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戰:東北解放戰爭1945~1948
- 劉統
- 4298字
- 2020-07-24 18:25:06
第6章 初戰山海關
蔣軍在秦皇島登陸——冀東部隊把守山海關——楊國夫師趕來參戰——杜聿明親自督戰,拿下山海關,打開通向東北的大門
1945年的11月初的秦皇島和山海關,嘈雜喧鬧的氣氛打破了這兩個小城昔日的寧靜。身著黃軍裝的國民黨軍隊和身著灰軍裝的共產黨軍隊在不停的往來運動,進行戰爭前的準備。
國民黨軍隊是怎樣在秦皇島登陸的?10月中旬,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軍艦裝載著海軍陸戰隊,在渤海灣來回游弋,尋找登陸港口。當時營口蘇軍讓我方出面,拒絕美軍。他們又到了葫蘆島,那里有冀東軍分區沙克部一個團把守,也不許美軍上岸。美軍最后來到秦皇島,這里有500日軍和一些偽軍看守。日偽軍借口已向國民黨政府投降,等待蔣軍前來接收。冀東部隊去打,遭到抵抗,沒有把這個重要港口拿下來。美軍借口解除日軍武裝和保護美僑財產,在秦皇島登陸。這樣,就為國民黨軍隊接收東北,建立了一個據點。(1)
美軍的小股部隊,每天到處活動,偵察地形,了解八路軍的動向。工兵還修復了被破壞的鐵路。因涉及外交方面的問題,我方不能貿然干涉。從10月下旬起,大批美國軍艦、運輸艦接連不斷在秦皇島靠岸。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氣勢洶洶登上岸來。
10月下旬,20多艘美國軍艦首先將國民黨的13軍三個師2萬多人運送到秦皇島。13軍是老蔣的嫡系,原歸湯恩伯指揮。在河南對日軍作戰時,經常是主動撤退,后來在貴州駐防。在抗戰中沒打過什么硬仗,實力保存得不錯。現在是全部美式機械化裝備,軍長石覺想在接收東北中露一手。11月初,云南部隊52軍2萬人也到達秦皇島。他們是從云南出發到越南海防,在那里登上美艦沿著漫長的中國海岸線北上的。這支軍隊是半機械化裝備,但士兵多數是云南老兵,有作戰經驗。所以戰斗力不弱于13軍。
毛澤東在延安不斷收到蔣軍北上的情報,他敏銳地感到:一場爭奪東北的大戰迫在眉睫。11月4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電告羅榮桓等:“戰爭中心將轉入東北,必有一場惡戰。”同日,軍委給林彪、彭真的指示也說:“11月至12月中旬將是蔣與我武裝爭奪東北的另一次高峰,戰場是在遼寧南部、錦州、熱河、冀東地區。我必須集中可能的力量,爭取這次戰略性質的決戰勝利,奠定我鞏固的大根據地。”(2)
當時毛澤東把在山海關堵截蔣軍的希望寄托在李運昌部隊的身上。他們最先進入東北后,發展很快,短短2個月就發展到8萬人,而且是新槍新炮。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長城在這里依山傍海,蜿蜒而上,經義院口、九門口、角山寺形成一條難以逾越的防線。就是用現代槍炮進攻也難免要付出重大傷亡。10月上旬,李運昌部離開沈陽到錦州,還征用了不少大馬車拉武器裝備,準備給陸續北上的老部隊。10月下旬,中央指示東北局:山海關、錦州一線防御交給李運昌。為此,中央11月1日還直接電告李運昌:“你即在彭真、林彪指揮下擔任山海關、錦州地區指揮作戰、整編部隊、運輸干部等項任務。而以作戰為中心任務,堅決殲滅北進之敵,不要回冀東。詹才芳編成之野戰軍及在山海關、錦州地區之一切軍隊及地方工作統歸你指揮,而你則接受彭、林指揮。”(3)
李運昌在錦州部署作戰,開始心里并不踏實。他雖說兵馬不少,但并不集中。大部分分布在遼西的各個地區,現有的幾個團還在山海關到錦州一線擺開。真正守在山海關的只有沙克的兩個團。10月30日,他電告中央:“秦皇島美軍掩護頑軍向我山海關駐軍進犯,在石河發生沖突,該地情況不明。山海關只有新編127R約2300人,戰斗力不強,情況危急。速告楊國夫率部到山海關增援,此間部隊分散沿岸,調不動。不少部隊缺武器彈藥,不能應戰。”(4)
從10月30日起,國民黨13軍在美軍的引導配合下,開始對山海關一帶進行武裝偵察。11月4日,國民黨軍派人到山海關向沙克部發出最后通牒,要他們讓出鐵路線100華里,退出山海關,被沙克等嚴辭拒絕。同一天,一輛美軍汽車開到山海關我軍47團陣地前,被47團戰士開槍阻擊。打傷一個美軍士兵,其余4人和汽車都被扣留。
11月5日,國民黨13軍84師果然向山海關我軍陣地發起進攻。他們的主攻方向是山海關城西北的娘娘廟、二郎廟等制高點。在炮火轟擊下,敵軍一度占領了這些制高點,突進到離山海關城北門只有一里地遠的地方。我軍全力反擊,又奪回了陣地,把敵人打退到十里以外,還抓了一些俘虜。
就在這關鍵時刻,山東渤海軍分區司令兼第7師師長楊國夫帶領7師三個團趕到山海關前線。他們是步行一個多月從山東來到這里的。楊國夫是安徽霍丘人,1929年參加紅軍,在紅四方面軍當過團長。長征中又轉到紅一方面軍當團長,身經百戰。他的部隊作風硬朗,以敢打敢拼著稱。盡管這7000人長途跋涉,非常疲勞,武器也不全。但是接受命令之后沒顧上休息,就接管了山海關正面防線。
當時,國共雙方互相都不摸底。我方估計,秦皇島上岸的國民黨軍有5萬人。加上美軍和偽軍共有8萬人。國民黨估計共產黨軍隊有5萬人,而且得到東北日本人的武器,力量強大。其實,雙方都過高估計了對方。國民黨軍官精神緊張,所以行動小心翼翼,不敢輕易發起進攻。而是構筑工事,挖散兵坑,預防我軍炮火襲擊。
對峙了兩天,楊國夫決定出擊一下。11月6日夜里,他派兩個營向國民黨13軍89師陣地進攻。這些擅長游擊戰的戰士深入到敵軍陣地內部,又扔手榴彈又打槍,還繳獲了1門炮、18挺輕機槍和50支步槍,然后趁著黑夜從容撤回。國民黨軍不知來了多少八路軍,輕重機槍猛打了一夜,天亮才發現是自己打自己。守在沙河的一個連差不多死光了,一個團自相殘殺得傷亡慘重,只得撤回秦皇島休整。
打了一個勝仗,楊國夫高興地向上級報告。說頑軍特點是射擊準確、火力強,指揮靈活,每個陣地都有電話。但怕我軍沖鋒,一沖即潰。李運昌看到捷報,原先的不安一掃而光。他在11月9日給林、彭的電報中樂觀地說:“目前頑軍三個軍已在秦皇島登陸,數度企圖進占山海關,均被我打回。應于目前固守山海關、九門口,而以主力守石門寨、海陽鎮、灤河鎮,局限頑于狹小范圍內。并不斷以夜摸襲擊動作消滅其分散駐守之敵,增加其物資生活困難,消滅其士氣。頑大軍久駐狹小范圍,人地生疏,不能展開,吃燒均要困難。后兵艦撤走則等于甕中之鱉,不難全部殲滅,東北可無大憂矣。”(5)
這種樂觀的情緒甚至影響了毛澤東本人,他在11月11日給梁興初的電報中也說“頑軍火力盛,士氣低”,“最怕沖鋒,一沖即潰”,認為山海關一線“如能堅持一個月兩個月,于大局極有利”。(6)后來情況的發展,與想象完全兩樣。
11月8日,杜聿明來到秦皇島。他奉蔣介石的命令,決心打出山海關,武力占領東北。在召集13軍將領開會時,軍長石覺匯報共軍火力強大,不可輕易進攻。建議加強工事,穩固防守。杜聿明感到驚訝,因為據他所獲情報,共軍武器破爛,戰斗力并不強。他畢竟是打過硬仗的人,不相信石軍長的匯報。于是,他帶領13軍的團以上軍官,于11月13日親臨沙河前線陣地視察。
杜聿明找來6日夜里被共軍消滅的那個連的連長,要他說明哪個村被共軍炮火摧毀了。連長指了北邊的一個村莊。杜聿明走進村子查看,房子沒有一間被毀壞。連長又說搞錯了,是中間的那個村子。杜又親自前往查看,一連轉了幾家,也沒有發現被摧毀的房屋。他親自詢問了一個老農,老農說八路在東墻邊上打了幾炮,但是沒有打到院子里。他蹲在墻角,彈片就打不著他。杜聿明在院子內外轉了一圈,看到的只是幾個手榴彈炸過的痕跡。這樣實地調查,真相大白。杜聿明壓抑心中怒火,對軍官們說:“看來沙河戰斗共軍并無炮火,只有手榴彈。這個連長謊報軍情應該嚴厲處分。”石覺等人狼狽不堪,對杜長官表示佩服。
杜聿明實地考察后,增強了進攻山海關的決心。他馬上召集13軍營以上軍官開會,說共軍火力、戰斗力并不像傳說那樣強大,國軍在各方面都比共軍強。再次研究了情況后,杜聿明下達作戰命令:以13軍主力4師、89師擔任山海關正面主攻,以54師攻占九門口。52軍的25師迂回進攻義院口,其余部隊為總預備隊。對通訊聯絡、策應措施,杜聿明都作了詳細安排。總攻時間定在11月15日清晨。最后,他重申了蔣介石的“連坐法”:膽敢作戰不力、臨陣脫逃者,必然嚴懲不貸,并追究各級主官的責任。對那個倒霉連長處以死刑,暫且留下一個腦袋,讓其戴罪立功。軍令一下,各級軍官都唯唯聽命,再也不敢怠慢。(7)
11月15日早晨,國民黨13軍54師運動到九門口,首先發起進攻。擔任迂回的25師向義院口進攻,策應54師。杜聿明親自到九門口督戰。這次13軍拿出全部力氣,用重炮猛轟山頭陣地。楊國夫師的戰士頑強阻擊。但是火力懸殊太大,到中午時,九門口被54師攻占。這一天險的失守立刻使全線的情況發生變化。到黃昏時候,義院口也被25師占領。
楊國夫的隊伍已經打得彈盡力竭。他們從山東長途行軍到山海關,沒有休整就投入戰斗。當時出發時幻想到東北能拿到新槍大炮,沒想到打了幾天仗,連一點支援也未得到。戰士們甚至連最起碼的人手一支槍都達不到,怎么與全部美式裝備的蔣軍拼殺?他們在陣地堅守了十天,吃不飽睡不好。11月已是秋風蕭瑟,他們還穿著破舊的單衣單褲,有的鞋子爛了,打著赤腳。這里不是解放區,老鄉見到打仗,都躲藏起來,沒有人送飯送水,甚至給傷員抬擔架的人也找不到。更要命的是那些配合作戰的新編地方部隊,不知是從哪里拉來的烏合之眾,一聽見炮響就四下潰散,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下楊國夫這支老部隊孤軍奮戰。當楊國夫獲悉九門口、義院口均已失守,他們的部隊有被國民黨大軍合圍的危險。于是,楊國夫沒有等待李運昌的命令,在11月16日早晨下令撤出山海關,僅留下少數人擔任掩護。(8)
16日早晨,13軍向山海關正面陣地發起總攻。重炮轟得震天動地,打了一個鐘頭,擔任主攻的13軍4師還是沒有發起沖鋒。杜聿明親自到前線督戰。軍長石覺報告:“共軍異常頑強,打到現在,陣地還沒有動。”杜聿明拿望遠鏡觀看,只看見少量機槍掩體,并無火力射出。于是下令一線部隊發起沖鋒。4師官兵還是膽怯,說對方陣地沒摧毀,不能沖鋒。杜嚴令他們搶渡沙河,發起進攻,并用機槍火力掩護。當他們沖鋒時,對面陣地只打了一陣機槍就沒動靜了。原來八路軍主力早已撤走了。這天下午,13軍與52軍的迂回部隊在山海關以東會師,國民黨軍占領了山海關城,打開了通向東北的大門。
(1)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第31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3)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4) 軍委一局電報匯編:《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1945年9—12月》。
(5) 軍委一局電報匯編:《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1945年9—12月》。
(6)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7) 杜聿明:《國民黨破壞和平進攻東北始末》,載《遼沈戰役親歷記》,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31頁。
(8) 東總:《頑軍進攻東北戰斗材料》,1945年11月1日到1946年1月13日,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