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抗戰的興起
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與侵略中國史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人民有著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
19世紀40 年代以前,中日兩國同屬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開始淪為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半殖民地;日本的鎖國政策雖然也被西方列強打破,但它卻通過明治維新,發展了資本主義,并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作為一個帶有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的后起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統治集團將向自己的鄰國朝鮮、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實行擴張作為基本國策,依靠武力掠奪他國領土和資源來實現自身的工業化。根據明治時代起就確定的這種“大陸政策”,日本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再向中國發動武裝侵略,使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發生了曲折。
1874年2月,日本政府借口臺灣居民殺害了日本視為領土的琉球王國(沖繩)的居民,出兵“征討”臺灣,5月,派兵3600人在臺灣登陸,12月撤兵。這是近代日本對中國的首次用兵,也是日本第一次對外用兵。中國政府以賠償白銀50萬兩的代價才換取了日本退兵。
1894年7月下旬,日本的海陸軍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襲擊了清王朝的海陸軍。8月1日,明治天皇向中國宣戰,史稱“甲午戰爭”。以海戰為主的這場戰爭使清政府慘淡經營的北洋水師喪失殆盡。次年4月,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迫使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任意設立領事館和工廠等,攫取了大量特權。后來,由于俄、法、德等國的干涉,日本雖然答應交還遼東半島,但又逼迫清政府支付“贖遼費”白銀3000萬兩?!恶R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
1898年,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不把福建省割讓或租借與其他國家”的要求,企圖把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劃為其勢力范圍。第二年4月,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簽訂條約,取得在福州建立專管租界的特權,達到了上述目的。
1900年,日本同英、美、德、法、俄、意、奧等國組成八國聯軍,利用中國的義和團事件出兵華北,攻陷中國的天津、北京等地。第二年的9月7日,日本同其他列強一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不僅從中國再次勒索了大量賠款,還獲得了在北京和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一些要點的駐兵特權,為它日后進一步的侵華提供了方便條件。
1904年2月,日本為同俄國爭奪中國的東北和朝鮮,對俄國開戰,這場戰爭主要以中國東北境內的奉天(今沈陽)、遼陽和旅順口為戰場。這兩個帝國主義強盜之間的戰爭使無辜的中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第二年,日本同戰敗的俄國簽訂了《樸次茅斯條約》,迫使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并將俄國在中國遼東半島包括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權及附屬的一切權益轉讓于日本,將俄國從中國奪取的長春至旅大鐵路及其一切支線和所屬一切特權,包括煤礦在內的一切權益,轉讓于日本。從此日本取代俄國,獲得了在中國東北的支配地位。隨后,日本又違約在南滿鐵路線留下1個師團和若干守備隊,建立了關東軍,在奉天至旅順之間的鐵路線上長期駐屯,以后又將駐屯點向北擴展到長春。1906年日本建立了“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管理除鐵路之外的礦山、港口、行政區域、文化和科研機構及情報組織?!皾M鐵”與關東軍一起,成為日本長期控制南滿的兩個主要工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日本政府利用西方列強因歐戰無暇東顧之機,借口對德國開戰,出兵占領德國在華租借地青島,進而控制了山東。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國的袁世凱政府提出所謂的“二十一條”要求,該要求全文共5號。前4號的主要內容有: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并享有租界土地、修筑鐵路的獨占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和南滿、安奉鐵路的管理期限均延長為99年,并允許日本在南滿和東蒙享有包括土地租借或所有權,以及居住權、工商經營權、建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獨占權;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沿海港灣島嶼概不得租借或割讓與第三國等條款。第5號所列款項則要求掌握控制中國的政治、財政、警察、軍隊的權力及湖北、江西和廣東之間重要鐵路的建筑權等。這二十一條要求可以說是日本爭霸中國的宣言書。有關二十一條交涉的消息泄露之后,全國各階層群情激憤,愛國救亡運動不斷高漲。當時,袁世凱正準備稱帝,為換取日本的支持,他不顧國內人民的反對,基本接收了前4號所提條款,只是對第5號有所保留。由于中國人民的抵制和其他一些因素,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未能全部實現,但其獨霸中國的根本目標已經確定,此后再也沒有改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英等國不再容忍日本企圖獨霸中國的行徑,試圖通過國際公約來限制日本。1921年11月,美國政府邀集中、英、法、意、比、荷、葡連同日本九國在華盛頓開會。翌年2月6日,根據美國倡導的所謂“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和“門戶開放”原則締結了“九國公約”。這一公約造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共管中國的局面,對于試圖獨占中國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個障礙。華盛頓會議是美日之間爭奪遠東霸權的一次較量,它加劇了美日矛盾,播下了日后太平洋戰爭的種子。
除與其他列強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外,日本還直接以武力阻止中國統一。辛亥革命后不久,中國陷入分裂,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1919年4月,日本在中國正式建立“關東軍司令部”,統一指揮駐中國東北的日軍。關東即中國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廣大地區。關東軍是日本帝國主義常駐中國東北的一支殖民軍隊,它主要由陸軍步兵師團組成,裝備精良。
1924年,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為開端,中國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其宗旨是打倒列強、鏟除軍閥。1926年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第二年春天到達長江流域。雖然國民黨此時已開始實行“清黨反共”,但日本統治集團認為,如果允許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將威脅其在華利益,于是決定以武力阻撓中國統一。此后,日本三次出兵山東,阻止蔣介石政府的軍隊北上。
1927年春,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田中義一出任日本首相,他赤裸裸地提出“向大陸發展乃是我民族生存之根本”,并稱“侵占中國的實現”是其內閣的重大使命之一。這年的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內閣在東京召開了以解決“滿蒙政策”為中心議題的“東方會議”,制定了要把東北從中國分離出來,或者武力解決“滿蒙問題”的方針。“東方會議”標志著日本大陸政策的重要轉折,它決定以武力侵占我東北三省,作為其侵略我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第一步,并企圖把東北三省變成它向北進攻蘇聯的跳板,向南進攻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基地。日本把這一侵略計劃稱之為“滿蒙的積極政策”,實際上是日本在三十年代制定的向外侵略的總政策、總策略,是日本走向窮兵黷武主義的一個標志。
“東方會議”后不久,7月25日,田中義一將“東方會議”的實質內容寫成“帝國對于滿蒙積極根本政策”,密奏天皇,宣稱:“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倘中國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亞西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露骨地表明了它先奪“滿蒙”,后取整個中國,進而吞并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
1928年5月,日軍大舉進攻濟南,并利用蔣介石的退讓占領該城,殺害中國軍民3000余人,造成“五三”慘案。同年6月,日本關東軍又乘東北軍閥張作霖由華北退回沈陽之機,由參謀河本大作大佐指揮,在南滿鐵路上埋設炸藥,制造“皇姑屯炸車案”,將張作霖炸死。關東軍原計劃在張作霖被炸斃后以武力制造“滿洲自治”,但日本統治者考慮到諸多國際因素,天皇“敕命”一直未下。
關東軍因此暫時回營,容忍了張作霖之子張學良繼續東北的統治權并“易幟”歸順南京政府。這就為三年后的“九一八”事變留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