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三皇傳說之演變
李斯等奏稱三皇為天皇地皇泰皇,而緯書如《春秋緯命歷序》等乃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以人皇奪泰皇之位,后世多從之,此三皇說之一變。
人皇既奪泰皇之位,其勢漸盛,然無解于秦博士之稱“泰皇最貴”也?宋羅蘋《路史注》云:“按孔衍《春秋后語》,泰皇乃人皇。”并為之解釋曰:
秦丞相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貴者非貴于二皇也,以其阜民物,備君臣政治之足貴也。……張晏云:“人皇九首”,韓敕《孔廟碑》云:“前開九頭,以葉言教”,是也。泰皇即九頭紀,舊記不之知爾。《真源賦》云:“人皇厭倦塵事,乃授箓于五姓”,知為九頭紀也。
其解“泰皇最貴”非貴于二皇,為說殊迂,蓋本于《周禮正義序》云“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耳。其因人皇有九首之說,乃必謂泰皇即九頭紀,既無所據,乃強謂“舊記不之知爾!”其持論之悍如此!
漢儒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立“九皇”之名以為三王五帝九皇之異號,非有定位,由代次之不同而異,每一代無不由王而帝而皇。然吳韋昭則云:“人皇九人,所謂九皇。”(見《路史·前紀》卷二引)人皇乃由一而變為九,即為九皇矣。清馬《繹史》又折衷韋昭、羅蘋之言,云:“秦博士稱‘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即人皇也,亦號九皇。”至此泰皇人皇九皇,三位確成一體,牽合彌縫愈密而失真亦愈甚。
日本星野恒《三皇五帝考》(《史學雜志》第二十編第五號),仍以泰皇即人皇,由字源立說:謂古“泰”“太”“大”三字通用,而“大”古文像人形,《說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古文人也。”近翁獨健《三皇考·跋》從之,其解釋有二:
(一)天地人三者連系思想戰國時已流行,如《易·系辭傳》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呂氏春秋·本生篇》云:“始生之者天地,養成之者人也。”
(二)古籍說人貴的很不少,如《孝經·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為貴。”《列子·天瑞篇》云:“榮啟期曰:天生萬物,惟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
其第(一)理由甚是,其第(二)理由則頗無力,《孝經》《列子》等書皆出秦后,且二書但言人于萬物中為貴,非謂貴于天地也。
顧頡剛、楊向奎二氏以此天皇地皇人皇之說,由于劉歆之新三統說,即天統、地統、人統是也。司馬貞《補三皇紀》引《河圖》及《三五歷》云: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淡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
地皇十一頭,火德王。一姓十一人興于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
人皇九頭,乘云車,駕六羽,出谷口,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又《太平御覽》三九六又一三五引《命歷序》云:
人皇出于提地之國,九男,九兄弟相似,別長九國。離艮地精女出,為之后。
又黃奭《逸書考》引《命歷序》云:
人皇出焉,駕六羽,乘云谷口,兄弟九人,相象以別,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輔,號曰握元。共治四萬一千六百歲。
顧、楊二氏《三皇考》斷之曰:
天皇以木德王,地皇以火德王,與相生的五德系統恰合。人皇以何德王,緯書雖沒說,但依這次序應以土德王,所以他是生于提地之國,又分九州而以地精女為后了。這和劉歆的新三統說與五德說何等相合,顯見得這三皇是從劉歆的學說里推演出來的。
說雖近理,疑仍未是。按之《論衡·論死篇》云:“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隨壽而死,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談天篇》又云:“人皇最先,人皇之時,天如蓋乎?說《易》者曰:天地未分,渾沌為一;儒者又言溟涬濛澒氣未分之類也。”李斯等奏言“泰皇最貴”而《論衡》亦謂“人皇最先”;又謂“天地開辟,人皇以來”;則人皇之位固足以當泰皇,而人皇之說固所以代泰皇者;秦人從太一說以天皇地皇泰皇連稱,而漢人慣聞天地人連系之說,遂改“泰皇”為“人皇”,仍稱之為“最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