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聲的較量:李普曼與冷戰
- 林牧茵
- 1223字
- 2020-07-24 16:05:10
第一節 媒體與政治的關系演變
一、歷史回顧
1774年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布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報業隨著新國家誕生一起蓬勃發展,但大部分報紙背后都有政黨的支持。美國建國初期,各家報紙都把政治話題當作辦報的重點。18世紀末,費城兩家著名報紙《費城綜合廣告報》(Philadelphia General Advertiser)和《箭豬公報和合眾國廣告》(Porcupine’s Gazette and United States Advertiser)分別由本杰明·富蘭克林·貝奇(Benjamin Franklin Bache)和威廉·科貝特(William Cobbett)創辦。貝奇反對當局政府,與之相反,科貝特則持支持態度。兩大報紙很快陷入文字激戰,翻開報紙便會聞到強烈的黨派紛爭的火藥味。而這樣的情況相當普遍,因此,19世紀初被稱為美國政黨報紙的黑暗時期。赫齊卡亞·奈爾斯(Hezekiah Niles)說:“報紙在美國確定了它的地位。在政治選舉中,每個發行人都要表明自己的立場。”(2)各種政治攻擊,甚至是人身攻擊充斥著在當時的美國報紙。
19世紀30年代,伴隨著專業化的腳步,美國新聞業日益成熟,報紙的政治類報道更為客觀、中立、理性、富有責任感。報紙開始重新定位自身的政治角色。1833年,本杰明·戴(Benjamin H. Day)創辦了《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這是美國新聞史上第一張“便士報”(3)。與同時代的政黨報紙不同,它在經濟上不依附于政黨,而是面向廣大民眾,力爭保持報道的獨立性。
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倡導“獨立的新聞主義”(Independent Journalism)(4),宣稱“永遠反對一切黨派的煽動宣傳,決不從屬于任何黨派;永遠反對特權階級和公眾的掠奪者,決不喪失對窮苦人的同情……”(5)這些擲地有聲的話成為美國媒體新時代的宣言,定位媒體屬性的同時,也為充滿激情與正義的媒體從業者樹立了一面旗幟。
19世紀末,美國報紙關于國家對外政策的論調與美國政府的政策意向基本一致,這在美西戰爭(6)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美國國民的心態——為領土擴張感到自豪,渴望擴大國際貿易和國外投資以增強國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不少社會問題,如官員貪腐、金融黑幕、種族問題、教會黑暗、勞工問題、醫療問題、貧富不均等。報紙對此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批判。李普曼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步入社會,便投身于這場媒體的“揭黑運動”,成為全國著名的揭黑記者史蒂芬斯的助手。
20世紀上半葉,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國際局勢動蕩,美國媒體的參政方式變得更為多樣,影響兩者關系的因素也越來越多。觀點獨立的政論專欄不斷涌現,成為引導大眾思考,影響政治決策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李普曼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逐漸成長成熟,并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20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科技的發展,廣播電視取代報紙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媒體新寵。生動的聲畫效果、實時的現場呈現,把媒體與政治的關系朝前推進了一大步。時至今日,媒體已進入更為多元的發展階段,媒體影響力不再專屬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不再專屬于媒體精英,新媒體讓大眾擁有更多的發聲渠道,因而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如今的政治生活中,媒體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很難想象,沒有媒體的政治將怎樣運作,同樣,離開了政治報道,媒體也將黯然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