼐、蔡廷鍇的指揮下,防守市區的第156旅,在前來接防的憲兵第16團的主動配合下,打退由橫濱路、虬江路、寶興路進攻的日軍,29 日奪回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日軍敗退租界。
29日晚20時,日軍通過英、法、美等國駐滬領事出面“調停”,達成停火協議,緩兵待援。上海民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紛紛組織救護隊和義勇軍,積極支援第十九路軍抗戰。29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威脅中國政府,誣指上海事件是中國排日運動引起的。至2月2日,日軍從國內增調航空母艦2艘、各型軍艦12艘、陸戰隊7000人援滬。蔣光鼐急調第60、第61師參戰。3日,日軍破壞停火協議再向閘北進攻,被守軍擊退。日本內閣遂增派第3艦隊和陸軍久留米混成旅援滬,由第3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鹽澤指揮。7日,野村改變攻擊點,以久留米旅進攻吳淞,陸戰隊進攻江灣,企圖從守軍右翼突破。第十九路軍依托吳淞要塞及蘊藻浜水網地帶與日軍激戰,第61師將進攻紀家橋、曹家橋及偷渡蘊藻浜的日軍各個消滅,其余日軍又龜縮租界,由英、美等國領事再次出面“調停”,以待援兵。
上海戰況于日軍不利,日本內閣于2月14日又調陸軍第9師參戰,改由第9師師長植田謙吉統一指揮。同日,中國政府派請纓抗日的張治中任第五軍軍長,率所部第87師、第88師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增援上海,歸第十九路軍統一指揮,接替從江灣北端經廟行至吳淞西端的防線,為左翼軍。第十九路軍為右翼軍,擔負江灣、大場以南及上海市區的防御。18日,植田發出最后通牒,要挾中國守軍于20日17時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鍇嚴詞拒絕。20日植田令日軍全線總攻,采取中央突破,兩翼夾擊的戰法,以第9師主突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圍攻吳淞,南與陸戰隊合圍閘北。守軍第十九路軍與第五軍并肩作戰,密切配合,利用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及既設工事頑強抗擊,并組織戰斗力強的部隊夾擊突入江灣、廟行結合部之敵。經過6晝夜爭奪戰,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
淞滬抗戰激勵全國,后方官兵紛紛請纓抗戰,蔣介石拒絕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內閣決定組建上海派遣軍,派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任司令官統一指揮。2月27日起,上海日軍又得到陸軍第11師、第14師的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戰斗力驟增。當時中國守軍總兵力不足5萬,裝備又差,而且經一月苦戰,傷亡比較嚴重,左側瀏河地區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揮官正面進攻淞滬失敗的教訓,以第3艦隊護送第11師駛入長江口,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陸,疾速包抄守軍后路。淞滬守軍腹背受敵,被迫退守嘉定、太倉一線。2日,日軍攻占上海,3日,戰事結束。淞滬抗戰,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但國民黨政府當局妥協退讓,不繼派援兵,守軍寡不敵眾,防線終被日軍從側翼突破而被迫撤退。后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日雙方經過談判,5月5日,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承認日軍可以留駐上海,而中國軍隊必須撤離上海且不得在上海周圍地區駐防,并取締抗日活動。不久,國民黨政府將英勇抗戰的第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