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彪悍南北朝之梟雄的世紀
- 云淡心遠
- 1052字
- 2020-07-10 11:24:54
義熙土斷
隨著譙蜀的平定,劉裕在朝野的聲望更高了,加之劉毅、諸葛長民等實力派已先后被鏟除,劉裕在東晉朝中已沒有了強有力的政敵,他開始著手醞釀已久的一項重大改革。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義熙土斷”。
“義熙”是晉安帝當時的年號,而“土斷”這個詞的含義就復雜得多了,百度上是這么說的:東晉、南朝為解決僑置問題而推行的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
僑置的由來,還得從西晉末年說起。
那時北方各地亂成了一鍋粥,眾多北方民眾為躲避戰亂,紛紛遷往江南,這些遠離故土的北方人被稱為僑人。實際上,從東晉皇族司馬氏到先后執政的王、謝、庾、桓等各大士族都屬僑人。
本著“胳膊肘往里拐,肥水只流自己田”的原則,東晉王朝實行的是僑人優待政策。
朝廷專門設置了為數眾多的沒有實土的僑置州郡縣,對僑人和南方本地人實行差別化管理,僑人享有很多特權,既不用交稅也不用服勞役。
但這種政策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僑置州郡與屬地州郡并存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管理復雜,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開支;另一方面對大量僑人的免稅又使得朝廷財政不堪重負,從而不得不加大對南方當地人的攤派,導致民間怨聲載道,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正因為如此,不少有識之士很早就提出了要實行土斷——省并或撤銷僑置郡縣,以僑人的實際居住地為準,將其編入當地戶籍,不再享受免稅特權。
盡管土斷對國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牽涉包括士族在內的廣大僑人的利益,因此實施起來阻力很大。
就像逆激流而上的船只需要極大的動力、逆時尚而動的著裝需要非凡的美麗一樣,逆僑人利益而推行的土斷也需要極大的魄力和非凡的實力,故而整個東晉百余年來真正取得成效的土斷只有一次——公元364年由東晉最強權臣桓溫主持的“庚戌土斷”,但桓溫死后,這項工作就人亡政息了。
比起當初的桓溫,現在劉裕的魄力和實力都有過之無不及,土斷之事自然也就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公元413年,在劉裕的強力推行下,轟轟烈烈的土斷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
眾多僑置郡縣被撤銷,無數僑人的身份被注銷,改成了江南本地戶籍……
土斷的成果是巨大的——朝廷收入大增,財政狀況大為好轉,同時百姓的負擔也變得比較均衡,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
不過,這次土斷仍然是不徹底的。
詔令中明文規定:居住在晉陵郡(治所今江蘇鎮江)的徐、兗、青三州僑人,不在土斷之列。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北府軍的主要成員大多是那里人,作為北府軍的老大,劉裕不可能不照顧他們的利益。
曾經不可一世的世家大族,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了這樣的改變。
他們無奈地認識到:天下已經不是當初“士族與皇族共有”的東晉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