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際政治經濟學:自由主義對現實主義的挑戰

在吉爾平的著作問世之后的十年之中,各種涉及討價還價與合作問題的理論均是從長期存在的一般性理論中汲取營養,這些一般性理論主要包括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每一種理論都強調一個不同的解釋性變量:現實主義強調權力分配,自由主義強調不同集團的利益,馬克思主義強調經濟結構,簡單地說,就是強調資產階級利益。每一種理論都強調不同的因果關系:現實主義強調權力和強權政治,自由主義強調相互協商和達成契約,馬克思主義則強調剝削機制。這些一般性理論創建了具體研究綱領,可以用經驗方法進行驗證。有關具體研究綱領包括現實主義的霸權穩定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自由主義的機制理論(regime theory)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依附理論(dependency theory)。最引人注目的辯論是在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各派別之間展開的,后來,焦點越來越集中在體系層次理論(尤其是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國內層次的利益及制度理論之間的辯論上面。國內層次的理論試圖解釋的是“國家利益”,而不是將國家利益視為給定的因素。

20世紀70年代的現實主義及其批評者

對于大多數美國的國際政治研究人員來說,至少到80年代為止,現實主義是主導理論,其他新的思想都要依其進行驗證。20世紀6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學頭角嶄露,當時現實主義是理論界的霸主。摩根索的一部《國家間的政治》是當時最重要的教科書。37肯尼思·華爾茲在1959年發表了第一部著作,開始了他的學術探索,終于在20年之后建立了眾所周知的新現實主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8體系理論無疑受到當時一些現實主義理論的啟示,但正像華爾茲后來指出的那樣,當時的現實主義理論所表現出來的還原主義色彩比其作者和讀者意識到的都要濃厚。39

但是,現實主義從來都具有脆弱的一面,既是因為它的某些基本假定很難成立,也是因為它的經驗驗證從來都缺乏說服力。人們對于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但是有四個假定尤其重要。這四個現實主義基本假定是:(1)國家是世界政治中的主導行為體;(2)國家可以被視為單一的行為單位,根據自我利益采取行動;(3)研究可以基于國家是理性行為體的假定;(4)國際無政府性,亦即國際體系中缺乏合法權威的狀態,意味著利己的國家之間的沖突會導致戰爭并可能出現強權政治。這些假定無一不受到挑戰:國家是主導行為體的假定受到跨國關系理論家的挑戰,國家是單一行為單位的假定受到研究國內結構和科層政治的學者的挑戰,國家是理性行為體的假定受到認知心理學和團體決策研究人員的挑戰,無政府性假定則受到國際社會學派和制度學派的挑戰。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三種自由主義流派對現實主義進行了批判,矛頭直指現實主義關于國家是單一理性行為體的假定。這三種自由主義流派分別是新功能主義、科層政治學派、跨國關系及關聯政治(linkage politics)學派。40三派理論的基礎都是關于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多元理論。公共政策是在具有不同利益的集團之間的沖突中產生的。利益集團要想成功就必須結盟,當然由于問題領域的不同,結盟的格局也就可能不同。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是美國最著名的多元主義理論家,他強調綜合交錯的利益使得任何一個利益集團都無法全面占據主導地位。達爾的這一觀點意在反駁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論點,即大資本家能夠控制公共政策的制定。41

新功能主義認為,制度變化可以改變市民社會中集團的刺激機制,使它們支持促進更大范圍的一體化,這樣,一體化進程就會通過外溢效應,從一個問題領域擴展到另外的問題領域。但是,正像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一理論顯然未能預測或解釋1966年之后歐洲共同體的發展方向。42科層政治研究將多元利益集團理論擴展到政府本身,認為“職位決定立場”。43包括對外政策在內的政策是不同政府機構之間妥協的產物,反映了政府機構的權力和利益的密集程度,這在每一個問題領域都是不相同的。由于不同領域的政策是具有不同偏好的不同行為體競爭的結果,所以,人們無法制定連貫一致的對外政策。跨國關系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分支出現之時起到關鍵作用的理論,它將多元主義繼續擴展開來,認為在國際環境中也存在多種不同的行為體,包括市民社會中的團體。這些非政府行為體可以與國外的同類團體直接交往,它們之間的關系不一定受到政府的左右。跨政府關系,即不同國家之內的相關政府機構直接進行交往,也是可能的。44

對于國際政治經濟學來說,科層政治和跨國關系確定了這一學科分支早期的研究方向。雖然這些研究綱領的政治本體論(一幅包括諸多行為體和其他要素的紛繁畫面)比現實主義黑匣國家理論要豐富得多,但是它們卻不是成功的理論。跨國關系理論的世界包含許多不同的行為體,它們有著不同的利益和實力。這樣的模式可以提供豐富的具體描述,但是,要想使因果關系可操作化卻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原因是人們很難先行預設行為體的利益和實力。行為體數目越多,它們掌握的資源(思想、金錢、關系、組織等)也就越不同;可能產生的結盟格局越多,結盟格局也就越難以具體界定,尤其是當互動效應發生在不同團體之間的時候,就更加難以操作。

科層政治研究可以把握在先進政體中制定和執行政策的復雜過程。現實主義由于對國家性質做出了極其簡約的假定,因而無法把握這樣的復雜過程。在有些案例中,政府機構的利益是明顯的,但在有些案例中,則不十分清晰。早期從事科層政治研究的學者意識到,政府機構最明顯的利益是得到政府預算中盡可能多的份額,但是,這樣確定政府機構的利益也并非總是行之有效。例如,美國陸軍在二戰以后并沒有試圖繼續保持對空軍的管轄,而是支持建立一支與陸軍和海軍并列的獨立空軍軍種。45陸軍將領反對將空軍繼續作為陸軍的一部分(二戰期間空軍為陸軍航空兵),理由是這樣做會改變“陸軍的特性”,也就是今天我們稱之為陸軍的集團身份,這種身份的根基在于步兵和地面戰爭。科層政治像跨國關系一樣,很難使其變量可操作化,最終也未能成為與現實主義并駕齊驅的理論。

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自由主義對現實主義的新一輪挑戰。這次挑戰的焦點是圍繞“國際機制”這一概念展開的。國際機制理論借鑒了早已存在的國際法傳統,約翰·魯杰(John Ruggie)第一次將這一概念用于政治學,后來基歐漢和奈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魯杰對“國際機制”的定義是:“為一組國家所接受的相互期望、規則和規定、計劃、組織動力和財政承諾。”基歐漢和奈則將國際機制簡單地定義為“影響相互依存關系的管理性安排”46。魯杰的定義是從社會學或建構主義角度做出的,強調主體間性的重要意義,認為共有理解決定而不是僅僅反映了行為體的偏好。基歐漢和奈的定義將機制視為行為體加大自我利益的工具,而行為體的利益本身則是給定因素。國際機制的研究人員沒有否定“無政府性”的一個含義,即在世界政治中,不存在能夠強制執行規則的制度化等級權威機構。但是,他們嚴肅質疑了無政府性的另外一種含義,即無政府性表示不存在基于規則之上的制度。

但是,國際機制也可以根據現實主義的理論加以解釋。吉爾平和克拉斯納實際上正是以現實主義解釋國際機制的。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機制的研究人員將國際機制這個具有重大潛在意義的因變量引進世界政治的研究。但是,當時人們并沒有通過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將這個新的因變量與一系列重要的自變量聯系起來。因此也就未能對基于利益、權力和無政府性的嚴謹明確的現實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重大挑戰。

當時,霸權穩定理論是最具操作化的研究綱領,并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霸權穩定論首先是由自由派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提出來的(措辭稍有不同),47但其理論與現實主義的命題完全一致,這就加強了人們對現實主義的支持。霸權穩定理論認為,當國際經濟體系中只存在一個主導國家的時候,才最有可能出現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金德爾伯格認為,大蕭條這一巨大的市場失靈現象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國際金融體系中缺乏一個力挽狂瀾的貸款國。國際體系中只有存在一個單一的主導國家,才可能存在力挽狂瀾的貸款國。只有霸權國才具有能力和意愿提供穩定的金融秩序這一公共物資。所以,金德爾伯格使用了現實主義的本體論(行為體是國家)、準現實主義的因果機制(國家之間的權力分配是原因,國際經濟體系運行是結果,但結果的產生是通過霸權國的自愿選擇而不是霸權國的強權政治),分析了一個自由主義的問題——如何提供國際體系中集體物資。

吉爾平和克拉斯納認為,同樣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多國公司和國際貿易。48不僅本體論和因果機制完全符合現實主義的假定,而且根本問題也是現實主義問題。國家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實現國家利益會涉及相對收益(relative gains)和分配性沖突等問題。在他們的分析中,權力分配被視為最重要的自變量,可以解釋管理多國公司的規則,也可以解釋貿易的開放和封閉程度。國際經濟體系中的所有國家都有著幾個簡單的目標需要實現,包括經濟效用、經濟增長、社會安定、政治影響等。由于開放的經濟體系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又使其伴隨著有限的社會不穩定,這樣一來,就增強了主導國家的政治影響力。所以,對于一個霸權國來說,開放的經濟體系是獲得自我利益的最佳途徑。霸權國的公司可以從開放的經濟體系中獲得最大的好處,因為這些公司最具競爭力,也最容易獲得資本。

霸權穩定論,或者在比較一般的意義上將其稱為關于權力分配和國際經濟行為特征之間關系的理論,使國家權力這一自變量變得可操作化,方法是對國家的力量進行宏觀的測定(比如使用GNP或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也使國際經濟行為這一因變量可操作化,方法是使用國際經濟體系的開放程度這一指標,并用規則和交易方式來測量這種開放程度。這些體系層次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國際經濟行為方式可能隨著國家之間權力分配的變化而變化,也可能不隨著國際之間權力分配的變化而變化。霸權穩定論是體系層次的權力理論,它使得變量可操作化,明確了因果關系的假設,并且具有可證偽性,所以是一個富有成果的研究綱領。其研究成果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闡述,也可以受到系統的批評。

但是,霸權穩定論的清晰和易操作性也使它很容易受到強有力的批評。蒂莫西·麥基翁(Timothy McKeown)表明,英國在19世紀的行為與霸權穩定論是不相吻合的。阿瑟·斯坦(Arthur Stein)指出,19世紀的貿易自由化措施不是出自霸權國的政策,而是因為當時允許對霸權國采取歧視政策的不對稱討價還價。49戴維·萊克(David Lake)和鄧肯·斯尼達爾(Duncan Snidal)表明,霸權式的權力分配不是保證開放經濟體系的唯一權力分配形式。他們兩人采用了與霸權穩定論完全相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方式,發現為數不多的幾個主要國家都會具有支持開放體系的意愿和能力。50后來,雖然有人對現實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進行了重要的修正,51但到了80年代中期,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人們普遍認為霸權穩定理論已經受到了重創。

20世紀70年代末,反駁霸權穩定論的觀點仍處于發展之中。當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當選為美國總統時,現實主義理論在美國仍然獨領風騷。必須出現富有說服力的學理挑戰,才能真正駁倒現實主義。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不同的理論開始出現,并且比現實主義更加準確地表述了世界政治的行為體,雖然現實主義的經驗研究一直漏洞百出,但現實主義理論體系仍然維持著它的學界霸主地位。現實主義之所以能夠鶴立雞群,是因為自由主義還沒有提出一個能夠明確界定因果關系、能夠使其變量可操作化并具有可證偽性的研究綱領。1979年末蘇聯侵略阿富汗,之后,冷戰高潮再起。這似乎進一步確認了現實主義在學術上的勝利。

新自由制度主義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興起構成了對現實主義的重大挑戰。《國際組織》1982年發表的特刊為新自由制度主義奠定了基礎。斯蒂芬·克拉斯納(Stephen Krasner)在為這期特刊撰寫的導言中,匯集了特刊諸多作者的觀點,對國際機制做出了定義:“成套的含蓄和明確的原則、規范、規則和決策程序,在給定的國際關系領域中,行為體的期望依此趨攏。”52雖然這個大家認可的定義仍然不是完全清晰,但是,它將國際機制定義為社會性制度,避免了在定義方面無休止的爭論。這樣做無疑是有益的,因為,國際機制研究綱領倡導者的目的在于表明他們的研究會解釋國際關系領域的實質性問題。

羅伯特·基歐漢在特刊中的論文提出了一種理性主義理論,用以解釋國際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這一理論在基歐漢兩年后出版的專著里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闡述。53基歐漢借鑒了經濟學中市場失靈問題,指出在像囚徒困境這類博弈模式規定的條件下,高昂的交易成本和非對稱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次優結果的出現。制度主要是向行為體提供信息(不是像中央權威體制那樣強制實施規則),這樣就可以使國家更有效地實現自我利益。制度可以通過確定不同政策的實施成本來改變行為體的政策取向,所以能夠起到改變國家戰略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制度可以促進合作。基歐漢認為,制度可以提供信息、監督成員的執行情況、加強成員之間的多重互動、促進問題領域之間的聯系、發現欺詐現象、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所以,制度的作用是重要的。基歐漢沒有否認權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沒有權威治理機構的條件下,國家可以通過制定適當的制度,從合作中獲得收益。

這一理論最初的靈感來自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對囚徒困境博弈的再度重視。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注意制度的重要意義。54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Robert Axelrod)認為,如果具備四個條件,囚徒困境就可以得以解決。第一,結果矩陣不是對欺騙方過于有利;第二,博弈游戲反復持續地進行;第三,監測其他行為體行為和采取報復行為的代價相對較低;第四,行為體并非極端無視將來的結果。55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制度可以將某些博弈互動置于永久性規則的管理之下,就其他國家的行動提供信息,制定判斷欺詐行為的標準等。通過這些機制,制度就可以發生作用,幫助創造上述條件。20世紀90年代,美國和歐洲的學者提出了許多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補充的研究國際機制的理論。56

新自由制度主義研究綱領與現實主義理論的不同之處不在于對行為體的假定,而在于國際體系中典型問題的實質:國家主要關注的是市場失靈問題還是相對收益和分配性沖突問題?是通過自愿接受使各方均受益的國際制度這一方式解決問題,還是將強制和權力視為決定結果的更重要手段?克拉斯納認為,國際體系中的國家最關心的是分配性沖突,不是市場失靈和相對收益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僅是臨近帕累托邊界(Pareto frontier)的問題,而且更是人們在邊界線上到底選擇哪一點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只能靠討價還價和使用權力,單靠為最優解而設計的制度是無法做到的。57約瑟夫·格里科(Joseph Grieco)認為,國家實際上關心的是相對收益,即使在歐洲共同體內也是如此。獲得相對收益的目的似乎是提高絕對福利。58羅伯特·鮑威爾(Robert Powell)更加明確地討論了相對收益問題,認為即使在現實主義邏輯范圍之內,也只是在國家認定未來獲得絕對收益的能力受到削弱的情況下,才會關注相對收益。59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許多重要研究都探討了一個問題,即權力和政治交易中潛在收益之間的關系。60

新自由制度主義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啟發意義的重要推理論述,后來這些論述被進一步精確化。通過使用博弈論,這些論述就可以發展成為研究模型,這正是海倫·米爾納(Helen Milner)在其論文中表達的觀點。新自由制度主義確立的假設可以用于廣泛的經驗性研究,例如,英國和歐共體其他成員國之間就福克蘭群島問題的討價還價,還有為債務重組而制定的國際機制問題等等。61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在美國有著社會科學之王稱號的經濟學之間的密切聯系也加強了這一理論的吸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鹰潭市| 龙口市| 遂宁市| 普兰店市| 濮阳县| 云霄县| 水城县| 明星| 鄯善县| 北辰区| 河北省| 岢岚县| 西藏| 苗栗市| 旬阳县| 温州市| 漳平市| 云霄县| 肃宁县| 清河县| 额济纳旗| 玛曲县| 贡觉县| 霍邱县| 湘西| 关岭| 江门市| 夏津县| 临夏县| 祁东县| 肃北| 陇南市| 清流县| 高清| 孝感市| 厦门市| 新宾| 潮安县| 徐水县| 周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