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Z
- (法)羅蘭·巴特
- 579字
- 2020-07-15 14:14:39
八、碎散的文
經此人為分節,所突出的,乃是所指的變換與復現。以每個閱讀單位按部就班地抉發這些所指,不在確定文的真實性(文的深層結構,對全局有重要意義的結構),而在其復數性(不管它節省到何種地步);意義單元(含蓄意指),按每一閱讀單位逐粒摘落,疏疏離離散布開來,將不復重聚,不復獲致一種元意義(méta-sens),此元意義將是我們賦予意義單元的終極構造(導引之文的線路繼層層分解之后或許已經失落了的某些序列,我們僅將其作為附錄重新匯聚)。我們不呈現對某一文作此批評,或對此文作某類批評;我們列出數類批評(心理學,精神分析,主題學,歷史學,結構)的語義材料(將這些材料劃分開來了,但沒有配發給誰);使每類批評皆起作用(倘若批評確如此想望的話),令其聲音喧于眾耳,這是對文的諸多聲音之一的傾聽。我們所尋求者,乃是勾勒某種寫作(此處為古典寫作,能引人閱讀的寫作)的立體空間。評注植根于對復數的展呈,因而它不可能以“尊重”文的方式來展開:導引之文將被打碎、截斷不已,絲毫不顧及其(句法學,修辭學,軼事形式)的自然劃分;細目、解釋及旁逸之閑墨可能處于懸而未決的活性區(coeur du suspense),乃至于區分開動詞和它的補語[1]、名詞和它的表語;評注工作一旦與所有總體性(totalité)的意識形態分離,則顯然在于重創文,切斷文。但否定的不是文的特質(這點上它無與倫比),而是其“自然性”。
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