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電報如同軍令一樣
唐君遠,名增源,字君遠,1901 年出生,是唐驤廷的第二個兒子。年輕時就讀于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后轉(zhuǎn)入蘇州東吳大學攻讀化學。他讀書刻苦,學有所 成。
且說唐驤廷在麗新廠擴張過程中,眼看著事情越來越多而自己卻因年歲增高越來越力不從心,于是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在八個兒子中,他最中意的是老二君遠。一天晚飯后他對夫人錢保瑾說:“我跟你商量一件事情。我看君遠這個人聰明能干,辦事也有魄力,而且為人寬厚,跟人很合得來,我想叫他接我班。你覺得怎么 樣?”
見夫人頻頻點頭,唐驤廷第二天就給兒子發(fā)去了一封電報,命他趕緊輟學回 家。
在唐君遠的意識里,父親的話就如同軍令一樣,不能說半個“不”字。看到父親電報后,他趕緊收拾起自己的行囊,從蘇州急急趕回家 里。
回到無錫,唐君遠本以為父親會給他安排一個管理層的職位,不料唐驤廷卻要求他從最底層的考工員做起,并且直到三年后才讓他擔任廠長。令唐君遠意想不到的是,恰恰是考工員這個職位,讓他了解了很多坐在辦公室里不可能知道的情 況。那時,英商與日商控制了整個市場,他們認準中國的紡織廠只能夠生產(chǎn)20 支的大路貨,于是就把20 支的產(chǎn)品價格壓低,然后把細支紗價格提高一倍。如此一來,他們非但不會虧本,而且還可以盈利。更為重要的是,這么做可以擠垮一大批中國企業(yè)。在外商步步進逼下,中國布商虧損累累,麗新也不例外,處于風雨飄搖之 中。
面對困境,唐君遠大膽向父親建議:只有進口先進設(shè)備,走精品路線,才能突破眼前的困局,否則只能像其他國內(nèi)紗廠一樣,將庫存的棉紗競相甩賣。在說服父親放手讓他一試之后,唐君遠又憑借家族的聲譽爭取到了銀行貸款。他用這筆錢進口一萬錠機器,專門用來紡40 支細土紗;此外,還增加一套精梳設(shè)備,從品質(zhì)上全面提升新產(chǎn)品。唐君遠也十分重視市場訊息,他專門花錢請一些人,在上海的南京路、外灘等處,跟蹤觀察外國人的衣著,一旦發(fā)現(xiàn)新出現(xiàn)的花色品種,就仔細地記錄下來,提供給廠里設(shè)計人員參考。為了及時了解市場動向,他還特地設(shè)立了門市部,直接聽取顧客的意見和建議,并根據(jù)市場信息試制新產(chǎn)品。如風行一時的“泡泡紗”,就是麗新廠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研發(fā)出來的——他們發(fā)現(xiàn)燒堿能使布上起皺起泡,采用這種方法織成的棉布,既涼爽又美觀,成本也不高。唐君遠給這款新品起了個很容易記住的名字:“泡泡紗”。甫一上市就引起轟動,成為市場上的熱銷產(chǎn) 品。
唐君遠的精品策略,使麗新的產(chǎn)品暢銷全國,尤其是印花府綢、麻紗和泡泡紗,大受消費者歡迎。想當初研發(fā)泡泡紗,唐君遠只是希望試探一下市場,沒想到泡泡紗透氣的性能和實惠的價格,竟一舉打破了外商的壟斷局面,獲得了巨大成 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