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酒肉之欲
寶玉因夸前日在東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鵝掌。薛姨媽連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來給他嘗。寶玉笑道:“這個就酒才好。”薛姨媽便命人灌了上等酒來。李嬤嬤上來道:“姨太太,酒倒罷了。”寶玉笑央道:“好媽媽,我只喝一鐘。”
結合前面的情節(jié),可知這時候修行人的心里,是酒色財氣占全了。早就有了,只是這時候開始有意察覺。
作為寶釵的母親,薛姨媽比喻對于眾生慈悲、付出之后,眾生回報的溫情。薛蟠娶了“夏金桂”(瞎金貴),寵了“寶蟾”(諧音“寶禪”),家里鬧得雞飛狗跳的,薛姨媽經(jīng)常以淚洗面,這是比喻擺出自大的架勢、真理在我的架勢,導致眾生的傷心甚至不滿。
“李嬤嬤”,就是“理嬤嬤”。講道理的,婆婆媽媽的,苦口婆心嘛。
咱們從小就是在“理”的氛圍中長大的,大人告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寶玉是吃“理嬤嬤”的奶水長大的。
世上本沒有道理,但是仍然需要一種相對清凈的道理,來引導眾生、教化眾生,否則天下就要大亂了,除非是上古人心淳樸的時代,據(jù)說那時候不用教,大家也沒有那么重的欲望。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私欲越來越復雜的一部歷史,拿中國來說(泛談普遍現(xiàn)象,不排除個案上的例外),早先還能信得過親人,所以有封建時代,天子給兄弟一塊地,說你就在那自己做吧,軍隊、稅收、官員全是你自己說了算,后來以“鄭伯克段”為標志,親兄弟之間信不過了,打得頭破血流的,秦始皇說那我就全國一盤棋吧,就開啟了集權時代,但好歹人跟人之間還有一些底線,像不孝、通奸這些事還是會遭到鄉(xiāng)人側(cè)目、宗法制裁的,除了極少數(shù)忘了自己是人的昏君以外,連皇帝都是有底線的,再后來,連這點底線都不敢依賴了,咱們干脆公開宣布人性本惡,民國的人就試圖開啟契約時代,把希望寄托在制度上而不是人性上。這很難說是進步還是退步,只能說,人類還是很厲害的,懂得變通。
回到小說這里的“理嬤嬤”上來,時代已不是上古,假如沒有了圣賢之道,那人類就要淪為禽獸了,像那些發(fā)達的國家,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宗教,他們還會有那么好的社會風氣嗎? 對修行人來講,平時不學習佛理,怎么進步呢?所以這里,寶玉想喝酒,李嬤嬤馬上出來阻攔,酒能亂性,酒是穿腸毒藥啊! 用唐僧的話說,酒是僧家第一戒啊!
不過,這個時候,修行人雖知道這個理,起初也能抵擋一下,但還是沒能抗拒誘惑。
李嬤嬤的兒子,叫“李貴”,就是“以理為貴”,表明了修行人對于圣賢言教的敬重。雖然自己做到的有限,但是那份恭敬還是一直有的。
黛玉接了,抱在懷中,笑道:“也虧了你,倒聽他的話! 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呢!”寶玉聽這話,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也無回復之詞,……說話時,寶玉已是三杯過去了。李嬤嬤又上來攔阻。寶玉正在個心甜意洽之時,又兼姐妹們說說笑笑,那里肯不吃?
有了酒,還顧什么佛法、修行,平常那些都放一邊,放開了跟朋友取樂才是當務之急,所以黛玉(比喻修行人理解的佛法)這里嘲笑寶玉。小說里凡是寶玉和姐妹們之間關系出現(xiàn)微妙轉(zhuǎn)折的地方,或融洽,或別扭,往往都不是亂寫的,是修行人在特定的時候,內(nèi)心面臨舒暢或矛盾的體現(xiàn)。
小丫頭忙捧過斗笠來。寶玉便把頭略低一低,叫他戴上。那丫頭便將這大紅猩氈斗笠一抖,才往寶玉頭上一合,寶玉便說:“罷了,罷了! 好蠢東西! 你也輕些兒。難道沒見別人戴過? 等我自己戴罷!”
……寶玉踉蹌著回頭道:“他比老太太還受用呢! 問他作什么?沒有他,只怕我還多活兩日兒!”
……寶玉吃了半盞,忽又想起早晨的茶來,問茜雪道:“早起沏了碗楓露茶,我說過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這會子怎么又斟上這個茶來?”茜雪道:“我原留著來著,那會子李奶奶來了,喝了去了。”寶玉聽了,將手中茶杯順手往地下一摔,豁瑯一聲,打了個粉碎,潑了茜雪一裙子。又跳起來問著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門子的奶奶,你們這么孝敬他? 不過是我小時候兒吃過他幾日奶罷了,如今慣的比祖宗還大! 攆出去,大家干凈!”說著,立刻便要去回賈母。……
不知寶玉口內(nèi)還說些什么,只覺口齒纏綿,眉眼愈加餳澀,忙伏侍他睡下。襲人摘下那通靈寶玉來,用絹子包好,塞在褥子底下,恐怕次日帶時,冰了他的脖子。
這些是描述酒能亂性,平常不驕橫的,也容易驕橫起來了,而且不顧倫常,不顧恩情,不顧正理,完全由著酒后的性子亂來,覺性被自己棄在一旁(“襲人摘下那通靈寶玉來,用絹子包好,塞在褥子底下”)。
“茜雪”,就是“欠學”,平時學的那點圣賢道理,扔到爪哇國去了。
《紅樓夢》關于“學”的觀念,跟先秦儒家對于“學”的看法是一致的,跟后世流行的觀念卻大不一樣,這大約也是他通過“賈代儒”(“假代儒”)這個名字所要提醒的一個地方。儒家說的“學”,不一定是讀書,關鍵是落實到自己的身心上,所以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他說,哪怕大字不識一個,只要有向道之心,倫常上做得好,他也是有學問的。這跟六祖惠能的說法,英雄所見略同。后世很多人理解的“學”,就是讀書,書讀得越多,學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