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號清黨殺手
對于陳果夫來說,他于北伐戰爭中就開始策劃的以共產黨員為主要對象的清黨計劃,是將他的清黨理論付諸實施的一次具體實踐過程,并且從此奠定了他成為國民黨新右派的重要領袖人物。但是,陳果夫的右派立場有個漸進過程,特別是他與中共的分裂,有個從后臺走到前臺的過程。
陳果夫第一次公開對中共嚴詞指責,是在1926年中央黨部聯席會議期間。當時,國民黨中常委決定召開一次中央執委與各省市及海外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陳果夫參與籌備這次會議,于是,左派、右派與中共三方都在暗中積極活動。很顯然,右派的活動能力根本不及中共人員,出席會議的代表中,共產黨人占了多數。海外代表中,本是右派力量集中的地區,結果也是中共的代表占了多數。陳果夫拿到這份名單,十分惱火,憤然指責說:“有些地方本來推定在國內的本黨同志為代表,海外部故意把電報譯錯了幾個字,或把電報擱置不發表,使之無法出席。例如,加拿大推曾養甫為代表,海外部的共黨分子就故意譯錯了字,幸而審查資格時給我們發覺了。”
另一個逼使陳果夫走上前臺的原因,是他與張靜江的關系。蔣介石率軍北伐后,廣州的局面先由張靜江維持了一段時間。張靜江的右派立場暴露得比陳果夫早,故不斷受到國民黨左派與中共的嚴厲批評。老大挨批,做小弟的當然不愿意了,每逢有關會議上出現批張的言論,都因張有腿疾,不良于行,常常不能上臺答辯,不免吃虧不少。于此,陳果夫常常見義勇為,替張靜江上臺巧為辯解,使張靜江頗為感激。最為緊張的一次批張事件,是發生在10月28日的國民黨中央執委與各省市黨部聯席會議上關于追究“司的派”事件責任的討論。
所謂“司的派”是中山大學少數學生的一個反共組織,后被揭露而交張靜江處理。張認為“司的派”以國民黨的立場反對共產黨,乃黨同伐異的自然表現,并不算一樁嚴重的案件,于是,只由中央監委輕描淡寫地對為首的學生沈某給了一個象征性的處分,就不了了之。如此,“司的派”的反共活動更加猖獗,廣州的共產黨人對此深為不滿,指責張靜江對此案過于寬大,處理失當,并在中央與省市黨部的聯席會議上,繼續追究張靜江的責任,指出“反共就是反革命”。張靜江既不良于行,難于上臺答辯;又自感在共產黨人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無辭以對,其狀深為狼狽。陳果夫見狀,憤然上臺為張靜江辯護說:“司的派”更為猖獗的反共活動都是在中央監委處分沈某之后發生的,監察委員不是神仙,不能對尚未發生的事情負責等等。陳果夫的狡辯,緩解了對張的指責。于是,大會作出決議,開除沈某黨籍,張靜江不敢再有異議,此案亦告結束。
1927年1月,蔣介石因遷都問題與武漢國民政府的意見形成對立。2月3日,蔣介石在南昌多次公開發表反共演說,并自稱是國民革命的領袖之一,有“責任和權力”干涉與制裁共產黨。為此,陳果夫利用掌握的中央組織部大權,積極幫助蔣介石推進反共與打擊國民黨左派的活動。3月,陳果夫受蔣密令,派出殺手先后殺害了江西贛州總工會委員長及中共黨員陳贊賢、江西吉安總工會委員長梁一清等革命人士,拉開了用武力鎮壓共產黨人的序幕。從此,特務四處橫行,殺手一展身手,又先后在撫州、上饒等地制造慘案,搗毀南昌市黨部與九江、安慶市黨部、總工會及省農協等等;陳果夫到南昌后,運用所謂黨團方法辦理選舉,成立黨部,奪取基層黨權等。為此,陳果夫的反共活動受到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人的一致譴責。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武漢舉行。這次大會是由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共同主持,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限制和削弱蔣介石軍事獨裁權力的一次重要會議。蔣介石知道二屆三中全會必定是會無好會,故拒絕參加。但是,陳果夫經過與蔣介石商量,決定與會,目的是借此了解會議的情況,暗中考察武漢方面的形勢,為蔣的下一步行動提供政策依據。因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個一面倒的會議,右派勢力根本在會上沒有任何活動市場,會上通過的《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統一革命勢力案》、《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條例》、《撤銷中央軍人部案》等,幾乎每個提案都是針對蔣介石而提出的。同時一大批國民黨右派在中央執委、監委與國民政府及中央各部的職務相繼被免去。陳果夫到武漢后,發現形勢極為不妙,也就很少出席會議,詭秘地注視著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的活動情況。全會閉幕后,共產黨人認定蔣介石與陳果夫是國民革命最兇惡的敵人,于是公開揭露蔣介石與陳果夫的右派行徑與反共活動,馬路上貼出“打倒蔣介石”、“驅逐陳果夫”的標語。3月18日,漢口大游行,群眾呼出的陣陣口號中,有一句就是“打倒陳果夫!”當時陳果夫正夾在人叢中,所幸的是沒有人認識他。不過,陳果夫也嚇得膽戰心驚,行止更加秘密,每天都要換一個旅館,以避免被人掌握行蹤。3月23日,北伐軍進入上海,就在這一天深夜2時,陳果夫秘密避開檢查人員,離開武漢。
隨著寧漢對立程度的加劇,蔣介石反共的進程加快,陳果夫在國民黨新右派集團中顯得更加活躍,所起的作用也更加重要。為準備發動反共事變,陳果夫暫時辭去組織部職務,以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政治會議上海分會委員的身份,先期去上海,為蔣介石部署政變計劃。1927年4月2日下午,蔣介石趕到上海后,親自召集少數幾名中央執委和監委在國民革命軍東路軍上海前敵總指揮部部址高昌廟江南兵工廠開會。參加會議的除蔣介石外,還有何應欽、吳稚暉、李石曾、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陳果夫以中央監察委員的資格,陳立夫則以蔣介石機要秘書的身份出席了會議。會議的內容是由蔣介石說明為什么要“清黨反共”與“建都南京”的問題。到會的人都是主張反共的,因而從一致的立場出發,用所謂的“親歷親聞”對中共進行攻擊,借以加強“反共清黨”的氣氛。陳果夫也在會上積極發言,用所謂中央組織部了解掌握的大量“材料”,來說明進行反共清黨的重要性,因而對會議反共的氣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能給這次清共政變提供合法依據,陳果夫向蔣獻策,拉攏一部分中央監察委員,在上海召開中央監察委員會全體會議,形成清黨決議,然后向全黨發出“護黨救國”的通電,為反共清黨做好組織上和輿論上的準備。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由陳果夫具體籌備,蔣介石親自出面,首先把國民革命政府的“四大元老”與中央監察委員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請到上海楓林橋舊淞滬鎮守使署的深院里密談,以爭取他們對蔣介石反共清黨活動的支持。“四老”中,張靜江及吳稚暉與蔣介石早有密謀,李石曾亦無問題,故談話的主要對象是爭取在黨內外享有聲譽的蔡元培支持。
4月2日晚7時,所謂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全體緊急會議”在上海召開。會上,通過了一個由蔣介石授意,由吳稚暉與陳果夫共同起草包辦的所謂檢舉共產黨謀叛的呈文,并盜用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名義據以咨請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地方軍事當局做“非常緊急處置”。“姑將所開各人及各地共產黨首要危險分子經黨舉發者,就近知照公安局或軍警暫時分別看管監視,免予活動,致釀成不及阻止之叛亂行為”。陳果夫在會上發言,鼓勵他人通過決議:“照吳委員敬恒所擬辦法”,建議蔣介石對共產黨“以非常之處置,護救非常之巨禍”。在咨文中說,到會的中央監委有三分之二,計有中央監察委員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古應芬、陳果夫,候補監察委員李宗仁、黃紹竑等共同出席,并公推蔡元培做主席,等等。
其實這個咨文完全是陳果夫與吳稚暉的“天才杰作”,如果說這次秘密會議是中央監察委員會全體緊急會議的話,當時出席會議的只有中央監委吳稚暉、李石曾與陳果夫,候補監委李宗仁與黃紹竑。而國民黨二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中央監委人數共20人,可見出席4月2日秘密會議的僅五分之一,而且蔡元培、張靜江與古應芬三人并未出席,即使算上他們三人,也還不足中央監委總人數的半數,可見也還是不合法的,當然也談不到“公推”蔡元培做會議主席一事。為了遮人耳目,陳果夫還煞有介事地搞了一個會議原始記錄,以便欺世。
4月2日的中央監委秘密會議,主要策劃者雖然是陳果夫,在前臺主演的卻是吳稚暉。吳是國民黨內著名的政壇丑角,慣于在重大政治歷史事件中插科打諢,對于政治的嚴肅性與道德性是不屑一顧的。陳果夫是國民黨內的政治暴發戶,政治野心與宗派利益對他來說是高于一切的,至于偽造咨文與會議原始記錄一類的欺世之作對他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在政治辭典中沒有“誠實”這兩個字,政治家不相信誠實。
4月9日,陳果夫再次按照蔣的密令,邀約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古應芬、鄧澤如、黃紹竑等人,聯名發表了一篇長達3000余言的護黨救國通電(即“青電”),大罵武漢國民黨左派對反共清黨的不合作,并說:“長此以往,不獨北伐困難,而本黨百萬黨員與朝夕以求中國的自由平等之民眾亦將何以寄托?”此電發出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已經完成了發動政變的最后一道手續。三天后,4月12日,一場血腥大屠殺便先后在上海、東南各省和兩廣地區開始了。
“四一二政變”后,寧漢徹底分裂,蔣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設立蔣記國民政府。由于國民黨中從事黨務的精英人物大多在漢方,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崛起于軍界,在黨方可以說是毫無基礎。“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就造成陳果夫在蔣記國民黨及南京政府中的地位迅速上升。4月17日,南京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成立兩個權力很大的委員會,一個叫中央宣傳委員會,一個叫中央組織委員會,全權處理國民黨南京政府的創建工作。陳果夫分別成為這兩個委員會的委員,并且具體負責主持“清黨”活動,領導各級清黨委員會,專門對付共產黨人。
以陳果夫為首的清黨委員會在當時是一個權力無所不在的組織。在中央方面,以陳果夫領導的中央組織部為主,并成立了一個五人委員會,專門策劃清共與排除黨內異己的活動。在各省市,也都由陳果夫派出忠于自己的人組成清黨委員會,除了主持領導對共產黨人的屠殺外,但凡對國民黨內有進步思想或同情中共、反對蔣介石與陳果夫的成員,都毫不吝嗇地扣上一頂“反動分子”的帽子,再安上“叛黨”的罪名,加以殺害或長期關押,以造成蔣陳的一統天下。
在各省市清黨委員會結束后,陳果夫又指定各省市黨部組織改組為指導委員會或整理委員會,辦理黨員登記,重新確定黨籍,對思想進步或被認為思想動搖的黨員則規定不予恢復黨籍,并規定在各省市黨部中選定一位與陳果夫關系較深的委員,任為“肅反專員”,使其繼續進行清黨與黨同伐異活動,擴大陳果夫在黨內的勢力,這為陳果夫形成自己的幫派勢力,進一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