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情欲
淫欲是肉體上的概念,情欲是感情上的概念。
他父親秦邦業,現任營繕司郎中,……只剩下個女兒,小名叫做可兒,又起個官名,叫做兼美,……秦邦業卻于五十三歲上得了秦鐘,……可巧遇見寶玉這個機會,又知賈家塾中司塾的乃現今之老儒賈代儒,秦鐘此去,可望學業進益,從此成名,因十分喜悅。
“可兒”,就是“好可愛的人”,用來形容漂亮嫵媚的異性。她是秦家的,就是“由感情引起的”了。
“秦邦業”,就是“情幫業”。“營繕司”,就是不斷因為情而造業,一直輪轉下去。“郎中”,情郎在中。
“賈代儒”,就是“假代儒”,名義上是儒家代言人。私塾本來是教育兒童的重要場所,但是當它跟功名(尤其是科舉)掛鉤了以后,意義就變了,小孩不上,說不定還有興趣些,上了,興趣往往就大打折扣了,對儒學的理解,也往往從小就遭到扭曲,以為求學就是為了功名,學習就是讀書,讀書就是詞章記誦、訓詁考究。西方的《圣經》,是教徒們發自內心要學的,可是設想一下,咱幫老外設計一套考試機制,不管考什么,升學也好,考公務員也好,《圣經》這一科必須及格,而且必須以歷史上某位教父的解釋為權威依據,老外還愿意這樣跑教堂、學《圣經》才怪,遲早也得來一場運動,廢了它。基督教歷史上的新教運動,差不多也是對基督教領域“賈代儒”的一種清算。
對這種“假代儒”,陸九淵也有評價:
今世人淺之為聲色臭味,進之為富貴利達,又進之為文章技藝。又有一般人都不理會,卻談學問。吾總以一言斷之曰:勝心。(《象山語錄》)
王陽明有類似的說法,他說,孔孟圣道越來越淹沒了,各種歪曲的理解卻越來越流行了,大家往往把“建功立業”摻進去,儒學越來越變質了,搞權謀、行奸詐、撈好處,都可以公然打著儒學的旗號了,這樣走不通的時候,又出現了一些學者,以尋章摘句為儒學,說到底,不過都是清一色的自樹權威、爭強好勝而已,越學,社會上的私欲越猖獗。原話很長,這里就不引用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