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全二冊)
- 楊寬
- 1555字
- 2020-07-15 14:11:33
凡例
一、本書按年編輯之史料,上接《左傳》之終年,下迄秦之滅六國與統一,即起于周貞定王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止于秦王政(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凡二百四十八年。每年之首,列有周朝及重要列國之紀年,并注明“公元前”之年數,使分散雜亂、年代錯誤、真偽混淆之戰國史料,若網之在綱而有條不紊,脈絡清楚而承前啟后,史實正確而真偽分明。(其中周貞定王三年、九年、十年、十九年,周考王三年、五年,因無史料可以輯錄而缺略。)
二、本書史料采自下列四方面:(一)戰國秦漢之史書與縱橫家書以及諸子,如《史記》、《古本竹書紀年》(宋以前古注、類書所引)、《戰國策》、《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新序》、《說苑》、《韓詩外傳》等。(二)近年新出土之竹木簡、帛書及瓦書,如《孫臏兵法》、《戰國縱橫家書》、秦簡《編年記》、四川青川《田律木牘》、《秦封右庶長歜宗邑瓦書》等。(三)紀年或年代可考之銅器銘文與刻辭以及石刻,如商鞅方升、秦詛楚文、楚熊章鐘、鄂君啟節等。至于紀年之銅兵器刻辭,僅取其與史事有關聯者。(四)秦漢以后之地理書述及戰國史事有助于說明史實者,如《水經注》等書引及戰國史料者。一般敘述地理沿革及考釋地名者不錄。
三、本書每年史料之編排,著重闡明當年之大事,首列史書之大事記,并將有關同一大事之史料加以匯編,包括縱橫家所記縱橫權變之掌故、游說辭與書信等,并收錄諸子書及當時人論著中引為歷史經驗與教訓者,以便有助于剖析重大歷史事件之真相及其前因后果。
四、本書所輯每條史料,均于末尾括號中注明出處。所引古書皆注明書名與篇名,惟所引《史記》與《戰國策》,為簡省計,略去書名,僅注篇名或章次。所引《史記》,僅稱某本紀、某世家、某列傳,其篇名繁復者如《齊太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簡稱為《齊世家》、《田世家》。所引《戰國策》,僅注明某國策及其章次,本書所引《戰國策》章次,均按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之編定。
五、為便于讀者理解與引用本書所輯之史料,用括弧附注有簡要之???,或注明古字之通假(常見之通假則不注)。??敝杏懈恼郑杂泻喴f明。凡《史記》、《戰國策》以及諸子中,有內容相同而字句大體相同之篇章,以一書為主(常以戰國著作為主),附注他書字句之異同。其文字出入甚大者,則一并加以輯錄,以便參考。
六、本書引用《戰國策》較多。今所傳《戰國策》有南宋初年之姚宏校本與鮑彪校注本,本書以姚本為主,附注有鮑本之不同處,一般虛字不同者從略。亦或引有姚本之校注,姚宏所說之劉本即劉敞刻本,集本即集賢院刻本,曾本即曾鞏刻本,錢本即錢藻刻本。
七、筆者所作疏證,皆附于主要史料之后,以“案”字或“又案”開頭。主旨在于考訂史事之年代,明辨史實之真相,闡明史料之價值。亦或考辨前人所作考訂之是非得失,亦或考辨史料之真偽,以求去偽存真。所有疏證,不在為史料作注解或考釋,但時或由于發覆糾謬的需要,不得不作必要之注解或申辯。
八、為便于讀者閱讀與理解本書所輯錄之史料,撰有《戰國史料之鑒別》一文,作為《引論》上篇而冠于卷首。用以說明主要史料之特點,分析縱橫家書及諸子中史料之性質,并論及若干史料之去偽存真。同時,為便于讀者查考與使用本書編年輯錄之史料,撰有《列國紀年之考訂》一文,作為《引論》下篇,對《史記·六國年表》(簡稱《六國表》)所載列國紀年之紊亂錯誤,分別依據《古本竹書紀年》及可靠史料,加以比勘而訂正。并編成《列國紀年訂正表》,以便讀者查考。
九、顧觀光作《國策編年》,常以不能考定正確年代之史料,附于相近之有關年代之后,頗便學者參考。今沿用此例,設有“附編”之史料,既收錄年代相近之有關史料,又收輯偽托之史料有待于明辨者,附有考辨之疏證,使讀者由此可以明辨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