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黨,果夫有辦法”
的確,陳果夫清黨是有辦法的。這一點,甚至連蔣介石也沒有完全估計到。許多當年與陳果夫有過一面之緣的人回憶說,陳果夫鋒芒內斂,深藏不露,見人不大說話,他往往身穿長衫,罩上一件小坎肩,若看外表,活脫脫一個錢莊的擋手。若看言談舉止,說話總是不疾不徐,貌不驚人,又恍若一位國文教師。但是從此人的才干來看,又確實是胸藏丘壑,叵測前機,真是不可思議。陳果夫接手中央組織部開展黨務整理的過程就是一例。
在國民黨黨務工作方面,陳果夫一無班底,二無黨務工作的經歷,三無這方面的專業訓練,完全是以一介商人身份進入中央組織部,從事黨建工作,居然干得“十分出色”。其實,陳果夫辦黨,并無多大訣竅,只有一個鎮山之寶,這就是他的權變手腕。
首先,陳果夫在政治面貌上,學習蔣介石的策略,取中庸之道,在國民黨右派與共產黨人中間,保持一種平衡與超然的態度,以便取得兩方面的支持。這就像商人做生意一樣,雖然明知道任何一個人都將是你的對手,但未成對手之前,則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是你的朋友。早在國民黨改組之始,黨內就出現了分裂之兆。陳果夫當時在上海,遠離國民黨派系之爭的中心。但因他與廣州國共方面都有所接觸,故也有一些國共要人征求他對國民黨黨務的意見。陳果夫深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要義,除了答復“黨內不能有黨”的主張外,其他一概不予置評。后來左右雙方都要他登記參加,他亦未接受。如此,雙方對他雖無多大好感,亦無多大惡感。等到陳果夫以中央組織部秘書與代理部長的身份,代表蔣介石到中央組織部接手部務,無論是過去認識與不認識陳果夫的中共黨人,均認為陳果夫不過是一介商人,從未辦過黨務,也沒有參加過右派的反共組織,也未發表過什么反共言論,故對陳果夫的第一個感覺是:沒有威脅感!由他接手黨務,比右派接手要好。有了這樣一個錯覺,當陳果夫到部時,對他以中央監察委員的身份辦黨務自然沒有更多的異議。陳果夫的這種政治上的騎墻態度,不但蒙過了一些中共黨人,就連國民黨右派分子也被蒙在鼓中。當時,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經常向陳果夫介紹一些人員,希望能夠錄用。陳果夫則按照“中庸”之道,有用有不用。結果,左派不滿,右派亦不滿。陳果夫回憶說:“共黨對于人事問題,還有幾次抱著干預態度,例如:每逢廣州‘孫文主義學會’的同志有事來接洽,尤其關于介紹人員,事后共黨常很快地知道他們所介紹之人,接著楊匏安就會來找我,攻擊某某之為人,希望我勿用。此時蔣先生命我勿與共黨沖突,在他出發之前,更特別關照我和鮑羅廷接洽。因此我只能抱定既定方針進行,同時遇有重要事項,隨時請示靜江先生等然后決定。‘孫文主義學會’同志,對于我和共黨的關系,不明我用心所在,乃不免常有誤會之處。”
其次,陳果夫極善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估量一番對手的實力,而后再制定自己的戰略戰術。陳果夫認為,這跟做生意是一個道理,比如,在你面前坐著一位商家,你要想跟他談成一筆交易,總得先要弄清他有多少資本?手上都有些什么貨色?市場銷售前景如何?是“統吃”還是“零敲”?搞懂了這些方面,才能有把握把這筆交易做好,至少做到不會賠本。陳果夫接手中央組織部后,先將部中的名冊取來,分別從政治態度、思想感情及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逐個地進行縝密考察,調查分析,發現29人的中央組織部,只有3人算是貨真價實的國民黨員,其余的全是共產黨,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共產黨大頭目楊匏安與譚平山等人的族人,算得上是鐵桿楊派與譚派分子了。實際上,中央組織部完全控制在楊、譚等共黨分子的手中,他們的勢力相當強大,國共兩方的實力簡直不成正比。陳果夫再進一步考察下去,發現國民黨的黨務可以說已經荒蕪不堪。對于當時的狀況,陳果夫說:(國民黨)“老同志中有不愿與共黨合作而灰心的,也有被殺的,也有因相互斗爭而離開廣州的,也有被共黨挑撥離間而不敢問黨務的。中央秘書處由三個共產黨員林祖涵、譚平山、楊匏安在把持。組織部完全在共產黨之手,宣傳部也半入共產黨之手,其他各部均在共產黨操縱之下,本黨無法聞問,可以說本黨已經完全被共黨篡奪了。在各省市方面,黨務大半為共產黨所主持,即使未為所奪,也一定分為左右兩派,常向中央互相攻訐,黨務不能進行,下層已無基礎可言。”
在這種形勢下,陳果夫認為僅憑自己單槍匹馬殺入中央組織部,是無法工作的,必得先找一兩個幫手,才能搭臺開場唱戲。于是,他向丁惟汾和顧孟余要人。丁推薦了段錫朋,顧推薦了王樂平。但是,當時部中名額已滿,加進兩人,必得先去兩人。陳果夫為不致一開始就與部中的中共人員產生對立,造成被動局面,也就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槍,解除了一個中共方面的人,也解除了一個國民黨員文書干事駱用弧。結果,國共方面都沒有話說。不過,這時部中的形勢已經是5個國民黨員對25名共產黨員,由原來的1∶9,一下變成1∶5。更重要的是上層權力開始控制在國民黨手中,力量起了微妙的變化。
第三,陳果夫采取收買拉攏的辦法,對部內的中共分子進行分化瓦解,以進一步改變不利局面。陳果夫懂得,1∶5的力量對比,仍然是不成比例的,好比做生意,資本太少了,就會在競爭過程中出現不堪一擊的局面,很快被對手吃掉。于是,陳果夫上任伊始,先來一個對部內人員的政績考核,對于一些共產黨員,工作勤奮的,在政治態度上可資籠絡的,陳果夫就對他們特予升級,以示獎勵。當時,楊匏安雖已解除代理中央組織部部長職務,但是,也還留在部中,蔣介石并在表面上關照陳果夫,有事須多跟楊商量。這在蔣的考慮是,在未與中共完全鬧翻之前,對中共的力量還要加以利用。這樣,陳果夫雖然主持部務,但楊也是可以對部務提供意見的。陳果夫的這套分化瓦解共產黨人的手法,自瞞不過楊的眼睛。于是,楊加以制止,認為不應于此時升級。而陳卻不肯收回成命,局勢僵持了兩天,結果被陳果夫予以升級的幾個中共黨員全部辭職,被楊調往他處工作去了。如此,陳果夫認為亦好,就趁勢調自己的人進來,填補空額。更有一個中共黨員莫某,陳果夫認為此人亦可爭取,就宣布升級。可是按部中職級,已無級可升,這顯然是違背制度之舉,楊為此責問陳果夫,陳果夫巧言辯解:“工作特別好不能沒有獎勵。我想由我來補足他應得的薪給。”如此一來,楊無話可說,而被升級的莫某也感到很高興。不久,楊只好將莫某調往他處。陳果夫故意加以挽留,楊堅執不允,于是,莫某留下的空額,又是一個陳果夫的親信補充進來。陳果夫如果發現部內的中共黨員一旦在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小小差錯,陳亦抓住不放,先做上一通文章,逼其自動離職,如不行,則借口解聘,隨之換上自己人。
陳果夫的這一手雖未大動干戈,但是,部內人事卻有了很大變化。中共的力量一點一點削弱,國民黨右派的力量一點一點地增強。后來成為CC系大將的曾養甫、鄭異、蕭錚、羅霞天、洪陸東、葉溯中等人,都是在此期間逐漸補充進來的。其中最為陳果夫看重的,是一個叫吳倚滄的人物,被陳果夫視為奇才,委以秘書重任,加以重用,全權負責部中內勤事務,使陳果夫騰出精力,專心對外。一年后,此人在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期間因染上霍亂身亡,陳果夫聞之悲痛不已,直到抗戰爆發,陳果夫于亂世之中,還想到吳去世十周年,一個人在他的墓上憑吊一番。
經過大約半年時間的分化與調整,中央組織部的人事基本上已經換上陳果夫自己的人。北伐到達南昌時,部中僅留共產黨員三人,與陳果夫剛進中央組織部時,部中僅有國民黨三人,恰恰調換了一個位置。由此可見,陳果夫權變手腕的厲害。
但是,國民黨黨務畢竟是黨務,與經商本不是一回事,陳果夫當然也不全是無師自通,他還是有所繼承的,這就是在他上任伊始,從蔣介石手里拿到了兩本小冊子,一本是《整理黨務案》,另一本題名《組織與訓練》。關于《整理黨務案》,自不必說,無非是如何反共罷了。至于《組織與訓練》,倒頗有點傳奇色彩,其來歷也頗有點像黃石老人私授張良天書的味道。這本書的內容是專講中共的政治綱領、思想建設與組織訓練的。蔣介石對這一本小冊子似乎十分重視,不但珍藏在身,而且專門寫了一段序言,大意是說這本小冊子所講內容的重要性和對國民黨組織、思想與訓練工作的借鑒作用等等。蔣介石告訴陳果夫,這本小冊子是在東征陳炯明的東江戰役中,從犧牲戰士的遺物中拾得的,這雖然是一本共產黨人用于組織與訓練的小冊子,但在許多方面,對我們國民黨人來說,不無借鑒。
陳果夫拿到《組織與訓練》的小冊子后,先瀏覽了一遍,果然覺得蔣介石所言不虛,書中不但字字珠璣,句句精辟,而且其中許多真知灼見之處令他這位上海交易所的第54號經紀人眼界大開,心靈頓悟,對貫徹和實施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的《整理黨務案》胸中立刻有了底牌。從此以后,陳果夫對這本小冊子如獲至寶,終日隨身攜帶,反復鉆研,視它為指導國民黨組織與訓練的“寶典”。
陳果夫開展清黨活動,一以他從陳其美那里接受的強烈作風與猛銳性格,二以他從恒泰幫那里接受的地域政治觀念與江湖幫派意識,三以他從上海交易所中接受的大魚吃小魚的殘酷競爭法則,四以他從《組織與訓練》的小冊子中接受的組織整頓加思想訓練的黨務指導方法,開始了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整理黨務的過程。
其一,陳果夫仿照《組織與訓練》教材中關于訓練黨員的做法,同時參照中共領袖人物毛澤東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形式,創辦黨政訓練所,訓練了一批心腹門生弟子,然后派到各省市去接替各級黨部中原先贊成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員。這個訓練所創辦于1926年,成為后來國民黨開辦訓練班的源流。陳果夫首先擬定了“黨政訓練所設置辦法”,經國民黨中央核準,招收學生100人,陳果夫兼任所長。該所初創,訓練內容還沒有像后期那樣浸透法西斯精神,這時主要講授孫中山學說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軍人精神教育、民權初步、知難易行等,也講點國民黨第一與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許多訓練內容還是進步的。只是由于招生初期,中共發現了陳果夫的陰謀,故派了一批中共黨員進入該所受訓。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陳果夫查明有中共人員混雜其中,為了純潔這批門生隊伍,陳果夫以行為不檢為由開除了12人。這年12月,該所再次發生風潮,因陳果夫離粵,廣州市公安局長李章達雖與陳果夫有過同學關系,過去對陳亦算支持,但此人政治上接近共產黨,不肯對該所風潮再次進行鎮壓。張靜江大怒,命李濟深下令將李章達解職。陳果夫聞訊后,亦毫不手軟,下令開除學生達一半以上,最后留下來的,均被陳果夫視為各方面最信得過的子弟兵了。
其二,陳果夫著手部署黨員重新登記活動,規定全國黨員均應按照中央組織部的要求重新登記,登記機關為省、特別市、市、縣各黨部,時間為三個月,登記表中增設表示愿意遵守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第一次及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與決議的特別聲明,并且規定曾經加入過共產黨組織的國民黨員必須特別聲明與中共組織脫離關系等等。結合黨員的重新登記活動,陳果夫規定只有對重新登記了的黨員才能發放黨證,在此基礎上,大規模地從上到下改組各級黨部組織,驅逐共產黨人,廣泛地發展忠于蔣介石的新黨員,大力提升忠于蔣介石或陳果夫的蔣記干部,形成堅實的蔣記黨員隊伍與干部隊伍。
其三,結合已經開始的北伐戰爭,重新派定各省市黨部負責人。陳果夫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出師之前,就已經把各省市黨部負責人的名單都委派定了,諸如:段錫朋、鄭異被派往江西;陳希豪被派往上海;蕭錚、于宇春、葛武棨被派往浙江;郭春濤被派往西北;張道藩等三人被派往貴州;吳鑄人、童冠賢被派往北平;紀亮被派往綏遠;丁超遠被派往福建;等等。并指令他們跟在攻城略地的北伐軍后面前進,但凡國民黨每收復一省或一市,這些黨部負責人便立即對號入座,設署辦公,行使國民黨的黨權。陳果夫并教會他們如何到一地后加強國民黨組織,與共產黨開展斗爭,等等。
陳果夫整肅黨務的部署與措施,使大批共產黨人被逐出國民黨組織,許多國民黨左派人士受到打擊,一批批忠于蔣介石與陳果夫的國民黨新右派們受到提拔重用,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和統治得到強化與鞏固。在這一過程中,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也正開始形成。
陳果夫的出手不凡,的確使蔣介石對他刮目相看,并開始確立了陳果夫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北伐期間,陳果夫的胞弟陳立夫隨軍前進,初任蔣介石的機要秘書,不久就被提升為秘書處機要科長。當時,秘書處下設文書科、機要科,文書科長毛思誠,是蔣介石元配毛氏的本家。陳立夫雖為機要科長,實際上負秘書處的實責,權力很大,已日益成為蔣介石身邊不可或缺的心腹謀士。陳立夫在蔣介石身邊的得勢,也進一步加強了陳果夫在國民黨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