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彪悍南北朝之梟雄的世紀
- 云淡心遠
- 2462字
- 2020-07-10 11:24:51
一人三反
那么,劉牢之在干什么呢?
他此時正率北府軍主力駐軍于溧洲(今江蘇南京以西長江中的一個沙洲),始終按兵不動。
劉裕心急如焚,多次勸他火速發兵西進,與桓玄決戰。
劉牢之卻置若罔聞。
他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為幾天前的一次會面。
那次來的是他的族舅何穆。
何穆是帶著桓玄的使命來的,他對劉牢之說:自古以來,人臣有震主之威、建不賞之功者,誰有過好下場?白起、韓信侍奉的都是明主,尚且難以善終,何況你的上司是個兇暴狂妄的小屁孩!很明顯,繼續為司馬元顯效力,無論是獲勝還是失敗,劉公你都很難保全自己了。要想長保榮華富貴,不如改投桓公!……
何穆的話說到了劉牢之的心坎里。
他對司馬元顯早就十分不滿了。
司馬元顯年紀雖然小,架子卻不小,整天自命不凡,牛氣沖天。前不久他在被任命為前鋒主將后曾經專程前去拜訪司馬元顯,沒想到司馬元顯竟然不肯見他(其實那天司馬元顯是喝醉酒了,根本不知道這回事),讓他吃了個閉門羹。
這讓劉牢之敏感的心非常受傷:既然你對我愛理不理,那我就讓你高攀不起!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心理,再加上何穆的思想工作,很快劉牢之就徹底拿定了主意——放棄弱勢股司馬元顯,改持潛力股桓玄!
然而,他這個決定卻遭到了麾下多數將領的反對。
不僅劉裕和他的外甥何無忌極力勸諫,甚至連他的兒子劉敬宣也不贊成:如今國勢的安危就取決于父親您和桓玄兩個人,您如果放他入京,董卓之禍,就要再現了!……
劉牢之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了他,大發雷霆:你說的這些我豈能不懂!我今天要消滅桓玄,易如反掌,可是平定桓玄后,司馬元顯必不能容我,你讓我怎么辦?
就這樣,劉牢之帶著全軍投降了桓玄。
這一舉動無疑是決定性的。
沒有了劉牢之和北府軍的支持,司馬元顯就成了沒腿的桌子,沒根的樹木——哪里還可能撐得下去?
很快,建康城就失守了,他自己也和父親司馬道子一起成了俘虜,不久被殺。
桓玄如愿以償地成了東晉朝廷的新主人。
他自任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哥哥桓偉出任荊州刺史,堂兄桓謙為尚書左仆射,另一個堂兄桓修則擔任徐、兗二州刺史,頂替劉牢之掌管北府。
為了安撫人心,他也提拔重用了一些非嫡系的知名人士。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王謐(就是那個當初給劉裕還過賭債的豪門公子)——他被任命為中書令,成為桓玄政權中的頭面人物之一。
王謐屁事都沒干就無功受祿,而為桓玄入京立下大功的劉牢之得到的卻是一記噩夢般的重擊——他被解除了一切軍職,下放到地方,出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
劉牢之肺都氣炸了。
借給他一萬個腦子,他也絕對想不到桓玄居然會來這一手!
不祥的預感油然而生:桓玄一上臺就剝奪我的兵權,看來是大禍將至了!
不想坐以待斃,只能再次舉起反旗。
人沒有第二條命可活,他也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他已經沒有選擇!
只是,自己上次不顧眾將的反對而強行投降桓玄,現在歸順桓玄才僅僅幾天的時間就要再反,實在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將士們還會支持自己嗎?
對此,劉牢之心里有些沒底,便找到了劉裕這個在他心目中能力最強的下屬,想先探探其口風。
他說:我打算北上廣陵(今江蘇揚州),與駐守在那里的高雅之(劉牢之的女婿,時任廣陵相)會合,然后起兵討伐桓玄,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嗎?
劉裕馬上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將軍當初坐擁數萬勁旅,望風降服(這種行為早已寒透了將士們的心)。桓玄新近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上下都對他寄予了厚望,軍心民心都向著他,將軍這次別說是起兵了,恐怕連廣陵都到不了。恕我不能奉陪!——當然,括號里的話他是在心里說的。
劉牢之無語了。
半晌之后,他才拖著沉重的腳步默默離去。
劉牢之走后,劉裕立即收拾行裝,準備離開軍隊返回京口老家。
好友何無忌見狀,連忙問道:我該怎么辦?
劉裕的回答充分顯示了他敏銳的洞察力:我看鎮北將軍(劉牢之)這次是很難幸免了。你不妨和我一起離職,回京口以避開此禍。等風頭過去后,桓玄為了收買人心,必然會再次任用我們。如果將來他能守臣節,得人心,那我們就為他效力;如果他有異心、失人心,那我們就設法圖謀他!
何無忌對劉裕的見解深感佩服,隨后兩人一起解甲歸田,回到了京口。
再看劉牢之。
盡管沒有得到劉裕的支持,但為了自保,他也只能在造反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了。
他硬著頭皮召集眾將,宣布了自己打算據守廣陵、起兵反桓的計劃。
果然如劉裕所料,這個決策遭到了部下幾乎一致的反對。
大將劉襲首先發難:這個世上最不能做的事就是造反!將軍幾年前反王兗州(王恭),近日反司馬郎君(司馬元顯),現在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有何面目自立于天地間!
說完,他立即憤然離去。
他的這一行為馬上就引起了別人的大量效仿,轉眼間將領們就走了一大半。
劉牢之蒙了。
然而,發射的按鈕已經按下,他怎么還可能停得下來?
于是他只好繼續按計劃行動——派劉敬宣火速潛回京口接家眷,自己則帶著為數不多的部分嫡系部屬前往廣陵。
一路上,部下紛紛逃亡,人越來越少。
劉牢之的心情越發沮喪——照這樣的銳減速度,恐怕到不了江邊,他就成孤家寡人了!
到了和劉敬宣約定碰頭的地方,他又遭到了新的打擊。
劉敬宣居然沒有到!
難道事情敗露,兒子和家眷都被殺啦?
看著身邊寥寥無幾的隨從,他終于徹底崩潰了。
幾天前還是眾望所歸,現在卻眾叛親離到了這樣的地步!
幾天前還想要拯救世界,現在卻是整個世界都拯救不了自己!
劉襲的那句“一人三反,有何面目自立于天地間”如喪鐘般在他腦海里不停地回響。
他長嘆一聲,自縊而死。
一代名將,就這樣窩囊地離開了人世。
也許劉牢之至死也沒有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這樣的悲劇?
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他的定位出了問題。
作為當時最大的實力派,劉牢之其實完全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主宰紛亂的時代,主宰國家的政局。
可是他寒門的出身、自卑而敏感的性格卻使他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一點,他始終只想當一個打工仔,而且是一個輕于去留、不停跳槽、有奶便是娘的打工仔!
然而,這樣的行為,顯然不僅無法讓他的上級放心,也無法得到下屬的忠心——誰會愿意追隨一個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的頭領呢?
扯遠了,讓我們回到現場。
劉牢之死后不久,遲到的劉敬宣也趕到了這里。但他無暇痛哭,甚至都來不及埋葬父親,便匆忙渡江,逃往了廣陵。