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兄弟雙問鼎

黨內反蔣派別涌起的一片抗議浪潮,使蔣介石與陳果夫都感到很頭疼,三全大會代表的選舉活動在不少地區都陷于停頓,陳果夫素來善用以柔克剛之術,為此,他向蔣建議采取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

首先是宣布延期召開三全大會,并由中常會第183次會議作出決定三全大會延期至1929年3月召開,代表選舉辦法另行規定。其次,由中常會向各省市黨部發出訓令,不許攻擊中央委員,否則由監委懲戒。11月17日,蔣介石在徐州談話,強調下級黨部對上級黨部決議有不同意見,“亦應服從,斷不能因此詆毀中委個人”。另外,由胡漢民與戴季陶等中常委于11月20日,召集到南京請愿的蘇、浙、皖、滬、寧等省市指委訓話,按陳果夫事先提供的三全大會代表產生辦法實施細則解釋第179次中常會決議,希望諒解。

在此基礎上,由陳果夫執筆,對代表產生辦法做了一些修改,并提交12月7日的中常會臨時會議通過,以敷衍黨內的反對浪潮。修改后的主要辦法是:(1)凡省或等于省之黨部,于1929年2月15日以前正式成立,并經中央審查認為組織健全者,其代表可以由黨員選舉產生;(2)1929年2月1日前,省或等于省之黨部未正式成立者,其代表由該省黨員依中央規定之選舉法,選出加倍人數,由中央圈定或由中央指定加派人數,由省代表大會選舉之;(3)縣市以下之下級黨部,組織尚未健全之省(或等于省),其代表由中央指定之,特種登記不變。陳果夫根據修改后的代表產生辦法,主持制定三全大會組織法與選舉法,重新提交中常會第187次會議通過,并對各縣市代表比例作出詳細規定,經中常會第189次會議通過后公布,規定為:黨員200人以上者產生代表兩名,600人以上者產生五名,以五名為最高限制。

與此同時,陳果夫決定對改組派的少數大頭目進行分化瓦解,拉攏其中的一部分人,以換取改組派對蔣派包辦三全大會的支持。經陳果夫向蔣建議,由蔣派邵力子去見二屆中央執委、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的總務部部長王法勤,許諾保證讓粵方委員連任三屆中委,條件是改組派“維持緘默態度”。改組派雖然拒絕了這筆政治交易,但是也有不少改組派分子在陳果夫的高壓與利誘下發生動搖,倒戈投靠陳家黨,例如山西改組派頭子苗培成與姚大海,甘肅改組派骨干田昆山等人,就接受了陳果夫的收買,以換取三屆中央執監委員作為條件,出賣了所屬的改組派組織。

另外,陳果夫對丁惟汾的大同盟系也采取分化拉攏的策略,向丁惟汾許諾保證當選為三屆中央常委,同時對某些省市的黨務指導委員會實行大調動,由陳果夫派人接管北平、天津、河北等省市黨部,壓北方的大同盟系妥協。

在陳果夫的這一系列錦囊妙計實施后,形勢起了很大的變化。先是北方的黨潮逐漸低沉,他們由抵制三全大會代表的指派與圈定爭取黨員權利為中心轉到地方黨部內部爭奪代表提名資格的爭吵,接著在改組派控制的一些省市與地區黨部,也開始出現分化瓦解的現象,有的甚至公開向蔣系投降,反過來大罵改組派的人,以表明他們與改組派劃清了界限。但是,由于改組派上層人物的政治利益沒有得到滿足,因此,他們并不罷休,決心將反對三全大會代表指派與圈定的運動進行到底。同時,蔣介石與陳果夫自從對抵制三全大會的勢力進行了分化瓦解后,也決定不再作任何讓步,決心把三全大會包辦到底。于是,蔣、汪兩大派系圍繞三全大會代表產生的問題展開了新的斗爭浪潮。

在這期間,陳果夫加緊了三全大會的籌備活動,到1929年3月,代表的選舉工作已基本結束。根據修正的選舉辦法,有條件的省市可以選舉代表,條件是結束登記,建立黨部,中央核準。實際上三全大會前符合這種條件的省市很少,已登記結束者只有六個特別市,六個省,四路;另有19個省市還未完成登記,即使已完成登記者多數也未建立黨部。這樣,能夠選舉代表的省市為數無幾。據第199次中常會決定,僅有南京、廣州、上海、廣東三市一省有資格選舉代表,選加倍代表由中央圈定的有江蘇、浙江等八省市,河北、四川、北平、天津等19省市以及特別黨部代表為圈定和指派,根據這一選舉辦法選出的代表共459人(包括列席代表60人),其中中央委員54人為當然代表,又其中指派代表210人,圈定代表122人,選舉代表73人,指派與圈定占代表總數的80%。

在三全大會即將開會前夕,改組派進一步加強了攻勢。1929年3月11日,改組派三巨頭汪精衛、陳公博、顧孟余率汪派的14名二屆中央執監委聯名發表《關于最近黨務政治宣言》,指斥蔣記國民黨中央指派與圈定三全大會代表,“完全違反本黨民主之原則”,并且“百分之八十的代表為中央所圈定和指派”,“所謂代表者,已完全喪失其意義”。他們表示“對此種大會誓不承認”,這篇由汪精衛領銜且號召力極大的《宣言》一出臺,各地的改組派及不少國民黨黨部便群起響應,于是,又有了南京“三一四事件”的發生。

3月12日,中常會第204次會議批準南京市黨部于14日召開黨員代表大會討論黨務問題,會前在各區黨部選舉這次代表的代表時,在當選的60多人中,改組派竟占了30多個,超過了半數。因此,改組派代表于會前策劃,準備在會上掀起一個反對包辦三全大會的運動。為了不致引起陳家黨的注意,事先推舉接近改組派但不是改組派會員的大同盟分子廖維藩擔任大會開幕式的臨時主席。然而,廖臨事畏懼,不肯擔當,于是改推谷正綱擔任。

3月14日,南京市黨員代表大會在舊夫子廟貢院內大禮堂開幕,雖然改組派控制了大會,但陳果夫事前對改組派的陰謀亦有所察覺,并指示陳立夫于暗中進行布置,派出一部分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的特務分子混入會場,以便監視和伺機破壞。大會開始時,谷正綱在開幕詞中便迫不及待地喊出“反獨裁,反圈定代表”的口號,接著便有改組派代表提出了一個《抗議中央指派圈定三代會代表案》。陳果夫與陳立夫事先布置在會場的親信方覺慧、施裕壽、李永懋見狀,當即群起鬧事,圍毆谷正綱等人。陳立夫事先布置在會場外面的一批打手則趁機沖進會場,對改組派分子大打出手,結果會場中改組派的頭目谷正綱與陳家黨的頭目方覺慧都當場受傷。與此同時,二陳事先調集的軍警馬上包圍了會場,以“捉拿共產黨”為名,沖進會場,把谷正綱等七名改組派分子逮捕,于當天下午用大卡車押到丁家橋中央黨部大禮堂,送交中央黨部。當天晚上,陳果夫召集南京市黨員代表大會的代表與被逮捕的改組派分子一起,進行開導。同時組織一批陳家黨的成員與黃埔學生到中央黨部大禮堂外面進行請愿,要求中央黨部“嚴辦兇手”,借以施加壓力。此外請出蔣介石對改組派的這些階下囚進行訓話,大罵改組派的行為,并當場宣布撤銷谷正綱的職務。蔣訓完話后,陳果夫與段錫朋又輪番勸導一番,才同意把他們放出。當谷正綱從中央黨部被放出時,早已等候在外面的陳家黨的成員與特務分子準備把他架走處死,經聞訊趕來的一批改組派分子援救,才把谷搶出,并連夜送到上海隱藏起來,方免于一死。從此,谷正綱成了改組派的紅人。

轟動一時的“三一四事件”,經蔣與陳果夫嚴厲鎮壓,終致歸于失敗,這是汪系反對包辦三全大會的最后一次出擊。

3月15日,經陳果夫精心籌備、蔣胡合作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出席開幕式的正式代表僅210人,有123人從未到會。不到會者除汪系與桂系外,還有馮玉祥、于右任、林森、陳銘樞等軍政要人,會議氣氛還籠罩著“三一四事件”的陰影,因而顯得十分緊張。

三全大會是蔣介石與胡漢民兩大派系合作的大會,但是,會上真正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陳果夫的崛起。會議由胡漢民致開幕詞,蔣介石、譚延闿、何應欽分別作黨務、政治、軍事報告,陳果夫則代表二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作監察報告,先后通過各種決議25項。

會議自始至終控制在陳果夫手中,并且按照陳果夫設計的打擊一批、拉攏一批、提拔一批的原則,建立了三屆中央領導機構,形成了蔣介石—陳果夫合作的國民黨主流派體制。

打擊一批的主要對象是汪精衛的改組派與李宗仁的桂系。會議決定開除改組派大將陳公博、甘乃光等人的黨籍,對汪精衛進行書面警告;并同時開除桂系頭目李宗仁、白崇禧及李濟深的黨籍。針對黨內發生的反對包辦三全大會的風潮,陳果夫等人在修改后的黨章中進一步增加了強化黨紀方面的規定,提出“黨員不得有小組織”,下級必須絕對服從上級,中央監委有“懲處黨員之權”等。

拉攏一批的主要對象是西山會議派,鄒魯、謝持、張繼、居正、林森等人被恢復黨籍,繼1926年邵元沖、葉楚傖、戴季陶加入蔣系后,這一次林森、張繼相繼加入蔣系,并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從而形成了蔣胡與西山會議派合作的局面。

提拔一批的主要對象是陳家黨的新進分子。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人數為60人,其中委員為36人,候補委員為24人,與二屆中央執委人數持平;三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為20人,其中監委為12人,候補監委為8人,亦與二屆中央監委人數持平。因為二屆中央執監委中有15名共產黨委員被開除國民黨黨籍,又有改組派及桂系的10數名中央執監委員被拒之三全大會門外,僅這兩部分人退出后留下的空間就達30人左右,因此三屆中央執監委的人事安排本應不成問題。但是,陳果夫為了能在三屆中央執監委中確立陳家黨的主流派地位,不惜利用手中掌握的包辦大會選舉的權力,把陳家黨的大批新進分子拉進中央領導機構,而將本來可望跨入中央權力圈的一批大同盟分子踢出中央執監委門外,這就引起了一部分非蔣派系特別是大同盟系的強烈不滿,并且借機在大會期間鬧事。

如果從資歷或從聲望上來說,大同盟或一些相似的地域小派系組織均不在陳家黨之下,正是在這樣的期望之下,當時,黃河流域的派系組織民主大同盟的頭子王宗禹等人,河北省的派系組織新中學會的頭子童冠賢與張清源等人,江浙一帶的派系組織實踐社的頭子周炳琳等人,江西省的派系組織AB團的頭子段錫朋等人,也都是抱著極大希望競爭中央執監委員的。誰知后來公布的提名結果,陳家黨中除陳果夫外,不但陳立夫、曾養甫、張道藩、余井塘等新貴榜上有名,而且湖北有方覺慧、江西有程天放等后生小子,卻居然沒有段錫朋、王宗禹、童冠賢、張清源、周炳琳等地域小派系的一代宗師。況且段錫朋的瘋狂反共以及在南京特別委員會期間的擁蔣上臺,童冠賢及張清源在北方為國民黨秘密做北洋軍閥的工作等都是立有大功的,現在蔣的天下打下了,坐天下卻沒有他們的份,反倒讓陳家黨的那批無名小子們坐享其成,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具有相似遭遇的段錫朋、王宗禹、童冠賢、張清源、周炳琳、焦實齋、何思源等12名代表,痛恨蔣的私心自用,分配不公,決定聯合起來大鬧會場,攻擊陳果夫與陳立夫兄弟包辦大會代表選舉,在與陳家黨的黨羽們爭吵一番后相率退出大會,企圖拆三全大會的臺,壓蔣讓步。

豈知他們根本不了解蔣的脾氣歷來是吃軟不吃硬的,況且三全大會這一臺戲,歷經磨難,方始開場,豈能輕易讓他們拆臺。于是,蔣表示強硬態度,堅定地支持陳果夫,并且是一不做,二不休,又指派些代表補充這些退席者,終于按照陳果夫提出的原定方案,完成了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與監察委員會的選舉。最倒霉的是何思源,因為據戴季陶后來告訴他,本來中央執委中已有他的名單,由于他參加鬧事,故被陳果夫向蔣參了一本,蔣一怒之下,也將何的中委名單取消了。

在隨后召開的三屆一中全會上,陳果夫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與上升。先是被推為權力很大的九常委之一;繼而在建立中央黨部機構時,蔣介石任中央組織部部長,陳果夫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繼續代理部長主持部務;再次是陳立夫出人意料地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以他當時不到30歲的年齡以及在國民黨內的資歷與聲望來說,簡直是一步登天了。

陳果夫在三全大會上,不但當選為中央執委、中央常委、中央組織部代部長,而且在這前后又先后兼任國民政府委員、監察院副院長、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常委、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代理委員長等黨政要職;其弟陳立夫也當選為中央執委、中央秘書長,并先后兼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秘書長、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導淮委員會常委等黨政要職。兄弟倆同掌中央黨部大權,成為國民黨內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由他們一手培植和提拔,與他們同氣相投、同命相連的黨羽,這些人蜂擁進入權力圈—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形成了一個勢力很大的陳氏兄弟派,其政治能量足以影響國民黨的政策走向與內部派系斗爭的力量平衡,以至在三全大會后,“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已得到黨內外各派政治勢力的一致確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留坝县| 同心县| 板桥市| 南汇区| 连州市| 乌什县| 常熟市| 浙江省| 连云港市| 什邡市| 永宁县| 玉环县| 太仆寺旗| 邵阳县| 施秉县| 咸阳市| 道孚县| 洪江市| 祁门县| 柳林县| 岢岚县| 台南县| 渝北区| 镇平县| 潢川县| 汤阴县| 安吉县| 称多县| 黑水县| 伊川县| 玉树县| 广水市| 吴旗县| 虎林市| 永福县| 临漳县| 安徽省| 紫阳县| 虹口区|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