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伯設下連環計
紗廠的拍賣如期舉行,李升伯并未參加,全權委托他的律師出面操 作。
對于拍賣,翔千并不陌生,何況香港拍賣行采取的是英式拍賣制度。英式拍賣是我們在公開場合所見到的最熟悉的拍賣方式,在整個拍賣過程中,根據賣方意愿,拍賣商會設定一個拍品的最低價,然后由眾多競拍者舉牌喊價,或加價1000,或加價1萬,由低往高依次遞增,誰出價最高誰就是最后贏家。以這種方式拍賣,競拍者很有可能會進入一個陷阱:因為你一口價他一口價而興奮莫名,結果報出的價格遠遠超出心理預期,這種現象被業內稱為“贏者詛 咒”。
翔千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到拍賣行里觀摩學習,那此起彼伏的叫價聲,拍賣師一槌定音的吆喝聲,至今記得清清楚 楚。
李升伯紗廠的拍賣,分成三個環節,第一批開拍的是200 臺布機,底價15 萬 元。
隨著拍賣師一聲“開始”,有人舉起了牌 子:
“18 萬!”
“20 萬!”翔千惟恐機器落入他人之手,急忙舉牌競 價。“23 萬!”有人一下子加了3 萬 元。
翔千不甘落后:“25 萬!”
“28 萬!”對方似乎志在必 得。
“30 萬!”翔千不動聲色,再次舉起了牌 子。
其他競拍者好像泄了氣的皮球,低下了 頭。
全場一下子安靜下來,拍賣師看著眾人高聲喊 道:“30 萬一次,30 萬二次,30 萬三次——成交!”拍賣師重重地敲下了槌 子。
前后不過15 分鐘,紗廠最值錢的東西已然到手,翔千心里喜滋滋的:200 臺機器才付出30 萬元,絕對是一樁劃得來的買賣。這時,翔千真想撥通父親的電話,在第一時間與千里之外的父親分享這一份喜 悅。
然而,翔千很快發現,自己掉進了李升伯設下的陷 阱。第二批拍品是機器上的零件,第三批是相關聯的一些設備,按理說,這兩批拍品的價格,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因為200 臺布機的賣價擺在那兒。然而,令翔千大感意外的是,第二、第三批拍品,賣方開出的最低價是120 萬元。李升伯不愧為商場高手,他為這次拍賣定下的策略是“先低后高”:先做一個“局”,用低價把競拍者吸引過來,在你“欣然”入局、退無可退的時候,再把第二、第三批拍品的價格推上去。這時,你已經沒有什么選擇了,只有咬著牙吞下苦蛋的份兒——如果放棄競拍,已經拍下的200 臺機器就成了一堆廢鐵,30 萬元近乎于打了水漂。就像買下了熱水瓶,如果不買上瓶蓋,那瓶子能派什么用場 呢?
當然,翔千也談不上吃什么大虧,只是沒有沾到什么便宜而已。對于這次拍賣,李升伯定下了最低目標和最高目標:最低目標是不要“流拍”。因為如果將拍品價格定得太高,那等于將接盤人拒之門外,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最糟糕的,對自己絕對是個悲劇——機器一天天在折舊,債務一天天在加碼——多背一天債就要多付一天利息,最終,“利滾利”的債務終會將自己壓垮;李升伯給拍賣定下的最高目標,是以市場定價賣掉這批東西。在商場上,一個債臺高筑的賣家,是沒有多少議價能力的,買方一般會將價格一壓再壓,因為他們知道你別無選擇,最后只能“三鈿不值兩鈿”將東西“割肉”賣掉。李升伯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刀俎上的魚肉,不要輸得太慘。鑒于這個最低目標和最高目標,所以三批拍品的價格,被他限定在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區間 內。
拍賣的結果,固然無法使翔千志滿意得,甚至因為吃了一個暗虧還有些許懊惱,但在走出拍賣大廳時,他已經釋然了:150萬元確乎貴了一些,但還是在預估范圍內。何況,這錢并沒有扔進維多利亞海灣,這些機器、這些廠房畢竟是自己的了!從此以后,自己的命運終于可以自己做主 了!
想到這兒,翔千濃眉一揚,長長地吐了一口 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