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決戰:東北解放戰爭1945~1948作者名: 劉統本章字數: 5619字更新時間: 2020-07-24 18:25:07
第7章 錦州戰役計劃未能執行
杜聿明抓住時機,突入綏中——毛澤東要林彪在錦州反擊——林彪手里沒兵,準備放棄錦州——黃克誠趕到前線,發現他們處于“七無”狀態——林彪與黃克誠會面,一致決定后撤
楊國夫師撤出山海關前,沒來得及通報李運昌。第二天李運昌、沙克才獲悉楊師已撤到綏中。毛澤東在延安是收聽合眾社新聞廣播才知道山海關失利的消息,他直接發指示電給李運昌、沙克,命令“山海關、綏中、興城之線,必須堅守。掩護我主力黃、梁集中錦州。時間至少三星期,多則兩個月”。并要李、沙報告我軍在那里的兵力和戰斗力情況。(1)
李運昌如實報告:山海關至興城一線共有正規部隊1萬人。其中山東部隊(楊師)有戰斗力,他屬下的冀東19團、22團是縣大隊改編的,戰斗力差;還有地方武裝和駐葫蘆島的36團也都沒什么戰斗力。電報暗示中央,要他們守住綏中、興城一線,恐怕難以勝任。(2)
鑒于李運昌16日電報,中央改變了計劃。11月17日,中央給黃克誠、程子華、李運昌等發去一個綜合指示,命令李運昌、楊國夫部在錦州地區運動防御。“節節堅決抗退,既不死守,又不輕易放棄陣地。”命令黃克誠、梁興初部迅速集結到錦西地區,“待敵深入錦西、興城線,從敵左側后突然攻擊”。(3)
然而,這些指示還沒來得及執行,杜聿明已經搶在了前面。16日晚間他接到先頭部隊25師占領山海關的報告后,當即下令要各部隊第二天一早就出發,向綏中前進。17日早上13軍剛上路,杜聿明就乘吉普車趕到了。他一面吩咐部隊繼續前進,一面通知各部隊長官前來開會。
沒進房子,也沒坐處。眾人就在路邊站著聽杜聿明訓話。杜問石覺:為什么不實行戰場外追擊?石覺吞吞吐吐的說:“共軍早已脫離戰場,恐怕追不上,所以未令各師追擊。”杜聿明知道他是畏懼不前,當即向先頭部隊的一個連長調查。該連長報告說:“東面、北面村莊里共軍很多”,他“因為兵力單薄不敢前進”。杜聿明的判斷得到證實,他要大家抓住戰機、迅速前進占領綏中。說完就催促各自歸隊。在一旁經過的13軍士兵議論說:“長官真神氣,在戰斗行軍中還召集官長開會。”
楊國夫師剛從山海關撤退到綏中,戰士們又餓又乏,大家的情緒也很受打擊。還沒喘口氣,國民黨軍隊就緊緊追趕上來。于是利用綏中西關外的一個高地,臨時布置抵抗。下午三點,杜聿明來到前方,發現13軍軍部和直屬隊紛紛向后跑,說是奉軍長命令后撤五里。杜聿明當即制止,趕上前去找石覺。石覺正指揮部隊向小高地進攻,對杜說:“共軍十分頑強,恐怕今天打不到綏中。”杜聿明觀察了情況,命令預備隊上去迂回包圍。高地上的楊國夫部隊看到情況不利,便主動后撤。槍聲逐漸平息下來。
天色近晚,國民黨軍隊各自安營扎寨。杜聿明卻命令今天必須占領綏中。石覺不同意,與杜爭執起來。杜聿明接通前衛團的電話,該團長報告說:綏中城內情況還沒偵察清楚,部隊正在吃飯,飯后就向綏中前進。杜說:“你這一團今晚進了綏中,我給重賞。”此時楊國夫師已撤離綏中,夜里12點,國民黨軍占領綏中。這樣,杜聿明才下令停止前進,休整幾天。(4)
綏中失守,興城、錦州便暴露在國民黨軍面前。這時,林彪在做什么呢?
在國民黨軍對山海關發起總攻前夕,東北局領導人曾向中央請示,待黃克誠、梁興初兩支主力部隊到達山海關地區后,就集中兵力與國民黨軍決戰。毛澤東考慮敵我雙方形勢,于11月15日給彭真、林彪發了一封電報,要他們將主力隱蔽在錦州一帶,進行內線作戰。電報說:“目前山海關作戰并非真面目戰斗,我黃梁二部四萬二千遠道新到,官兵疲勞,地形不熟,目前開至義院口、駐操營(5),必無好仗可打,即使殲敵一部,不過戰術勝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勢將處于被動。”他要黃、梁二部隱蔽前進到錦州一帶,處于內線。“俟敵進至綏中地區或興城地區業已疲勞消耗至相當程度,我則可集中最大兵力,計黃克誠三萬五千。梁興初七千,楊國夫七千,李運昌、沙克在盤山、錦州至山海關一帶者至少二萬,共約七萬人,于最有利之時機地點,由林彪或榮桓親去指揮,舉行反攻。”“總之,從內線作戰著眼,此種方針最為有利。”(6)
毛澤東設想得很好,但實際情況變化太快。就在林彪收到毛澤東電報的同一天,傳來了山海關失守的消息。我軍節節后退,國民黨軍步步緊逼。形勢急轉直下,變得對我方越來越不利。林彪心急火燎,匆匆離開錦州指揮部,前往興城、錦西一帶察看地形,集合部隊,等待黃克誠、梁興初主力部隊的到來。
在興城,林彪見到了撤下來的楊國夫部隊。該師作戰科長向林彪匯報了山海關、綏中戰斗情況。楊國夫師幾天來“傷亡失散千余人,極疲憊。無棉褲,許多無鞋,赤腳戰斗,情緒不高。抵抗力降低”。(7)看來這支部隊一時難以再投入戰斗,林彪指示他們撤退到后方,分散打土匪,休整部隊,暫時不參加正規作戰。
11月21日,山東軍區1師8000人在師長梁興初、政委梁必業的率領下,終于趕到興城。這個師的前身是八路軍115師的685和686團,是林彪的老部隊。他們10月初從山東諸城出發,途經山東昌邑、壽光,河北霸縣、玉田,從冷口出山,來到興城。這支能征善戰的紅軍部隊經過長途行軍,此刻也是疲勞不堪,比楊國夫師強不了多少。
林彪視察了其他部隊的情況,檢查了各部隊的聯絡指揮系統。不禁濃眉緊皺,憂心忡忡。現在的條件,不要說打勝仗,就是基本的作戰條件都不具備。11月21日,他給軍委和沈陽的彭真、羅榮桓發電報,匯報前方情況,闡明他的意見:“連日我在興城、錦州一帶所見所聞,我部隊已參加作戰者皆極疲憊渙散,戰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訓練。梁師剛到,黃師尚未到達,遠落敵后。各部皆疲勞,武器彈藥不足而未得補充;衣鞋缺乏,不慣吃高粱,缺少費用。此外,自總部起各級缺乏地圖,對地理形勢非常不了解。通訊聯絡至今混亂,未能暢通。地方群眾則未發動,土匪甚多。敵迂回包圍時,無從知道。敵人利用我以上弱點,向我推進,并采取包圍迂回。依據以上情況,我有一個根本意見,即:目前我軍應避免被敵各個擊破,應避免倉皇應戰。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后,再選弱點突擊。……目前黃、梁二師皆我親自指揮,如能求待有利作戰時,即進行極力尋求戰機。側面的殲滅戰,此可能性仍很大,但亦不擬輕易投入戰斗。”
因為林彪的電臺無法與各部隊接通聯絡,他請軍委將他的電報轉達給各部隊,自己帶參謀人員前往錦西江家屯,準備與黃克誠師會合。
黃克誠師3萬多人長途行軍,在11月12日趕到河北玉田冀東軍分區司令部。剛休息了兩三天,就接到軍委命令,讓他們參加山海關戰斗。于是部隊匆忙上路,當時他們是與杜聿明的大軍平行東進。不同的是國民黨軍隊走大路,有汽車;黃克誠部是鉆山溝,繞遠路,全憑兩條腿。連日秋雨,道路泥濘,干部戰士疲勞已極,苦不堪言。然而國民黨軍終究搶在了前面,杜聿明督催逼命,讓13軍、52軍進行500里的長途奔襲,在11月24日到達錦州城下。
當時,我軍在錦州西線的兵力十分薄弱。老部隊只有文年生的警1旅兩個團。這支部隊是從原359旅分出來組建的,9月南下至河南境內時,接到延安的命令北上的。11月中旬,他們經承德來到錦州,馬上就搞新老部隊合編。敵人兵臨城下時,他們還沒完全準備好。另外還有沙克的特務團,共五個連布防在女兒河一線,錦州城內是李運昌的19旅。
11月22日,國民黨軍先頭部隊到達興城。楊國夫師奉命主動撤離,國民黨軍占了一座空城。杜聿明命令13軍沿錦榆公路向前推進,52軍2師向錦西、葫蘆島進攻。守在葫蘆島沿岸的冀東31團見側翼受到威脅,便隨主力東撤。用李運昌的話是“新部隊無主力配合,一觸即潰”。(8)本來,國民黨軍對杜聿明如此孤軍深入,是心有疑慮的。52軍2師師長劉玉章占領錦西后給杜打電話說:“錦西太大,兵力不夠,現興城方面仍有共軍大隊退下來,繳槍也來不及。部隊出了錦西,共軍一旦反攻,就毫無辦法。”杜聿明知道他說得有理,但不肯放棄機會,讓劉玉章量力而行,繼續前進。劉嘆了口氣說:“不是不敢打,實在力量不夠啊。”下午,當他們到達葫蘆島時,發現共軍已經撤退。劉玉章才高興地向杜聿明報捷。于是,11月22日這一天,國民黨軍連占興城、錦西、葫蘆島三處要地。(9)
錦州是遼西第一軍事重鎮,是東北與關內聯系的交通樞紐。杜聿明得到情報,錦州城內空虛,林彪的主力部隊正在進軍中,尚未到達。面對這個機會,他決心不惜代價,搶在前面占領錦州。于是下令52軍為右攻擊兵團,向大凌河東岸進攻。13軍為左攻擊兵團,主力沿塔山、高橋向錦州進攻,分出一部沿大小虹螺山道向錦州西邊進攻。部署一定,各軍立即開拔。
國民黨大軍壓境,錦州城里頓時緊張起來。李運昌組織人力搶運槍支物資。錦州機場上停著一些日本飛機,是蘇軍移交的戰利品。當時既沒有飛行員,也沒有汽油,李運昌搬不走,只好下令統統燒毀。飛機場上濃煙沖天,幾十架飛機就這樣炸的炸、燒的燒,全都報銷了。然后,李運昌下令向黑山、阜新方向撤退。(10)當他們撤離錦州時,城里的一些地方武裝放火燒倉庫,與國民黨軍里應外合。沙克的五個連在女兒河抵抗了一陣,勢單力薄,也主動后退了。11月26日早晨,國民黨軍進入錦州城。
就在同一天,黃克誠帶領3師全部到達錦西江家屯。這是中央派往東北諸部隊中人數最多的一支,但經過50多天的長途行軍,因病倒、掉隊造成4000多人的減員。此時全師三個旅共有32000人。按黃克誠的設想,部隊應該馬上休整一下,補充槍支彈藥、棉衣棉褲。誰知到這邊一看,情況比在蘇中根據地要糟得多。地方部隊和政府早已不知去向,部隊要吃沒吃,要穿沒穿。在寒冷的天氣里穿著單衣直哆嗦。老百姓也不理他們。大家如同被迎頭澆了一瓢涼水,情緒大受打擊。黃克誠也是一肚子氣,北上動員時說得那么好聽,現在怎么向干部戰士解釋?于是他馬上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
一、3D主力已于11月25日到江家屯,錦州亦于此日失守。
二、部隊50多天行軍,極疲勞。自華中及沿途動員,均說坐火車汽車、到東北背好武器等樂觀心理。現在處于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之困難情況,部隊士氣受極大影響。錦州至山海關以西地區土匪甚多,少數人無法通行,戰場極壞。而頑已占錦,將直趨沈、長。
三、在上述情況下,我提議我軍應暫不參加主力戰,進行短期休整,恢復疲勞,再行作戰。并以一部主力占中小城市,建立鄉村根據地,作長期斗爭之準備。
四、我與林彭羅初見面,特向你提議。是否有當,希考慮。(11)
毛澤東很快回電,要黃克誠直接向東北局請示和提出建議。中央軍委也電告黃克誠:“關于你部編制、干部配備與活動地區和作戰意見等,你均可與林彪坦白商談,并由你與林向中央提出意見解決。”(12)但是,由于無線電聯絡不通,黃克誠雖然與林彪相距不遠,卻都不知道對方的位置,見不了面。
這時,林彪指揮他手頭能掌握的老部隊——梁興初師,前往高橋,按毛澤東的既定部署準備側面打擊國民黨軍。杜聿明剛剛進入錦州,屁股還沒坐穩,高橋和千家寨就打響了。13軍89師向杜告急:國民黨軍的后路被共產黨軍隊截斷,駐千家寨的89師主力已被擊潰,陣地大多失守。杜聿明嚇出一身冷汗,忙召喚54師回頭增援,要后面的195師星夜北上。那幾天用杜本人的話,真是“千鈞一發”。但令他不解的是,共軍打了一陣就主動撤走了。國民黨軍才松了一口氣。蔣介石得到杜的報告,一面獎勵有加,一面嚴令沒有他的手令,不得繼續前進。杜聿明也感到孤軍深入有危險,便停在錦州休整20多天,招兵買馬補充正規軍,培植地主武裝,為進一步占領東北作準備。(13)
林彪為什么打了一下就停止了?說起來幾乎難以置信,他手上沒有大功率電臺,發不出電報。作為東北自治軍總司令,既無法指揮部隊,也無法與延安聯系。近一周時間,他的電報稿積壓了一疊,就是發不出去。直到12月3日,他才找到一部能用的電臺,向中央匯報錦州作戰情況:
敵25日攻占錦州,該日我梁師始趕到江家屯以東30里,黃師主力到達江家屯(江家屯距錦州約100里),其一個旅尚距江家屯三日行程。我因對敵情不明,故繼續向高橋、塔山前進。于27日占高橋、塔山,但卻撲了個空。旋即分三路向錦州西北追擊前進,于30日黃昏到達大茂堡一帶。得知敵一個師在錦州以北30里一帶,當即決定次日攻擊。但次日戰斗,因有的部隊未收到電報,故兵力未能照計劃趕到參戰。只有不到4個團的兵力參加了戰斗,在戰場上又缺乏電話聯絡,不能配合攻擊,致僅將敵給予打擊,未能解決戰斗。次日因顧慮錦州增援,故脫離敵人。(14)
黃克誠與東北局聯系不上,便決定按原來的作戰命令準備與國民黨軍打仗。他帶領各旅干部巡視戰場,正巧遇到林彪派來與他們聯系的李天佑同志。黃克誠這才知道中央任命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指揮各路人馬。而且林彪就住在離黃克誠只有20里地的村子里。黃克誠馬上與李天佑一起去見林彪。林彪看到黃克誠這支大部隊終于到達,心里自然很高興。他們互通情報、交換意見,一致認為我軍遠道疲勞,又無根據地,在目前情況下不宜與敵硬拼。當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后方,站穩腳跟,發展壯大自己,準備將來與國民黨軍決戰。林彪與黃克誠意見完全一致,決定放棄在錦州作戰的計劃,將部隊轉移到義縣、阜新一帶。
(1)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139頁,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2) 參見《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李運昌、沙克報東北局《山海關部隊情況》。
(3)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139頁,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4) 杜聿明:《國民黨破壞和平進攻東北始末》,載《遼沈戰役親歷記》,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頁。
(5) 今河北撫寧縣東北的兩個村莊。
(6)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頁。
(7) 林彪1945年11月20日致彭真、羅榮桓電。
(8) 《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李運昌11月29日電《我軍失守前錦州情況》。
(9) 杜聿明:《國民黨破壞和平進攻東北始末》,載《遼沈戰役親歷記》,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34頁。
(10) 李運昌:《在東北三省黨史資料征集會議上的講話》。
(11) 《黃克誠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頁。
(12) 黃克誠:《從蘇北到東北》,載《中共黨史資料》第16輯。
(13) 杜聿明:《國民黨破壞和平進攻東北始末》,載《遼沈戰役親歷記》,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頁。
(14) 參見軍委一局電報匯編:《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